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新思考

1当下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功能“缺憾”

1.1重技能展示,轻技理传授

儒学大圣人孔子说的好:“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怠”。我们这里“学而不思”是武术人的通病,勤学苦练固然不错,反思才是进步的开始。作为高校的武术文化空间的开拓者,需要从学生运动承受能力、人际交往、从众、社会价值、文化引领等心理需求的角度考量。从管理角度出发,能高屋建瓴,对大学生在传承方面的估计与分析不足:大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套路的学习,影视对大学生武术概念的误导,大学生喜欢“快餐”式学习方法。然而在很多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只知授其技不知传其理”的缺陷,只是片面注重强调武术外在技术,而对于传统武术拳法拳理的内在理论却很少提及。缺乏语言沟通与解析,轻视武术课堂引导,武术术语、武术谚语及武术逸闻趣事没有很好的穿插到武术技术课中,忽视了拳法拳理文化的“融汇”。民间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因子”,让每一位练习者习得其技艺并领悟其拳理拳法的“精妙”所在。高校拥有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却没有很好的保护与利用,高校武术缺乏人力资本,单从武术文化资源、武术人力资源上我们占绝对优势,但是能主导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要素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缺少将武术资源优势转化为武术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如武术段位制推广,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毕业较早的高校部分武术教师大都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没有武术段位,却没有人考虑。应该用合适的方法让高校武术教师取得合理的段位,调动他们的段位制推广的积极性。

1.2重课堂学习,轻课外研习

轻课外武术文化课外空间拓展。高校武术教学除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还需将武术从课堂教学拓展至巨大的课外空间,以营造浓厚的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然在一些高校中,除了武术课之外,不见武术之踪影,尤其是在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的碰撞中,传统武术明显处于“下风”。放眼观之,高校中随处可见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等体育推广场所,却不见“拳打蜗牛之地”的传统武术练习之所,这不能不说是武术推广之痛。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武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好的,仅仅靠大学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武术习练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是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导致武术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小,消弱了民间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高校武术社团,是高校武术课堂的延伸,是高校武术文化空间拓展的重要部分,是课外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团体,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重数量,轻管理,质量有待提高。武术教师对武术社团管理乏力,因归属问题(即归团委管理),高校团委对武术社团鲜有武术技术及科研理论的指导,缺乏经费的支持。武术教师不好插手,结果是武术社团举行活动少,消亡快,生存力不彰。

1.3重单练套路,轻传统技法

中国高校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深厚,尤其注重文明礼仪,重文轻武思想特别严重,对武术的对练攻防原理缺乏引导。长期以来,“学院派”现代武术存在着“中国式自由体操”的尴尬,个中缘由,在于武术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背离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特点而片面地强调“高、难、新、美”等“花哨式”动作,忽视了武术套路的优化整合,过分强调其技巧性动作,中国武术成为一项“运动的体育武术”,而远离了蕴含着丰富人文思想的“文化的武术”。除了未能体现传统武术的攻防结合、实战效能之外,还弱化了大学生习武的兴趣与动力[5]。传统武术的习得和创新,拳法拳理“切磋”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在高校武术练习的过程中,习武爱好者之间应有对抗性练习、演练、对练等。对于高校武术文化的推广,仅仅囿于内部单人比较,没有对练切磋显然是不够的。首先,在一些高校中,由于武术本来就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甚至一些人将武术定位于“技巧加体操”的维度,致使武术赛事举办步履维艰;其次,存在着经费、赞助、赛事人员组织等方面的难题,尤其是在综合类高校中,武术赛事组织的可能性极低宣传力度不够,以上因素极不利于武术的推广。

2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理应彰显的文化价值

2.1崇文化性:术道并重、文化传承之“载体”

武术的传承发展经历了原始形态、准武术形态、现代武术形态三个阶段,由此凸显民间武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武术不断的发展创新,优秀拳种的积淀,武术理念的夯实,武术发展已超越了其外在的技击性、强身性的特征,进而实现了和竞、尚武、崇德等文化内在的转向。如“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刚中有柔攻不破,柔中有刚力无边”等等“心法”不仅展现了武术的精髓,更是武术文化的精妙所在[6]。由此可见,“文化性”才是武术的根本特性。在高校推广武术,必须凸显其术道并重、文化传承的载体效能,通过对武术的传承与弘扬,来达到“以武化人”的效果,尤其是在当前武术文化遭受西方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抵牾之时,突出中华武术文化自强不息、突破创新、强国强种等“优秀因子”的传承,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外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现在大学生本民族文化意识,这里更需强调以武术的“文化性”来涵养大学生的武术精神及习武之道。

2.2重健身性:内外兼修、强身健体之“法宝”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其价值不可能仅仅限于技击,还涵盖了无与伦比的健身功能,并具有医疗保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具体效用。民间武术健身性价值的凸显,主要在于其融汇贯通地将易学、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内功学等进行了整合与优化,使其具备了中国特色及健身性能[7]。从外表修身,如少林“易筋经”所表达外修:“易筋者,……以挽回翰旋之法,稗筋挛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壮……,即绵涯之身可以立成铁石。”又如太极拳习练时的呼吸配合棚、捋、挤、按等动作,含虚灵顶劲竖项、沉肩坠肘坐腕、含胸实腹拔背、松腰敛臀圆裆、心静体松意注、呼吸深长自然、势势意连形随、轻沉虚实兼备等特点。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习练注重阴阳二气的合理运行,其技法套路的创编更展示了人体运动学的科学性,在其技法套路中所强调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几乎调动了人体各个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进而使人在身体柔韧性、平衡性、力量性、灵活性、耐力强化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跃升”。内在修心,武术人练就一种坚强的心理特质,面对困难时,仍有勇气面对外来的考验。达到精神内守,坚韧、豁达、不恐、不怒、不扬,神情愉悦,心理和谐,保持平常积极心态。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郑板桥一句“难得糊涂”传诵至今,更是武术人的人生至理。大学阶段是挫折频繁发生时期,习武强身无疑是大学生心理成熟期必经道路的现实选择。

2.3求技击性:对练切磋、防身自卫之“本领”

由古至今,纵横中外武术都是以其相对于其他体育运动的独特技击性而得以存在、流传、发展并为群众所喜爱。如河南周口地方拳种“支子手”,各盘动作中的二人对练,其上肢反关节拿法,与脚的勾挂连环的配合,在近身搏击中凸显其优势[8]。再如少林寺所传梅花枪普记载:“进退化敌强枪,握枪刺胸膛。抖手咽喉枪,根打把面伤,转身防后敌,巧使腋窝枪[9]。”武术技击性通过全面的技法创新与操练、一招一式的创编、独特的攻防训练手段以及在技击过程中“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智慧发挥,使其被赋予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技击价值内涵[10]。是从防身自卫亦或从武术传承的角度而言,技击性都演绎了高校武术推广之独特价值。大学生可以通过武术的习练,并突出强调对练切磋,习得一身捍卫正义、“血性”十足、防身自卫的好本领,同时也正落根于“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民族血性”。培养大学生敢拼敢打的民族血性、勇于亮剑的尚武精神,是少年“雄于地球”的根本,才是现在大学生理应继承的中华武术文化精髓。

3结语

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三合,注重打练结合、强体修身,体现出“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之技击原汁,去掉“高难新美”的体操化、舞蹈化异味,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被赋予“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等价值属性,之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强身健体、文化涵养等方面的功能不容置疑,并成为民间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推广弘扬之价值所在。反省以往,现在必须通过校武术队、武术专选、公共武术选项、武术社团等群体由高至低、从易到难、由精英到大众逐层推进,理顺教习传武、演赛扬武、合邀存武、科研强武具体路径来调整。盘活高校武术文化空间拓展的实效性和受众度,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网络优势大力宣传武术的实用性,并以此来凸显武术文化的魅力和精神本质。不职称论文期刊仅重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风貌,拼搏向上的尚武精神,更能达到扬国威,振民心,显武魂和赏心悦目之效用。

作者:郝刚领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武术文化空间的新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59699.html

    相关专题:planning 信息隐藏技术


    上一篇:国土资源科学论文
    下一篇:工效学服装设计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