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分析

摘要: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钢铁工业思想。邓小平对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有着清楚的认识,提出了钢铁工业要搞到1.2亿吨钢的战略目标,明确了质量第一和紧紧抓住骨干企业的战略重点,认为发展钢铁工业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职工积极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科技水平。

关键词:邓小平;钢铁工业;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25-05

在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钢铁工业思想。然而,至今学术界对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仍鲜有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归纳起来,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

1.关于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

钢铁工业为建筑、机械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有力的支撑。对此,邓小平一直有着清楚的认识。当然,在有着上述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大跃进”时期邓小平认为在经济建设中钢居于“元帅”的地位,发展工业需以钢为纲。1958年7月,在谈到国内经济形势时邓小平说:国家建设主要是粮食、机械和钢,“有了这三个‘元帅’,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1]P1440;在谈到大炼钢铁情况时邓小平说:“搞钢铁是战略任务。”[1]P145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一方面认识到国家工业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钢的数量,发展国民经济不能片面强调钢的重要性,而要注重综合平衡,另一方面又认为发展工业仍需以钢为纲。1962年11月,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把重点放在钢上面,现在看来,这是不对的。”[1]P17311963年9月,邓小平说:“过去我们有点教条主义,以为钢多就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1]P17731965年12月,邓小平说:“工业还是以钢为纲。”[1]P1886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对发展工业以钢为纲方针进行反思、否定的同时,邓小平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关键。1978年2月,邓小平指出:“钢铁上不去,要搞大工业是不行的。”[2]P2671979年1月,邓小平说:“现在国家计划想掉个头。过去工业是以钢为纲,钢的屁股太大,它一上就要挤掉别的项目,而且资金周转很慢。”[2]P471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过去提以粮为钢、以钢为纲,现在到该总结的时候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不光决定于钢。”在充分认识到钢铁工业的落后对于经济建设所起到的巨大制约作用后,邓小平认为发展国民经济需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应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1988年9月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时,邓小平表示赞同斋藤英四郎提出的要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钢铁问题的意见,并指出:“要搞好经济建设,就要解决供和求的矛盾,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就不能太慢。”[2]P1252

2.关于钢铁工业的战略目标

基于对钢铁工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早在1973年10月会见圭亚那政府贸易代表团时,邓小平即表示:中国“钢产量在二千几百万吨。这么多人没有一亿吨钢还行!”[1]P17891978年3月会见索马里新闻代表团时,邓小平说:“按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的人均水平,我们应当有几亿吨钢。”[2]P279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讲话。当时日本人均钢占有量为1吨,美国与苏联为0.5吨,法国、英国、西德等欧洲许多国家大致也为0.5吨。对于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的基本情况邓小平了然于心,他表示希望在20世纪末中国能有1亿或2亿吨钢,达到12个人或6个人1吨钢的水平。[3]P26020世纪80年代,国内钢铁工业与各行各业之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家每年都得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钢材,钢铁工业已成为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89年6月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邓小平表示在投资方向和资金使用方向等方面要加强基础工业,要加强原材料、交通、能源等基础工业方面的投资,明确提出钢铁工业要搞到1.2亿吨钢的战略目标,他说:“钢,外国人判断我们将来需要一亿二千万吨,现在我们接近六千万吨,还差一半。”[4]P307进入9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第二个翻番,钢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实现。1990年12月,邓小平向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强调:“钢要有一亿到一亿二千万吨才够用,这是个发展战略问题。”[4]P3631992年5月,在视察首钢时的谈话中,邓小平再次指出:“如果经过努力,中国将来搞到一亿一千万到一亿二千万吨钢,就没有理由不干。”[5]P4761999年,中国钢产量超过1.2亿吨,邓小平设定的中国钢铁工业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重点

1.坚持质量第一

要发展钢铁工业,只有产量的增长是不行的,还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邓小平认为,产品质量好坏是工厂好坏的集中表现[1]P1619,工业生产的中心是提高质量[4]132,并明确提出质量第一的思想,他所说的质量第一除了产品质量还包括品种、规格。邓小平十分关注钢铁产品的质量问题,其质量第一思想的提出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片面追求钢产量的“大跃进”时期,邓小平提出不仅要有数量,也要注意质量。1959年2月视察上海第三钢铁厂时,邓小平即曾指出:“炼钢生产不光是数量,而且质量要好。”[5P]471-472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指出“整个工业质的提高,必须有一定的量做基础”[1]P1886的同时,在钢铁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了质量的重要性。1964年1月,邓小平说:过去“认为钢产量多了就叫‘大跃进’”,现在来看,实际上“不在乎钢有多少,而是要在品种、质量、科学技术方面有大跃进”[1]P1789。“文化大革命”后期主持国务院工作时,邓小平提出了质量第一的重要思想,指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1975年5月,在讨论钢铁工业座谈会文件时邓小平要求不要降低钢铁产品质量,不要为了追求数量而积压一大堆钢锭。[6]P958月初,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3]P26半个月后在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他进一步指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邓小平认为,“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质量好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数量多;提高质量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扩大出口,要想产品有竞争力必须提高质量。[3]P30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提高钢铁产品质量。1979年3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指出:“钢的水平,也不光是由数量决定的,还要看质量、品种、规格。”[2]P4971980年7月视察武钢时,邓小平要求武钢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搞好新产品质量,多出钢材,出好钢材”[2]P656。

2.紧紧抓住骨干企业

在我国钢铁工业中骨干企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钢铁工业邓小平一直十分注意紧紧抓住骨干企业。邓小平亲自参与、过问许多重点钢铁项目的筹划和决策,多次视察鞍钢、武钢、宝钢、首钢、包钢等钢铁骨干企业。1957年,邓小平即曾指出:“新的大的东西要不要呢?肯定要,而且新的大的是我们建设的骨干,像鞍钢及西安一些大的企业就是骨干企业。不搞新的,没有这样的骨干企业,更高级的技术问题就解决不了,今后还要搞一些大的新的企业。”[7]P2651959年,邓小平指出:“要保证重点,十八个重点钢铁企业需要的东西要保证,这些企业保证了,钢材就有保证了。”[1]P14861975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央13号文件明确指出:“首先要共同努力,下大力量,抓好关系全局的重点企业,特别是十二大钢厂……和邯邢、海南两个铁矿。……他们上去了,全局就活了。”[8]1982年5月,在谈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指出:“我国国家大、人口多,没有大一点的骨干企业是不行的。”[3]P4069月,邓小平指出:“要搞现代化,没有大的骨干项目办不到,没有骨干工程,小项目再多也顶不了事。”[2]P85310月,邓小平再次强调:“真想搞建设,就要搞点骨干项目,没有骨干项目不行。”[4]P16由于鞍钢对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钢铁工业骨干企业中邓小平尤为重视鞍钢。邓小平十分关心鞍钢的生产建设,前后五次视察鞍钢,作出许多重要指示。1961年7月14日,邓小平指出:“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1]P164818日,邓小平提出停一部分工业,将煤用在鞍钢上,并特别强调鞍钢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鞍钢上不去,全国无希望。”[1]P16511974年12月,在同毛泽东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稿时,邓小平表示这几年要认真抓好生产,特别提出“鞍钢这样的地方要搞好”。[1]P2073对于新建宝钢,邓小平予以大力支持并决策加快二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极大地缩小了与先进国家在钢铁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1979年7月,在视察上海同上海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谈到宝钢问题时邓小平说:“对于宝钢建设,市委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问题是要搞好。”[2]P537宝钢建设“要搞下去,作用很大”,“你们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把宝钢建设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2]P5381984年2月15日视察宝钢时邓小平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还可以考虑上得快一些,不要耽误时间”[2]P961。2月24日,在同胡耀邦、赵紫阳等谈话谈到宝钢二期工程时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是否能想想办法,争取早些上。宁肯借点债,付点利钱,我们早一点拿到钢材,总算起来,还是划得来的。这事要确定下来,今年就干,争取时间。”[2]P964邓小平加快宝钢二期建设的决策,使得宝钢二期工程建设时间提前了两年,加快了全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发展钢铁工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是动员、率领组织成员实现既定目标的指挥部,在组织中负有全面责任,起着关键作用。领导班子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效能的大小和领导绩效的高低。1975年邓小平主持钢铁工业的整顿,将建立坚强的领导班子作为钢铁工业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面对1974年钢铁工业生产严重滑坡,钢产量较1973年下降400多吨的情况,邓小平严厉指出,“钢铁生产搞不好,关键是领导班子问题,是领导班子软、懒、散”,他要求从冶金部到公司、厂矿、车间,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加强,要不软、不懒、不散。[3]P8-9这一年,在钢铁工业座谈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对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的讲话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邓小平认为,领导班子问题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执行,他说:“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3]P9,领导班子要“能很好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3]P23,“不把领导班子弄好,谁来执行政策?”[3]P33钢铁工业要建立怎样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认为,要建立坚强的、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搞生产、搞科研都是作战,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如果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只有领导班子指挥得动,能领导起来,才能带领群众前进。[3]P9“领导班子要有威信,敢字当头”[3]P23,斗派性、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落实政策,没有坚强的、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就根本不可能。[3]P25如何解决领导班子问题?邓小平认为,关键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要党性好、作风好、能搞好团结[3]P23,“选好了一、二把手,整个领导班子就带起来了”[3]P36,还要选一些有实际经验的年轻干部充实领导班子。[3]P26

2.调动职工积极性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发掘出企业的巨大潜力。邓小平十分注重通过改善职工生活、增加收入、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来调动钢铁战线职工的积极性。1921年4月,邓小平进入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施奈德钢铁厂做工,在轧钢车间向炉前拖送钢条。钢铁厂的工作劳动强度大,邓小平“体力不支”[1]P12,加上在这里做苦工赚的钱不仅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100多法郎,20天后邓小平辞去了钢铁厂的工作。少年时期在法国钢铁厂工作的经历,使邓小平对钢铁工人劳动强度之大有深切的感受。从1955年视察鞍钢开始,邓小平视察了许多钢铁企业,对于钢铁工人的工作、生活情况邓小平是比较了解的。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他说:“钢铁工人劳动那样重,而蔬菜少、肉类缺,基本条件都保证不了,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具体地去研究解决。”[3]P27他说:“要是工人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工业怎么能搞得好?”[3]P28-29邓小平还要求特别注意调动钢铁企业中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的积极性,该担任领导职务的要放到适当的位置上。[3]P11邓小平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在邓小平看来,物质利益原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他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是唯心论。[3]P146邓小平特别指出,如果不考虑贡献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而工资、待遇一样,这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3]P30-31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明确指出:“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3]P130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他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思想对于钢铁工业加强企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大跃进”开始后一味强调破除规章制度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明确提出没有规章制度不行,要强调建立规章制度。在1959年1月底2月初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规章制度只能废除那些必须废除的,不能统统否定,有的废除了之后要新建,没有规章制度不行。”“规章制度,今年该破的要破,但要强调立,破烦琐的、麻烦的,立合理的。”[1]P1485-1486邓小平认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改变企业混乱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196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工业七十条”,为我国建立系统、完备的企业规章制度起了奠基的作用。1964年视察鞍钢时,邓小平强调:“企业无论如何要有个制度,有个规矩。”[1]P18191975年3月,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工业书记会议上讲话强调:“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3]P5-6由于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钢铁生产建设中出现不少问题,甚至发生一些重大事故,5月底邓小平强调钢铁工业“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他说,没有规章制度,有些事故发生了,是谁的责任都分不清。而要建立规章制度,邓小平认为,执行规章制度要严一些,不严就建立不起来。同时,邓小平也指出,对于比较繁琐的规章制度应该进行改革。[3]P118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质量问题与建立规章制度有关,没有必要的责任制度,质量难于保证。”[3]P26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在于建立责任制。[3]P30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指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他强调在管理制度上“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如何使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邓小平认为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严格考核、赏罚分明。[3]P150-151

4.提高科技水平

“大跃进”时期,邓小平即已认识到提高科技水平对于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性,他要求鞍钢等大企业、现代化企业要搞好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58年9月,视察鞍钢谈到挖掘潜力增加生产时邓小平指出:相较于改革规章制度、改进作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技术革命潜力更大。“鞍钢应大搞技术革命”,大企业、现代化企业都应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P14551959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大生产应着眼于搞技术革命,不是搞人海战术。”[1]P148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认为发展钢铁工业应迅速提高科技水平,并提出通过购买专利引进先进技术来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1964年1月,邓小平提出钢铁工业应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大跃进”[1]P1789。5月,邓小平说:“现在的钢铁联合企业,我们如果能够又买设备,又买专利,那就来得快。”[1]P18147月视察鞍钢时,邓小平再次强调鞍钢等大企业、现代化企业要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P1819-1820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提出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作为发展的起点[3]P133,他强调钢铁工业应加强科学研究,并积极主张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7年8月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时,邓小平指出:鞍钢十多万人“有万把人搞科学研究完全应该,要为整个钢铁工业服务”[2]P177。1978年2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草稿)》经济部分时,邓小平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是一项大的建设”,“要注重提高”,“关键是钢铁”,要抢时间,加快引进技术的谈判。[2]P2679月,就鞍钢如何改造问题,邓小平指出:“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3]P129在视察鞍钢、唐钢、武钢、首钢时,邓小平多次提出要挖掘潜力,搞好技术改造。宝钢的建设成套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对此邓小平积极支持。1984年2月视察宝钢时邓小平说:“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他为宝钢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2]P960-961对于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企业的新建,邓小平一再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钢铁工业走“学习、创新”之路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巨大的关怀》文集编委会.巨大的关怀[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

[6]《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编辑委员会.中国钢铁工业五十年[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批示[J].党的文献,1999,(6):8-13.

作者:阳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中心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56363.html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企业名单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上一篇:煤矿巡查下安全生产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