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一、全球创新网络与低碳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一)全球创新网络和低碳技术创新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

全球创新网络是创新网络的一种,是创新网络概念的延伸。全球创新网络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利用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关注资源使用权的高度开放的创新战略(马琳,2011)。全球创新网络本质是“技术+市场”的商业模式,而低碳技术创新同样关注技术研发领域和技术产业化领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低碳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因此二者的最终目的互相吻合。在遍布全球创新网络中能最大化发掘有价值的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低碳技术创新,创新网络中内外部资源的双向流动,创新主体之间能够互惠互利。

(二)利用全球创新网络改善我国创新主体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1.内部条件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较弱、科研经费不足。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统计,截至2013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到4904个,其中多以县域中小企业开发的农林剩余物发电和小水电可再生能源为主。我国中小企业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是巨大的。低碳技术创新成本高,某些大型企业有能力承担其高昂的科研费,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中小企业科研资金不够雄厚,人才资源和技术水平落后于大型企业,这都影响中小型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可以寻求和大企业的合作,甚至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国际间的合作,挑选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科研费用和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个体创新风险。2.外部环境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制度落后,行业标准尚待完善。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其激励政策制度也相对完善。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创新网络中,在获得相关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低碳创新的激励制度,有利于国内企业共同参与和制定行业内低碳技术创新的标准,让国内CDM项目与国际接轨,从而获得国际认可。3.全球创新网络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优势资源互补,构建开放创新平台全球创新网络是非正式的、松散的、动态开放的组织形式。这意味着,创新主体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起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间形成广泛合作关系,从而构建创新能力强、开放度高、资源利用度集中的全球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上,企业自身内部资源与企业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得以交换、重组、优化配置,资源得以全球共享,比如说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最新研究,从而把握尖端创新趋势。国内企业主动和国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起正式契约关系,共同攻克低碳技术创新难题。此外,我国人力成本低、制造成本低、知识资本雄厚,是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优势,而国外技术先进、人才资源丰富,但是人力成本高。企业可以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实现优势互补。4.全球创新网络是我国最高效获取低碳技术的方式之一资源重新配置,并在网络内外部快速流动,是全球创新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或是环境优势资源,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外包、国际合作等方式共享先进技术知识,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需求,对已获得的低碳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比如引进、模仿、再创新等。在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效率得以提高,知识资本得以快速积累,为低碳技术再创新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完全独立承担某一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的自主研发还有诸多困难。就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来说,我国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均衡,在区域之间很难通过模仿和技术转移获取技术优势,且不同技术之间可借鉴的相似性不高,技术资源流动是相对静态和封闭的,低碳技术共享存在障碍。这使得具有一定封闭性的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并不能最大化地满足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需求。所以,我国应该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加快进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进程,打破区域网络资源流动相对封闭和静态的格局,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寻找相似的环境资源,实现技术互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低碳技术创新。5.全球创新网络中,消除低碳技术创新外溢性属性,加强国际间合作众所周知,全球气候变化是公共物品,具有公共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性,不仅仅只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都需要全球共同参与到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中来。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不能完全消除技术创新的外溢性,具有局限性。当创新网络的范围扩大至全球的时候,所有的创新主体都加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而主体间订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使得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更为明确。因此,低碳技术创新内部化,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的外溢性只会改善全球创新网络整体的环境,外部不经济变成外部经济,外溢性得以忽略。

二、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一)传统能源技术的碳锁定

传统的碳基技术在能源领域形成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即碳锁定的局面,阻碍新的能源技术形成替代优势,造成低碳能源不能高效替代传统能源的局面。“碳锁定”这种路径依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在向新型清洁能源技术转轨的过程中,存在着传统能源报酬递增效应和自我强化机制。我国是能源大国,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年末的数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其在全国发电量中占比接近80%。火力发电是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高耗能、高污染的化石燃料所含能量发电,其中煤电发电量占火力发电量超过八成。全国90%的SO2和80%的CO2排放量由煤电业产生。目前工业和民用电仍然主要依靠煤炭,故而煤电产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依赖性仍然很大。近几年来,不少国内企业开始注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逐渐接触低碳技术。然而国内对新兴的碳清洁技术研究不全面,尚未成熟,加之新能源研发投入大,企业自身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往往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不够清晰。即使研发出新型的低碳技术,但是其未来收益不确定、替代成本不经济、产出投入比不均衡,又会使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传统能源虽然污染高,但以其为基础的相关配套的能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传统能源已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由此,在这样一种研发低碳技术和继续使用传统能源的反复循环中,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更倾向于增加传统能源占比,高污染、高排放能源形成报酬递增效应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企业越加依赖传统能源。所以,形成发电工业经济锁定在碳密集的煤炭等化石能源系统。

(二)发达国家对先进的低碳技术实行封锁

低碳技术的引进往往伴随着低碳技术的转移。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提出,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的低碳技术,帮助其达到合乎要求的减排指标,但是发达国家出于科研成本和本国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在低碳技术转让方面迟迟未能兑现其承诺。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借助政策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在核心低碳技术转让方面实行技术封锁甚至是技术垄断,对低碳技术的使用权转让和低碳技术转让有严苛的限制条款,阻挠我国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比如,转让低碳技术的外国企业向我国企业征收高昂的专利使用费,并严格制定合同条款,限制低碳技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期限。发达国家借此占据低碳市场的主导地位,保持国际竞争力。以我国风电行业为例,许多风电设备的生产商属于后起之秀,无自有核心技术,购买德国等欧洲的风电专利技术,自身仅完成最后的组装,仅专利使用费一项,每年每台风机就需向技术出让方支付5万至8万欧元。

(三)我国的低碳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有限

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除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行业,还有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随着全球化分工进程的加速,率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从其本国工业体系中分离出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制造中心或是让发展中国家为其贴牌代工(OEM)。发达国家率先转型,转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低碳技术产业作为新型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也最先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达到领先世界的水平,对工业实行清洁能源型产业化结构升级。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制造业发达,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少经济效益。从事该行业的多为中小企业或是小手工作坊,而且在我国数量庞大。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满足于现有的经济效益,鲜有兼顾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例如服装代工、手机零配件加工等行业能耗消耗大,且制造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粉尘等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空气污染、空气PM值增加等等。加之,从事的行业对技术含量要求不高,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度不高,重视度较小,对低碳技术的关注度更是微乎其微,更别谈低碳技术的创新。有些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对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研发,但是又苦于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使低碳技术创新屡屡受挫。

(四)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所需资金庞大

实施低碳技术创新项目,除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外,还包括将这部分低碳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从低碳技术研发的角度看,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前期研发场所、设备的投入、研发过程中专项资金的注入等等。我国企业99%为中小企业,它们是工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小企业有强大的低碳节能的创新需求,但是自有资金不足、创新成本以及风险本身就很高,随着物价连年上涨,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低碳创新项目难以为继。要将低碳技术真正投入生产,必然需要对原有的产业进行结构调整,这需要投入专项资金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甚至是全部的更换。低碳技术商业化意味着对该项技术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建立全新的上下游产业链,这包括一大笔营销费用和后续设备维护的支出等。

三、利用全球创新网络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模式

(一)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

吕达等(2012)将引进、吸收、再创新定义为一个包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等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引进、吸收、再创新是一种复合型创新的模式,既包括了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又包含部分的合作创新,而不仅仅只是一般创新网络中的引进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在技术转移基础上进行二度创新的自主创新的模式。采用该种创新模式需要有较多的资金才能购买技术转让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我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家核电)的重大科技示范核电机组项目CAP1400(中国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是扶持建设“无碳化”的创新型清洁能源项目。它是在引进美国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项目AP1000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改进,将国外的成熟技术本土化,实现自主研发的符合我国先进核电标准规范体系的核电机组。它将发电功率从AP1000原有的125万千瓦提升到140万千瓦。低碳技术的引进是前提。核电大型汽轮机是核心设备,长期以来,百万级别的核电机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外企业负责技术研发,我国企业处于技术外围,被边缘化,仅参与核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国家核电打破中国核电能源产业“世界工厂”格局,引进四台AP1000机组。以国外企业为项目主导方,建成沿海厂址标准设计。低碳技术消化吸收是关键。在引进核电技术的前提下,国家核电以自身为创新主体,积极与国内核电领域科研院校协作,充分利用国内人才资源的同时,寻求国际合作,利用国外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对AP1000三代技术的原理、配方、结构、数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掌握了建设AP1000核电机组的能力,还了解了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走向。低碳技术再创新是目标。所谓的再创新,就是结合我国核电安全局制定的标准和国情,国家核电针对原有的核心基础技术AP1000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实现核电技术本土化,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最终实现独立创新,自主研发出CAP1400技术,推动国内核电行业的发展。在自身技术和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核电积极联合国内先进的产、学、研资源以及国外顶尖核电技术研发公司形成全球范围的创新网络,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因为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核电企业是项目合作方,使得技术贸易壁垒减小,技术引进成为可能。再者,先进技术本身破解难度大,国家核电可使用的人才资源有限,导致技术消化吸收效率低下。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可获取的优质资源范围变大,可寻求国际合作的国外机构的数量和合作机会增加,上述问题得以高效解决。通过引进吸收技术,我国核电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

集成创新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本文认为,集成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利用各种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等,对各个相关的创新要素和内容进行挑选、整合,使之配套融合,形成新的创新系统整体。结合全球创新网络的特性,由此得出国际集成创新网络的概念。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是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通过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和其他低碳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国际间的低碳技术合作关系,从而对各个主体的创新要素和内容进行挑选、整合,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国际集成创新网络一般针对合作双方对低碳技术阶段性成果的再创新,或是进行合作性“原始创新”。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低碳环保意识,拥有较为先进的低碳技术。强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优势资源互补,从而达到创新的状态。在这种创新模式中,资金方可从技术研发方单独剥离,按照合作自身特性,将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分为四类:①企业之间;②企业、产学研;③企业之间、金融机构;④企业、产学研、金融机构。其中前两种模式,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或政府补贴。后两种模式中金融机构不仅仅局限于银行,还包括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和优质券商;其资金来源可来自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或其他债券型融资产品。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13年3月25日与中国南京银行正式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与中国的中小企业低碳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对接。IFC、南京银行两家金融机构与中国中小企业为低碳创新主体,建立全球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中小企业得以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联合提供的8000万美元贷款、技术援助和评估咨询服务,实现全球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此项目属于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该项目帮助115家中小企业、118个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渠道,每年减排温室气体排放1900多万吨。在该项目中,“投资方”的角色从传统的企业机构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国际集成创新主体。“产学研”企业机构多为中小企业拥有技术的比较优势,其特点是拥有一定的技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资金相对缺乏,参与低碳减排创新项目门槛高。相对于前者,IFC和南京银行的比较优势在于资金雄厚、有融资渠道、金融专业性强。它们各自发挥比较优势,重新整合创新资源,通过国际集成创新的路径,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国际集成创新网络模式中,创新主体担任的角色不一定完全相同,需要共同商讨并制定创新规则,且需要明确列明各方应承担的创新活动份额。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可在全程或是某一环节或阶段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外部资源在全球创新网络中重新配置,迅速流动。低碳技术的国际集成创新网络除了与传统的产学研的合作之外,还包括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即通过金融机构为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实现配额交易业务的对接;为低碳技术创新国际合作项目提供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等咨询服务;直接投资于CDM项目,或在全球范围内为项目寻找风险投资;为低碳技术创新企业设计、发行债权融资类金融产品,或帮助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等。因为低碳技术创新是一场技术革命,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商业化创新两个层面。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低碳技术产业商业化,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在国际集成创新网络中筹融资环节,扮演的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模式

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是指,国家之间建立双边合作关系,引导各自国家的企业、科研院校、政府之间建立与低碳技术创新相关的合作关系,旨在创造全社会性的低碳创新氛围,成立各种低碳技术创新联盟,举办创新论坛和博览会,牵头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促进交流学习,提升公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撮合国际低碳创新项目。该模式共享国际资源,以各方相对独立的利益为前提,互相交流学习,合作共赢,是一种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性开展协作从事低碳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例如,2011年,我国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芬兰艾斯博市、纳可集团联合举办“低碳城市发展世界论坛暨第五届中芬创新论坛”,邀请中国、日本和芬兰的学术专家、企业领导人和政府人士参与时下低碳技术创新热点议题的讨论。内容涉及“锂电池研究进展”,“新能源城市解决方案”,“芬兰电动汽车系统项目进展”,“日本城市低碳社会发展之路”以及“低碳城市评估”等。成立“世界低碳城市联盟”,将未来的研究领域和发展重点着眼于低碳交通、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建筑、低碳教育以及提升市民参与低碳活动的公共意识。在世界低碳城市联盟中,不仅促使各个国家间友好的往来,更为各国的企业、政府、公民、科研机构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说,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是“产业+人文”的创新模式。它注重的领域更加全面,不局限于企业所处行业。它更关注创造低碳技术创新的氛围,塑造全球性的低碳型社会文化。

四、结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的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低碳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地理区域资源差异性显著等不利因素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时需要依据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双重考量,选择合适的创新路径。本文分析了三种利用全球创新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方式,即引进吸收再创新、国际集成创新网络、国际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选择适合的低碳创新模式,参与全球创新网论文代理络,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合作的同时,宣扬了低碳理念,创造全球化协同参与解决温室气体的氛围,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指示。

作者:甘志霞 娜孜木 叶鲁拜 唐文慧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59984.html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 失效分析与预防


    上一篇: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论文
    下一篇: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