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建构
摘要:陕北地域文化形成了粗犷、淳朴的民间剪纸风格;信天游文化构成了自由、奔放的民间剪纸意境;巫术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重要的文化基因;陕北民间剪纸的崇拜文化与礼祭文化是民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信仰;祈福文化是陕北民间剪纸永恒的主题。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建构离不开农耕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陕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关键词:陕北民间剪纸;文化建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
陕北,广义上是指陕西省北部的高原;狭义的陕北是指“北至河套、南至渭北北山、西至子午岭、东至黄河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1]约为今天的榆林、延安二市,亦称陕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使这里早已名扬海内外,其中,提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回避不开的一派是陕北剪纸,它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因之受到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民间剪纸。一般而言,陕北民间剪纸是一个地域范围的概念,它是指陕西省北部区域内榆林、延安地区的剪纸艺术,其中以安塞、洛川、延川、定边、靖边、绥德等县城的剪纸为代表,而形成的风格相近的剪纸艺术即为陕北剪纸。著名民俗艺术学者张道一先生认为“民间艺术带有‘本元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母体艺术”。[2]陕北民间剪纸是陕北乃至华夏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在其他种类的民间造型艺术中,如皮影、陶艺、布偶、泥玩、面塑等都能找到陕北剪纸纹样的痕迹。陕北剪纸的形成是特定地域背景下,底层民众集体创造意识的结果。它集中反映了陕北的地域、巫术、祭祀、崇拜、祈福等文化。它是底层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现状的反映,是在陕北地域与社会背景下,华夏民族虔诚朴实的农耕精神文明的产物。
一、陕北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主要由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3]陕北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4]他进而用植物存在的环境,来比喻精神文化存在的环境。精神文明的产生与动植物的存在一样,由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决定。因此,陕北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也可从环境因素来分析,具体分为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是陕北民间剪纸形成的地域文化根基。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根植于自然,要彻底认识文化,只有联系其根源的自然环境。”[5]陕北民间剪纸是当地民众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它是陕北生态环境提供人文文化资源。在陕北独特的自然环境中,一切艺术创作都带有浓厚的陕北基因。陕北黄土高原,千姿百态的地貌,沟壑纵横的地表,自古有“千沟万壑”之称。陕北夏季很少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造成陕北高原干旱少雨的气候。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此集中,形成了寒冷干燥的环境。黄色是黄土高原的主要色调,长期单调的色彩,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偏好用艳丽的纯色装饰环境,如红、黄、蓝色成为陕北民俗活动的典型色彩,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安塞、榆林的红色剪纸。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坚韧的地域性格,它具体表现为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陕北随处可见的窗花,它成为陕北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视觉表现,也是陕北人民感恩黄土地的一种精神寄托。总之,陕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民间剪纸淳朴粗犷的艺术造型美与艳丽的艺术色彩美。历史环境是陕北民间剪纸的人文积淀。陕北地域文化形成于漫长的封建时代,它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是陕北地域文化的形成期。[6]魏晋至宋元时期,是陕北地域文化的巅峰期。明清时期至近现代是陕北地域文化稳定期。陕北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了玉器、陶器、青铜器等。这些出土器物的纹样成为早期陕北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的源头,剪纸贴花陶器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因陕北与边疆接壤,历史上有狄、匈奴、鲜卑、胡、突厥、党项、羌族、女真、蒙、满等各民族在陕北迁徙混居,形成了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地带。这为陕北地域粗犷、彪悍的性格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至唐代,陕北在区位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秦汉艺术在陕北地域成为主流艺术形态。陕北民间剪纸的稚拙与粗犷沿袭了汉代画像石的造型艺术特色,如陕北安塞县剪纸艺术呈现出淳朴、庄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秦汉画像石与雕刻艺术的粗犷与恢宏。安塞剪纸艺人白凤兰的作品造型简炼、概括、憨厚,她的代表作《牛耕图》、《家禽》等,从画像石的艺术造型中吸取营养,使得她的剪纸作品呈现出概括、憨厚的艺术风格,陕北剪纸早期多直接取材于汉代画像石艺术题材。[7]
二、陕北民间剪纸的信天游文化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以通俗的语言、真挚的歌词、简朴的曲调,从而形成了悠长高亢、苍劲质朴的陕北高原风格。它在艺术创作手法与审美等诸多方面与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信天游是陕北民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劳作中,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把生产劳作、爱情、娱乐等鲜活的生活场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娱乐化、艺术化的过程。它是陕北民众现实生活的写照,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体现。陕北民歌信天游,主要是底层劳动人民生产劳作时,即兴创作的歌曲,以口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8]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感,都表现在陕北高原上飘荡的歌声中。这种一边劳作,一边即兴创作的艺术创作手法,被民间艺术学者吕胜中先生称为“信天游手法”。[9]这种手法在陕北民间剪纸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民间剪纸艺人拿起剪刀,边剪边唱,剪到哪一步,唱出什么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成为他们唱词的内容。“剪与唱”融为一体成为陕北民间剪纸独具的表演魅力。如陕北民间剪纸常见的题材《回娘家》、《过河》、《放羊》、《送水》等这些剪纸作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陕北信天游民歌。[10]剪纸艺人自由畅快的歌声与即兴创作的剪纸作品合二为一,歌声荡气回肠,剪纸画面再现歌词的内容,观众们仿佛在看一场陕北民间特色的歌剧表演。其二,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借鉴了陕北信天游民歌的随意性、自由性的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陕北民间剪纸图形创作方面,剪纸艺人的创意思维随性自由,不受客观现实制约。如陕北民间剪纸画面中常出现双头驴的画面,民间艺人解释为“驴吃草的时候,它的头是在不停的动,一会左边,一会右边的移动”,这种两只头的驴,是剪纸艺人想在平面的剪纸上表现一个动态的过程。陕北民间剪纸的自由性还表现在他们在剪纸艺术中常用一种无阻碍的空间思维,如安塞县白凤兰的剪纸作品《耕牛图》,她为了表现牛与背景的关系,就把背景的山村也剪出来,这样镂空的牛肚中就呈现出山村的画面。这种直来直去的空间思维是陕北地域劳动人民不拘小节的地域性格的反映,它也是陕北信天游直抒胸臆的畅快表达。陕北信天游的这种自由与即兴的表演,源于陕北多民族融合背景下民众广阔的胸怀。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朴实无华的造型、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都是人类“本源文化”的体现。[11]它包含了一种原始艺术精神,也是陕北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最本真的体现。
三、陕北民间剪纸的巫术文化
从甲骨文时代的占卜术开始,巫术活动一直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社会的巫觋活动,有它的历史价值,它孕育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的萌芽,孕育了人类社会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12]巫术在农耕文明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民间剪纸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它至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为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巫术是人类远古时代思想文化的产物,它常常成为统治者压迫底层民众的工具。它在漫长封建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封建社会成熟及以后的大多数时期,巫术文化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就彻底否认巫术在人类文明起源阶段所作出的贡献。巫术之于中国的传统医术,巫术之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各种工艺技术等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古代巫术活动是在人类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借助一种超越现实的观念,为克服现实生活的困境,而产生的生产活或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对健康的体魄、富足、平安生活的追求。陕北民间剪纸的巫术文化历史悠久,剪纸与巫术是一对不谋而合的冤家。巫术作为剪纸的形成思想,剪纸作为巫术的外在表现形式,长期存在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唐代诗人杜甫恰逢安史之乱,行至陕北洛川与白水的交界的彭衙时,作诗《彭衙行》“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可见自唐代就有使用剪纸招魂的民间习俗,诗中所描述的“剪纸招魂”习俗是一种民间巫术活动,陕北地区至今流传着使用抓髻娃娃剪纸叫魂的习俗。[13]民众将红色的抓髻娃娃与纸钱一起在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焚烧,烧纸的人要面向北方,以祈求抓髻娃娃唤回病者的魂魄;这是陕北民间剪纸的巫术民俗活动。陕北民间剪纸的抓髻娃娃种类千姿百态,可分为治病、除恶、招魂、避邪、护生、驱鬼、镇宅、祈雨等各种类型。陕北各地根据需要制作各种巫术类型的抓髻娃娃剪纸。如陕北民间流行的剪纸作品《母婴抓髻娃娃》,就是贴在孕妇的产房内,以祈求顺利生产,它是母子平安的护身符。总之,巫术文化是陕北民众在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一种实用主义的生存智慧。它在远古时代既满足了陕北民众生活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平衡。[14]它是陕北民间剪纸艺术重要的文化内涵之一。
四、陕北民间剪纸的礼祭文化
礼是按照仪式行动的意思,礼字本意是一种祭器;礼祭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历史传统,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土社会从上至下都十分重视礼祭活动,民间剪纸艺术只是礼祭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1959年10月,新疆吐鲁番县火焰山公社阿斯塔那村考古出土了北朝剪纸《莲花团》、《对鹿》、《对猴》等一共七件,这些剪纸是墓主人的随葬品,可见剪纸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作为一种祭祀用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5]礼祭是民众的一种精神创造,陕北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只是这种精神创造的附属产物。因为礼祭活动的需要,民间剪纸艺术才得以长久发展。这是人类精神活动需要反作用于艺术形态的结果。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礼祭文化,主要是指陕北的送葬习俗,孝子孙们麻戴孝,手持引路幡,众亲人们边走边撒各种形状的纸钱;这种纸钱与引路幡都是陕北民间剪纸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祭祀剪纸是陕北民间剪纸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人去世出殡直至满五个星期俗称“五七”,满七个星期俗称“七七”等这些重要的日子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所用到的各色剪纸纹样、花圈、仙鹤、金银山、聚宝盆等祭祀装饰品,都是陕北民间剪纸礼祭文化的表现。另一种大型礼祭活动是陕北地区流行的各具特色庙会,庙会活动重要的衍生品是各种形式的剪纸作为祭祀文化的用品,如陕北民间剪纸艺人胡凤莲,她的剪纸作品常常使用抽象的纹饰,剪纸图案来源于仰韶文化与庙底沟文化的陶器纹样,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各类剪纸面具、剪纸花样装饰庙堂,使得活动气氛严肃而神秘。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为地域的礼祭活动增添严肃静穆的神秘感,礼祭文化为陕北民间剪纸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样式。
五、陕北民间剪纸的崇拜文化
陕北民间剪纸的崇拜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图腾是远古先民对部族归属感的一种文化记忆形式,龙凤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各部族都也有自己的图腾,如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被誉为古蜀人的图腾。与陕北地域相关的图腾文化主要来自于仰韶文化与庙底沟文化的人面鱼身图案,如安塞剪纸艺人胡凤莲剪纸《鸡捉鱼》是对民间流传的汉代画像石造型的摹仿,也体现了陕北地域对鸟图腾文化的崇拜。生殖崇拜源于远古社会先民们对人类生殖繁衍的崇拜与敬重。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人成为核心的生产力,所以历朝历代都祈求人丁兴旺。此外,在礼治中国的乡土社会,将无子嗣视为最大的不孝,这种传统的习俗与道德标准,让人类的生殖活动成为更加神圣的行为,反映在陕北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延续了乡土社会对生殖繁衍文化的朴素认知。如陕北常见的剪纸《鱼戏莲》、《鱼钻莲》等,鱼代表男性,莲代表女性,莲又表示连(莲)生贵子等寓意。诸如此类的剪纸还有《娃娃戏葫芦》、《老鼠吃葡萄》、《抓髻娃娃》等,陕北剪纸元素中的“娃”同“蛙”,常见到人形的蛙状的剪纸图形,“蛙”字又与“娲”谐音。赵国华先生认为:“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生殖女神”。[16]陕北民间剪纸中出现娃或蛙的形象,其实质意义是对生殖文化的崇拜。《扣碗》剪纸也是陕北民间常见的形式之一,这类剪纸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以阴阳结合的图形来寓意男女结合,借以表达生殖崇拜。剪纸艺人主要运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劳动人民祈求多子多福的愿望。陕北民间剪纸的自然崇拜文化,主要是指农耕社会背景下,人对自然现象的不解与困惑,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慌与不安,它反映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就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迷信。如封建时代人们觉得天有天神、月有月神、山有山神、河海有河神、海神,世间万物不能解释的都被称为神,这就产生了人类对大自然奇异现象的不解与崇拜。陕北民间剪纸中诸如这类题材有《山神救母》、《敬河神》等,前者讲的是山神在荒野救了走失的老母的传说,教导人们要行善积德;后者是为了救治泛滥的黄河水,要在每年固定的时期祭拜河神。黑格尔指出“艺术的起源与宗教关系最密切,最早的艺术作品都属于神话的一类”。[17]陕北流行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成为陕北民间剪纸常见的题材与形式。
六、陕北民间剪纸的祈福文化
陕北民间剪纸的祈福文化,是民间剪纸寓意的核心文化。近现代以来,远古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文化影响逐渐隐退。人们追求合家平安、幸福吉祥、多子多福、长寿消灾、安居乐业的意味逐渐加强。陕北民间剪纸的这种祈福文化的根源是民众在面对疾病、灾害、战争等威胁时,他们所表现出的一种本能生存意念的表达,即“功利先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他们用剪纸表达对平安、长寿的祈愿,是发自内心的功用,并非文化娱乐。[18]随着封建农耕社会的瓦解,陕北民间剪纸也变的越来越趋于实用化、具体化,再加之老一辈剪纸艺人相继去世,陕北民间剪纸所能传承下来的就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类型。随着科技与文化知识的普及,民间剪纸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他们的接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剪纸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当今祈福类陕北民间剪纸仅仅是为了一种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需要。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陕北绥德县定仙墕镇娘娘庙会上所供奉的送子娘娘、奶母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痘神娘娘、糠神娘娘等七位神仙,来拜庙会的人大多想求取子嗣,人丁兴旺,子孙平安的。在庙会的仪式上,秧歌队的头伞先唱词,众信徒跪拜。秧歌所用的花伞、纸幡与花树等都是陕北民间剪纸的衍生物,演出队员所穿的服装也附加有剪纸的装饰物。陕北地域广,各地都有自己的庙会活动,秧歌、社火等民俗活动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这些活动特意制作的剪纸,大多被赋予了一种祈福功能。陕北地域的祈福类剪纸除了各地的庙会活动之外,世俗的结婚、生子、丧葬等习俗剪纸一直是陕北各地民间剪纸的常态,这些类型的剪纸最重要的文化寓意就是祈福纳祥、安居乐业。陕北民间剪纸创作本身就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本身就承载着朴素的生活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陕北劳动人民赋予陕北剪纸的一种祈福的仪式上。以上论述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文化构成,它们形成了陕北民间剪纸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理解与传承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陕北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奠定了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它是陕北地域生态文化的结果。陕北的信天游民歌文化形成了阔达自由、豪爽奔放的陕北民间剪纸艺术风骨精神。巫术文化构成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形成的渊源,它提供了丰富的民间剪纸的内容,它是陕北民间剪纸传承至今的重要文化基因。礼祭文化与崇拜文化是陕北地域先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必需的心理与精神信仰,它为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心理接受空间。祈福纳祥文化则是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传承永恒的主题。总之,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文化本来就是传统,无论哪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相信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相信祖辈的经验”。[19]陕北民间剪纸是陕北世代民众集体意识的结晶,这种集体意识形成于“共同接受了传统,这是祖先精神的化育”,更是乡土社会生活环境中民俗乡情千百年浸润与潜移默化的结果。[20]这使得民众的个体意识逐渐融化在强大的集体意识中。乡土社会的这种集体意识形成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根基。它正是陕北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信天游文化、崇拜文化、礼祭文化、巫术等文化的融合。
作者:熊辉 单位: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第二篇:民间剪纸艺术起源探究
摘要:四平属于吉林省地级市,它处在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属于满族发祥地之一。它也是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地区通向东南沿海的必经之路,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据说四平的名字,就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取“四平八稳”之意而来。在四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东北文化之中,影响最广的就是满族文化。
关键词:民间剪纸;起源;四平地区
满族是我国北方重要民族,他起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严苛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特有的满族文化。在满族诸多文化现象中,满族剪纸艺术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其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所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那么满族剪纸艺术是如何在这片土地发生的呢?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假说:模仿说,巫术说和游戏说。三种学说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这里不做累述。但是远古先民出于什么目的而进行艺术活动是我们今人无法想像和论证的,并且可能连我们的祖先也无法描述出真正原因。用今人的思维来理解这三种假说都各有其合理性,而笔者认为艺术的真正起源应当是同时满足了这三方面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而且包含更多的动机。因为人们对所有概念的认知是不断丰富变化和逐渐丰富的。例如在古希腊文“Texvn”一词表示艺术的意思,它更侧重于表示制作和手工艺。在拉丁语中出现了,“ars”这一单词,它也意味着艺术、手工和技巧。在我国古代文献和古希腊人的著作中,都常常把骑射、烹饪之类,称之为艺术。在我国也常听“文史哲不分家”一说,就是因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概念范畴也是很宽泛的,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把虚拟的文学,例如小说,诗歌等作为纯文学,从而和历史、哲学分开的。
所以我们的先人应该只是把当时的祭祀,吟唱,或者舞蹈,绘画当成是统一的一种活动的各个部分而已,艺术的起源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想象,满族先人也不会认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只是虚拟的高级精神活动,它是具有非常现实和具有直接公用的一种日常生活项目。他们不认为在岩壁上描绘动物的时候只是在游戏,在围着火堆跳舞的时候只是在模仿动物,他们其实在完成一项很必要的有一定程序的活动,活动中同时包含巫术,娱乐,交流,政治公用,各种公用统一在这样一项活动当中,无论后人把他叫做艺术,或叫巫术,还是游戏。满族的剪纸艺术也应该是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他的产生同其他艺术的产生一样是在满族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回看满族祖先的生活状态就会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产生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满族属于北方的“肃慎”族系,而生活在北方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在1635年皇太极统一和重新组编了女真各部之后,由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需要统一了本族的称呼,起名为为满洲,从此才有了满族的称谓。女真人在当时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族,三个部族主要是因生活的地理位置不同来划分。但是宏观来看,女真人总体是生活在北半球寒带和亚寒带之间,这里满目是茂密的森里和皑皑白雪,生长着广袤的白桦树林,产生了“桦树皮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也被学术界成为“次北极圈桦树皮文化带”。这里对满族祖先生存的自然条件和民族习惯都给予了简要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桦树皮在女真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女真人生活在这样的林海雪原中,同时在东北也有丰沛的淡水资源。在黑龙年和松花江的灌溉下,水产品也非常丰富,再加北方地广人稀,所以造就了女真人以渔猎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与女真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同时北方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女真人的渔猎文化共同作用下也在使女真人产生了独特的萨满信仰和相关艺术形式。萨满信仰是一种原始的多神信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万物结气而生,而世间万物也都能成为神灵。萨满教中的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所有人、动物、植物都能得气成为神,而且满族人相信可以通过“萨满”来完成天地人神的交流,与神灵沟通。这种多神信仰是由于女真生活在生物如此多和丰富并且自然环境变化多端的处境中,先民掌握的自然规律和知识又相对较少,为了解释理解自然现象就产生了这样的文化。并且现存的许多传统艺术造型都与萨满信仰有关,形象多绘于通灵萨满的神器,神服,之上,仪式中满族的萨满会穿着神服舞蹈,祈福,消灾免病。那么女真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将萨满文化以艺术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呢?在纸张传入女真之前,女真人就使用桦树皮,鱼皮和其他皮革材料进行剪裁和镂刻,成为了满族剪纸艺术的雏形,这些材料留存的艺术品也成为了满族剪纸造型的原始图案来源。这些材料都具有类似纸张的性质。例如桦树皮,女真人从树皮中剥离出贴近木质部的薄而轻便的几层作为原料,干燥后就形成类似纸张的材料。另外使用鱼皮,兽皮之前都要进行加工之后使其轻薄,均匀,适于剪裁和保存之后才进行创作。那么剪纸的材料——纸张是如何传入满族的呢?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明末女真人纸张的来源一方面是在边境贸易中来,女真人用马匹人参貂皮等物资换来的来自中原的纸张和来源于朝鲜的被称为高丽纸的纸张。另一方买,有史料记载在后金的皇太极时代女真人就地取材已经尝试自己造纸,女真的自造纸张满语成为“豁山”。纸张传入后,满族人就开始陆续使用其来进行创作,一方面是由于纸张非常便于保存,重量轻。另一方卖是因为他的颜色白,现存的资料表明满族传统剪纸特色是喜欢白色。女真人开始使用纸张代替皮革和树皮进行创作,至此满族剪纸艺术在多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便产生了。
综上所述满族剪纸艺术发生主要是因下几方面条件的满足:首先它发生的地理条件是女真生活在东北原始森林之中,山高林密,一年中冬季较慢长,而满族为了适应自然条件形成独特民族特性;其次它产生的文化条件是基于自然条件产生的萨满信仰习俗和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女真人在神衣,神器,上进行描画和剪裁的艺术形象是满族剪纸的造型来源,孕育了满族剪纸的产生;第三方面它产生的心理条件是人们对巫术活动和认识自然的需要和娱乐与交流的需要都要求有一种外化和物质化的具体形式产生,而女真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导致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留存功能更加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而它产生的文化条件是萨满信仰的产生和满族文化的产生。最后他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皇太极时期中原纸张的传入和纸张的生产技术传入满族,使满族剪纸艺术有了载体大量创造出来。总之,在各方面条件满足之后,满族剪纸艺术开始发生,并且传播开来。在后金时期,随着女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渐增多,也由于纸张的传入,纸张这种材料与当时已有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剪纸艺术。剪纸艺术行使的职责有时候是巫术,有时候是模仿,有时候是娱乐,总之是直接参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剪纸的艺术形式在满族扎根和传播,逐渐融合各种文化符号使满族的剪纸艺术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形成了四平民间剪纸艺术的原型。
参考文献:
王纪,王纯信.萨满剪纸考释[M].2004.
作者:陈国龙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第三篇: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的影响
民间剪纸艺术是传承中国文化、展现生活现象的一种民众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巧妙融合,展示了中国深远而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装饰上的应用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陶瓷在中国的发展早已数千年,它的装饰与造型都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借鉴剪纸的艺术特色,将陶瓷装饰与剪纸艺术两种艺术类型叠加与融合,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艺术特色。剪纸艺术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造型原则,历史悠久,这种具有现代意识的造型为我国其他现代艺术提供了的借鉴。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视觉上有了新的突破,是艺术突破自身发展的一种方式,使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拥有了新的生命。
一、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既有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又是中、西设计文化整合的产物,民间工艺的造物思想和原则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现代艺术设计应重视民间艺术的精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获得更大发展,实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目标。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它融合在具体的民俗生活中,因此民艺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消失都要受到某一具体地域的环境影响。另外,它还受到生产和生活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制约,因此具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在艺术领域,民间工艺以其鲜明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图形艺术,这些都是与生活方式相关联的视觉审美,整体展示了地域的民风、民情、民俗。不仅如此,民间艺术还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中国民间艺术源自辛勤劳动的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并且密不可分,标志着劳动人民的物质创造精神,承载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和审美需求。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源起
剪纸来自民间,又称剪花、窗花,是民间较流行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它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和刻刀,能将纸张剪出各种形状,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刻画内部线条花纹,虚实的对比更能展现图像,这些图像也许是花鸟鱼虫,也许是人物,或者是一些人们脑海中臆想出来的物象。民间剪纸主要以红纸为主,都是喜庆节日时候拿来张贴在家中,为了营造喜气洋洋、红红火火的氛围。由于剪纸是纸质的,在保存上存在一些困难,因此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剪纸艺术在构图表现上追求一种均衡、对称的美,尤其是在剪纸的块状结构中,突出疏密对比。在剪纸艺术的研究上,前人大多热衷于剪纸的起源及手工技艺上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更需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在整个剪纸艺术中,人类心理的导向及其深刻的精神内涵、美学价值。首先,民间剪纸艺术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剪,刻”上,但在这种静态缺乏整体的理论基础上,很少有人动态地、完整地去了解民间艺术与其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丰富的民间生活造就了剪纸艺术,使其成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又维系了这种传统的民间活态。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更需要的是有感情的作品来填补现代社会单调乏味的社会生活。随着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审美能力和要求也随之变化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为其发生改变。
三、剪纸艺术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剪纸艺术有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特点,它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使其独具艺术风格,并且影响了其他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运用于陶瓷装饰中,不仅保持了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将这种风格、特点与陶瓷艺术有效结合,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效果。在剪纸的表现形式上,尤其是线条的连接和图纹的构造形式,都传承和体现了剪纸艺术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特。但由于剪纸艺术独特的制作工艺,致使它不可能将一幅完整的剪纸图案装饰在陶瓷上。如果用比较稀疏条纹的剪纸图案,就会出现大块的胎色。如今中国的现代民间艺术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同时有展示了现代个性,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虽然它来自民间,并不华丽,让人耳目一新,但却是劳动者淳厚、诚实的真实再现。
四、剪纸的艺术形式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每一种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魅力,而剪纸艺术的艺术风格在于它的材料和所用的工具。在陶瓷装饰中,剪纸艺术并没有失去它独有的风格魅力,而是将这种特有的艺术特色与陶瓷艺术紧密融合,更加丰富了陶瓷的装饰感染力。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现代社会陶瓷装饰中剪纸图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同样使陶瓷装饰工艺和装饰手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变化。现代陶瓷剪纸装饰结合民族传统的色彩特色和现代装饰色彩两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扬了传统的特色,同时又突显了现代个性,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剪纸本身有浓厚的装饰韵味,即使没有绘画那样描绘细微事物,但在平面上所剪出的花草虫鱼鸟禽还有人物等却不输绘画,反而给人一种朴素的美。它虽不华丽,又出自最普通的民家,但它意趣清新、感情纯真,是对劳动者淳厚、诚实性格的完美再现。
作者:曾琪
第四篇: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剪纸艺术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表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更是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其表现形式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优势,既有艺术的大气、又有精雕细琢的工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瑞昌剪纸呈现出了难以为继的状态,导致剪纸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本文将简要介绍瑞昌剪纸的起源和发展,进而对在市场经济体制冲击下的民间艺术步履维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传承剪纸艺术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瑞昌剪纸;民间艺术;发展;传承
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虽然个体之间有着多种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民间艺术都存在原生的共性。不同的地域和习俗造就了剪纸不同的个性化。瑞昌在我国江西北部,处于南北交汇的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其剪纸风格的重要原因。在剪纸的图案、方法、风格上,都独具特色,不仅涵盖了南方的精致美,还具有北方的淳朴美。
一、瑞昌剪纸艺术的发展起源
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很长,剪纸中涵盖了我国历代王朝与人民展现出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剪纸艺术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世界。瑞昌剪纸最集中的说法是说其起源于汉代,也是当代考古学家挖掘出的瑞昌剪纸的雏形。历经时间的洗礼,瑞昌剪纸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国内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瑞昌剪纸艺术的特点
(一)剪纸的艺术风格瑞昌剪纸艺术历经了千年的朝代更替,将我国的文化习俗,南方和北方的特色融入进了剪纸中,造就了今日瑞昌剪纸独特的风格。瑞昌剪纸的图案各种各样的都有,主要的用于婚丧嫁娶、制作服饰、宗教、祭祀等等,在喜庆的日子里,大多数人都会运用剪纸来装扮房间,使得喜庆的氛围更加浓郁,借剪纸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情[1]。剪纸艺术中剪纸的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因此剪纸中涵盖了人们的殷切期盼和美好祝愿。
三、瑞昌剪纸艺术的发展
伴随时代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后期,我国瑞昌剪纸参与了国内的剪纸比赛并且荣获国外展示的机会。通过人们之间的口头传教,剪纸艺术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追捧,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也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也因剪纸艺术的发展获得了“中国剪纸之乡”的称呼。近年来,随着剪纸技术的不断创新,瑞昌涌现了一批剪纸爱好者,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剪出了《红楼梦》、《水浒一百零八将》等精品长卷,也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2]。
四、瑞昌剪纸艺术的传承对策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能力的转变和与时俱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对事物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变。而瑞昌剪纸艺术在此的冲击下,对于人们而言存在的价值便会不断的下降,并且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对于民间艺术的挤兑,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使得民间艺术的发展遭到了巨大的限制,以至于在不断的走下坡路;另外,一些剪纸艺术老者的离去,使得剪纸艺术的传承人数不断的降低,而不上涨,导致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虽然瑞昌民间剪纸艺术遭受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剪纸艺术是我国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瑞昌与高校合作,让民间艺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次,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思考出传承的新策略。(一)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民间艺术的发展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革新才能够获得发展,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所限制,但是依然要以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3]。这就要求瑞昌剪纸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靠拢。其次可以在瑞昌的旅游产业中加入剪纸艺术,在市场上对外宣传,打开剪纸民间艺术的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二)让剪纸艺术走向专业的发展道路让业余的剪纸艺术走向专业化的捷径便是与学校合作,在学校可以设置剪纸的相关课程,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祖国瑰宝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瑞昌和九江学院的合作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给其他学校做出了示范。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注册网站,在网络公众平台展开交流,让人们从中学习。最后可以在瑞昌本地开展剪纸艺术展示活动或者建造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知晓民间剪纸艺术。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历经了两千年将近的时代变迁,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但是在社会的发展和新兴科技的发展上,民间艺术有了不小的挑战,瑞昌剪纸在日后的发展中与市场接轨是必然的趋势。在发展历程中推动剪纸实用性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该团体需要注重的问题。期望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在发展与传承中更加兴盛。
【参考文献】
[1]闵娟,黄丽.瑞昌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与传承[J].作家,2014(9X):210-211.
[2]杨四宝.江西瑞昌剪纸艺术的生态保护与开发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15.
[3]包锦华.闽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大众文艺,2014(20):12-12.
作者:李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