摘要:依托在荷兰格罗宁根开展的一项有关地方依附的中断与形成的研究,使用其中的部分数据,来评估和比较质性数据采集“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在优点与长处、研究人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知识生成的要素、研究伦理考量以及文化/背景的特异之处这5个方面的异同。在地方依附的研究中,虽然传统方法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数据采集手段,新方法获取的数据类型和维度却更为多元化,更注重研究人员与参与者、参与者与环境以及研究人员与环境的互动,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的掌控力明显减弱,参与者的掌控力则相应增强,从而对所采集的数据乃至研究结果都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应用新方法时,更需要体察研究的主体性,并通过研究人员的反思来揭示主体性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地方依附;质性数据采集方法;中断;比较
一、引言
地方依附(placeattachment)是指人们与特定地方之间的联系,其中地方是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组合,地方依附对应的就是个人与某个地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类似的概念还包括地方认同、地方感、恋地感等等。这些概念关注人地关系,既包含了情绪化特征,也伴随着认知以及实践。一旦形成了对特定地方的依附,当人们迁移时,都会体验到负面的情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对地方依附这一领域的兴趣不断增加,但总的说来,研究重点集中在对现有环境的地方依附,关注人们对过往环境和现有环境地方依附的研究仍然较为少见。地方依附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质性方法两大类,以定量方法为主。在采用质性方法研究时,地方依附的意义通过人们的五感、正面或负面的想象、回忆、情绪感触得以再现。根据质性数据采集时五感的使用情况,可以将质性数据采集方法划分为两类: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传统方法包括深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观察。为了加深对各种质性数据采集方法的了解,我们依托于一项在荷兰格罗宁根开展的关于地方依附中断与形成的研究,采用其中的部分数据,来评估和比较“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异同。本文首先说明数据采集的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然后依托采集的数据,对所使用的各种质性数据采集方法加以评估与比较,其重点主要涵盖优点与长处、研究人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知识生成的要素、研究伦理考量以及文化/背景的特异之处这5个方面;并在最后反思主体性对质性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二、数据准备、方法分析与研究问题
(一)数据准备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2-2013年在荷兰格罗宁根开展的研究项目“近新迁居者地方依附的中断与形成———以格罗宁根高校的中国学生为例①”,该项目从属于格罗宁根大学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质性数据采集”,其中近新迁居者被界定为“在一年内来到某地的人,而该地他/她此前从未来过”。格罗宁根位于荷兰东北部,距阿姆斯特丹160km,是荷兰最早的大学城之一。研究对象限定为一年之内(即2012年)来到格罗宁根,并在该地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研究参与者具有3个显著特点:中国人、在2012年来到格罗宁根、在格罗宁根高校学习;参与者的招募采用了滚雪球和社交网络两种方式;研究小组成员也是在一年之内来到格罗宁根就读的学生/访问学者,因此对自身的定位是局中人。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深入访谈、焦点小组讨论、观察、移动访谈和照片引谈,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选取了部分主题,制作了时长约5分钟的未经剪辑的参与式视频资料。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2次深入访谈、2次焦点小组讨论、2次观察、1次移动访谈、1次照片引谈以及1份参与式影像。
(二)方法说明与结果分析
1、深入访谈深入访谈是一对一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1名采访者和1名受访者,2人一起深入讨论特定话题。访谈提纲由介绍、开场问题、关键问题和结束问题三部分组成。介绍是向受访者介绍项目背景以及一些研究伦理事项;开场问题则较为宽泛,旨在建立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融洽关系(rapport),以便在关键问题中深入挖掘重点信息。两次访谈的参与者均为男性,分别为硕士生和博士生,访谈时长约1小时。研究人员由深入访谈了解到,受访者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国内的家人与朋友保持定期联络,因此受访者对家乡地方依附的自然即具体维度上被削弱,却借助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情感即抽象维度上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虽然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交圈,受访者仍然认为无法对格罗宁根形成与家乡同等程度的地方依附。博士生受访者的观点与前者类似。“……但是总是没有一种归属感……你觉得这个地方并不是你理想中可以,能给自己归属的东西……国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那个地方至少是我从小就在那儿长大,……”2、焦点小组讨论焦点小组讨论是1组预先选定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讨论,参与者人数一般为6-8人,讨论由1位主持人带领,重点是某些特定话题。在焦点小组讨论中,数据采集的本质是互动式的。关键问题则围绕参与者在格罗宁根的新生活、对家乡的地方依附和对格罗宁根的地方依附的形成这3个主题展开。2次焦点小组讨论的参与者均为5人,其中一组为博士生,另一组为非博士生,包括本科预科生、本科生、硕士预科生和硕士生,小组讨论时长约1小时。研究人员在焦点小组讨论中见识了更为多元化的观点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冲突和对立。某些参与者对家乡的地方依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如与国内朋友之间关系的变化。因为生活圈出现了巨大差异,这些参与者意识到自己与国内的朋友在共同话题方面的缺乏,使得地方依附的情感维度发生了变化,即某种程度的中断。“没有,我觉得这里算半个家。有一半是你有的时候你有委屈什么[的时候],你想逃回来。但还是有人的因素吧。就因为没有父母,也没有最好的朋友或者是另一半。”(摘自博士生的焦点小组讨论)3、观察研究人员通过系统观察和记录将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我们的研究中,观察的目的旨在验证由深入访谈或焦点小组讨论采集到的信息。2次观察地点是超市,时长约20分钟了解各项信息;随后研究人员着重观察了2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女生,观察内容是她们的衣着打扮、使用的语言以及购物行为等,此时研究人员的参与性有所减弱。在列车上的观察时长约50分钟,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车厢内外环境、乘客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互动等。在列车上的观察过程中,研究人员作为观察者和局中人,深刻体会到了环境背景差异带来的诸多不便。其中最重要是语言和文字。在超市的观察则从反面印证了语言和文字。熟悉的语言和文字有助于近新迁居者更快熟悉环境,更快开始使用环境,进而更快融入环境,超市中出现较多的东方面孔也验证了这一点。此外,无论使用传统方法还是新方法,研究人员都会同时进行观察,如在访谈中观察受访者的肢体语言,或是在移动访谈中观察周遭的环境,因此观察不仅仅是独立的数据采集手段,也是应用其他方法时的辅助工具。4、移动访谈移动访谈可以视为深入访谈的另类形式,研究人员在一(几)位知情人的陪同下在他们(熟悉的)环境步行或开车行进,同时进行访谈,这(几)位知情人即是受访者。通过向知情人发问和自身的观察,研究人员得以了解与特定环境对应的知情人的体验、诠释和行为。考虑到高校校园是与学生生活最重要的环境背景之一,我们邀请一位女博士生向采访者展示校园环境中对她最为重要或最有意义的五处地点,并自行拟定途径这些地点的路线,围绕这些特定地点和途径路线展开移动访谈,以了解中国学生对高校校园空间的使用情况,移动访谈时长约30分钟。受访者在移动访谈时向研究人员展示的五处地点分别是:她的办公室、她所在大学的食堂、隔壁大学的食堂、秋千架和室内自行车停放处。前三处是她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而后两处地点她经常经过,却并未使用过,但是她仍然将之作用校区最重要的地点加以介绍。选择秋千架的原因是“每个女孩都有一个秋千梦”。除了秋千架外,其他四处地点都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即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这是地方依附的一个维度;秋千架则代表了情感上的需求,即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是地方依附的另一个维度[10]。受访者选择的地点会影响到数据采集的数量与质量。在移动访谈的第一个地点,由于受访者的同事也在办公室,为避免干扰同事办公,研究人员在房内逗留的时间很短,无法充分观察室内环境并就受访者的室内布局发问;在移动访谈的最后一个地点,天气突然由阴转雪,室外温度下降,风速也变大,一方面导致访谈录音音质不佳,另一方面也使得双方无法在室外久驻,因而匆匆结束了移动访谈。5、照片引谈照片引谈也可以视为深入访谈的另类形式,是访谈和照片(影像)的结合。在访谈时使用由研究参与者提供的照片,围绕这些照片来发问,从而让研究人员既了解到照片的具体细节,也能了解与这些照片相关的抽象意义。在照片引谈中,参与者是一位爱好摄影的女生,她常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至微博,研究人员请她从微博中挑选五幅拍摄于格罗宁根的照片,并向我们解释拍摄的动机、背景以及照片的意义等等,照片引谈的时长约40分钟。在照片引谈时,受访者挑选的5张照片中有4张室外场景和1张室内场景。室外场景中,1张是格罗宁根市中心的GroteMarkt(鱼市),其余2张都是她宿舍外的风景;室内场景是在受访者在宿舍举行的一次聚会,参与者不仅有多国人士。照片形象地展示了受访者的交往对象以及社交网络的培养过程和方式,其中中国人既有邻居也有同事;其他国籍人士则以同事为主。围绕照片的访谈则揭示了这些照片在她维持对家乡的地方依附时所起的作用。
(三)研究问题
依托“近新迁居者地方依附的中断与形成”这一研究项目,在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之后,研究人员着手进行“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分析,以解答下列研究问题:(1)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获取的数据有何不同之处?(2)研究人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者之间的掌控力对比如何?(3)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元素(element)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在数据采集时有什么样的研究伦理考量?(5)获取的数据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特殊性?
三、结论
1、各类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在传统方法中,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其中深入访谈着重挖掘深入的信息,而焦点小组讨论有助于获取多元化的观点,而它们的共同点是能让研究人员采集与地方关联的抽象信息,却不利于采集具体信息。移动访谈有利于生成与空间相关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与深入访谈相比,虽然其重点仍在于通过访谈获取文本信息,但在移动过程中,研究人员和参与者可能为环境所触动,引发新的访谈内容,所以访谈的结构性远比静止的深入访谈为低。当研究侧重于空间使用时,“感同身受”这一优势更为明显。2、研究人员-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在各类方法中,研究人员在(完全参与式)观察中具有最大的掌控力,研究人员此时作为观察者,本身就是观察工具,决定了观察内容和信息的深度与广度。深入访谈时除了要遵循预先拟定的访谈提纲,采访者/研究人员的掌控力也较强,能引导访谈的走向与内容。移动访谈和照片引谈中,研究参与者具有较多的主动权,移动访谈的参与者决定了移动访谈的时间、地点/路线和意图介绍的信息;照片引谈的参与者决定了所讨论的照片,而引谈内容基本围绕这些照片展开。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式影像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拥有一定的掌控力,掌控力的分布较为均匀。3、文化或背景的特异之处所谓文化/背景的特异之处,就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背景下开展类似的研究,所获取的数据或信息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在各类方法的运用中,研究人员所获取的大部分信息是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语言文字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种方法应用之前研究人员使用中文进行讨论,录制的音像数据和转录的文本中使用的语言均以中文为主,对文本的分析也以中文为基础,研究人员得以把握数据中的细微之处。如果使用的并非母语,对于研究人员不仅仅意味着研究难度增加,在诠释研究结果时也难以把握数据的细微差别。
四、讨论与结论
虽然与访谈等传统方法相比,移动访谈、照片引谈和参与式影像这些数据采集方法因其富有创造力、注重互动而日益受到地方依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就本文依托的研究而言,传统方法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采集数据和验证数据的手段,新方法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补充数据,即细化已有的数据,体现其细微之处,如照片引谈中受访者采用聚餐照片进一步说明了新的地方依附建立的途径与方式;或者以丰富的数据来突出某些主题,如参与式影像强调了近新迁居者对自然、文化与社会环境的种种不适应以及试图融入当地环境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与障碍。总体而言,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的数据类型更为多元化,对五感的倚重也有所不同。研究人员在使用传统方法采集数据时主要使用视觉和听觉,但在使用新方法采集数据时除了使用视觉和听觉,还可能使用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例如在餐厅中研究人员不仅观察四周的环境,还能闻到食物的香味甚至亲自品尝。在研究中使用多种方法无疑可以更全面地采集数据,但是当信息饱和点存在差异时,工作量便会增加,后期数据分析的压力也变大。在移动访谈时,受访者向我们介绍的五处地点中,有一处出现了信息错误。当她在介绍停车处时,她指出这个停车处是她所在学院(faculty)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专用停车处,但是事后我们了解到该停车场的用户包括全校师生。这个错误的信息却恰好验证了Proshansky等人[3]的观点,即在地方依附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会学习如何使用空间并逐渐熟悉空间。在学习使用空间的过程中,人们不免犯错,随着对错误的纠正,人们对所处的空间也日益熟悉。同时这个错误也引发了研究人员的思考,如何来判断所采集数据的正确性?如果研究人员不能判断数据的正确性,这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开展的,研究人员与参与者具有相同背景;如果环境发生变化、研究人员背景改变或研究参与者的背景改变,都会导致数据的变化,从而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沙麦,美国地方感:实证测量[J].地球论坛,1991,22(3):347-358。
[2]朱利亚尼,M.V.,费拉拉,F,和barabotti,美国一个附件或更多?G.Moser,E.油料,Y.伯纳德,M.女佣,J.A.corraliza,MV朱利亚尼,人,地方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一世纪都市[M],G•哥廷根:心理治疗和胡贝尔,2003:111-122。
[3]proshansky,H.M.Fabian,A.K.,与kaminoff,R.地方认同:自我的物理世界的社会化[J].环境心理学杂志,1983,3,57-83。
[4]油炸,为一个失去的家悲伤。在L.J.Duhl城市状态:都市中的人与政策[M].纽约,西蒙&舒斯特发表论文,1963124-152。
[5]鲍比,J.依恋和损失,卷1:附件[M].纽约:基本书籍,1969。
作者:徐梦洁 吴红梅 庄舜尧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相关专题:内蒙古医学院学报官网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