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经济理论的演进

一、空间经济学溯源

在书中,杜能认为货物运输的花费将消耗一部分李嘉图经济租,他还开创了城乡联系研究的范式,其提出的“杜能圈”成为了区域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由于杜能的开创性的贡献,他被著名的区域学家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称为“区位论之父”。到了19世纪末,德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迅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时,资本主义也正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铁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国际贸易的增长引发了产业转移和工业布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使研究区位论的学者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了他们研究的重点。19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劳恩哈特(WilhelmLaunhardt)利用“结点原理(nodetheorem)”对区位的分布问题进行了几何求解,并首次提出了基于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区位择优问题。在劳恩哈特之后,1909年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IndustrialLocationThe-ory)一书,这标志着工业区位理论得以开创,这也使韦伯成为了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经济学家。韦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般区位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表述。他将影响区位的因素归纳为区域性和集聚两类因素,他认为,工业在区域层面上如何布局,受区域性因素的影响,而厂商在区域内何地集中,则受到集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这一地方一定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均衡的结果[2]。1933年,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出版了专著《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系统地阐述了中心地理论。后来的奥古斯特·勒施于1939年出版了《空间体系经济学》一书,勒施创造性的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问题的研究,并建立和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以及市场区位理论。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发表了《区位和空间经济》(LocationandSpace—Economy)一书,将前人的研究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容易处理的框架,区位问题被处理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即厂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这是艾萨德的开创性的贡献[3]。作为西方区域经济学创始人的艾萨德反对在一般均衡分析的过程中不考虑空间因素,而主张将地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艾萨德尽管最终也没有能将空间因素成功地纳入经济学的主流之中,但他却成功地开创了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区域科学。1964年,阿隆索(W.Alonso)在其出版的著作《区位和土地利用》(LocationandLandUse)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单中心城市模型”,与杜能的模型相比有了相当的进展。1969年,雅各布斯(JaneJacobs)出版了其专著《城市经济》(TheEconomyofCities),这意味着城市经济学科的兴起。该学科将城市系统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列为了研究对象,但是与杜能模型一样对于城市形成的原因并没有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特别是模型中关于单中心城市的假设与现实世界偏离太大,削弱了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二、空间经济学被成功纳入经济学的主流分析框架

空间要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能够被成功的纳入经济学的主流的分析框架,这并不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故意忽视的结果,而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着主流经济学家们所无法处理的技术难题,即存在收益递增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对此保罗·克鲁格曼有一个非常贴切而形象的表述,他认为,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某种方法来处理规模经济和寡头厂商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根本无法找到研究空间经济学正确的方向,这也正如地理学家没有去认真研究山脉的位置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中并没有可以能很好的解释山脉成因的模型一样,经济学家没有去研究经济的空间方面的问题也是因为他们深刻的认识到空间因素还无法纳入经济学主流的分析框架之中[4]。这样的局面一直到了1977年才得以彻底地改变。这一年迪克西特(AvinashDixit)和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性》(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他们为剑桥大学的罗宾逊(J.Robison)和哈佛大学的张伯伦(EdwardChamber-lin)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赋予了近乎完美的模型表述,该模型被称为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这一技术工具的提出为把空间要素纳入主流的分析框架成为内生变量提供了可能。

三、空间经济学基本框架的初步形成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规模经济和经济地理》一文,创新性地在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中运用了规模收益递增与垄断竞争的分析工具以及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52)的“冰山运输成本”(萨缪尔森认为可以想象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像冰山一样“融化”了一些,最终到达目的地后这些损失的部分就是运输成本)交易技术来研究空间经济问题,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此后,通过克鲁格曼、藤田、维纳布尔斯、福斯里德、马丁、奥塔维诺、蒂斯等学者的不懈努力,1999年出版了克鲁格曼、藤田昌久和维纳布尔斯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2002年出版了藤田昌久等人的著作《聚集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Economicsof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Location,andRegionalGrowth),2003年出版了鲍德温等人著作《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EconomicGeographyandPublicPolicy),2005年出版了森知也和亚历山德罗的《技能、集聚与分割》(Skills,AgglomerationandSegmentation),还出版了亨德森和蒂斯主编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4卷《集聚与经济地理学》(AgglomerationandEconomicGeography),至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四、结语

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一直追溯到亚当·斯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者试图将空间要素纳入经济学的主流的分析框架,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这并不是主流经济学家们故意忽视的结果,而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着主流经济学家们所无法处理的技术难题,即存在收益递增时的市场结构问题。直到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克服了技术障碍,而保罗·克鲁格曼所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经过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福斯里德、马丁、奥塔维诺、蒂斯等学者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较为职称论文期刊完整的空间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作者:和燕杰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与经济管理系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经济理论的演进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67081.html

    相关专题:海南大学学报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上一篇:经阴道超声应用于妇产科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