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兴趣
(一)导语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从课的开始入手,良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出古典诗文的兴趣,吸引学生。例如在教学《三峡》时可以以《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为引,在为学生们朗诵出这句诗后,接着提问“有同学看见过真实的三峡景象吗?”,接着通过各种三峡的图片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出学生的向往之情。又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在历史上有许多缺乏军事才能但是却又贤明的君主”,这句导语会让学生们去极力的思考历史上都有那些君主是这样的,这就为他们继续去阅读课文提供了动力和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本就是一个双边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出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兴趣,就需要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参与到语文课活动去,这样才能够不惧怕古诗文,为此可以采用各种行使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出古诗文教学,让其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核舟记》,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画具,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将“核舟”画出来。这样很容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即使是那些不怎么会画的学生也会产生出兴趣,同时也会有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但是也正是这些话表现出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此时可以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将他们蓄足的势变成他们旺盛的活力,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想学,进而转化为会学,这样就能够让他妈很快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得教学效果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还能够针对愚公愚不愚来开展辩论会,等等。
(三)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都有着十分强烈的攀比心理,这就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如果教师能够进行良好的引导,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出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各种竞争条件,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古诗文诵读比赛。在班级中还可以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让他们在活动中感觉到其乐无穷,通过竞争能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古典诗词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都是以历史为题材的诗词,这一类诗歌被称为咏史诗,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将思古之幽情与现实紧密结合,名篇数不胜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时机去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懂得国家兴亡的道理。例如赏析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时,要让学生明白杜甫并不是要去描写官吏的残暴,也不是要写“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在当时郭子仪是忠信安义而闻名的,杜甫只是想借此事来感伤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是赞扬人
民保家卫国的积极性。
爱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古老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更是古典诗词中十分常见的题材,例从《诗经》《楚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革命民主派的爱国诗篇其中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对民族的的热爱和担当意识。《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很多都朗朗上口,让学生们常常吟诵,感受其中对祖国、故乡深深的依恋和哀伤,从使得他们受到感染。运用历史和爱国诗篇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民族情感,是一个渐渐熏染的过程,经常教读,使得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芬芳已经浸入他们的心脾。
(二)通过古典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因为历史的原因,古人最后留下的一些奴性较为严重的思想,特别是清朝时的文化教育等等多个方面对人们的自尊、人格进行了,奴性深埋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出奴性十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具备创造力,还如何能够为国家民族做贡献?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对于学生自己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好处。
中国古代的诗人和词人有很多都经历过各种坎坷,但是他们始终都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傲骨铮铮,如杜甫、李白、刘禹锡等等。虽然他们的思想难以跳出封建思想的桎梏,但是他们却拥有着傲骨,这是十分令人敬仰的,因此应该让学生们在诵读这些古典诗词时,进行详细的、深入的欣赏。例如李白是一个很有个性和傲骨的诗人,要知道他可是写出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此诗句中能够看出他的“粪土王侯,浮云富贵”,因此对于他的诗歌,要引导学生们去体会他诗歌中的那种不羁。
(三)通过古典诗文的学习培养中学生的悯世仁爱之心。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月来愈好,各种物质条件可以说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要好很多,特别是那些在大中城市的学生。然后学们的衣食无忧换来的不是他们的悯世仁爱之心,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喜欢攀比,看谁的吃穿用住比谁好,他们的视野仅仅是局限于自己周围的一切,他们不知道还有好多因无钱交学费而被迫加入打工大军的同龄人,他们变得越来越没有爱心,当然这也有社会的一些原因存在,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回避。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可拍的,就如那个硫酸泼熊的学生刘海洋、因追求不成而毁他人容的陶汝坤。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很多诗词作者都拥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孔子“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团结、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仁爱和悯世之心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绅的《悯农二首》等等。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悯世爱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来培养学生们的仁爱之心,让他们在诵读鉴赏的同时,学习诗人们的仁爱精神,引导他们发掘现实意义,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转化为对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同情,对弱小者、贫困者的同情。
三、结语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恰当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内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的运用教材中古诗文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内在真善美情感,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古诗文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学才华,同时还能够培养出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独立自主等多种美好情操,并能够树立起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的长远目标。古典诗文中有着很多的德育因素,这些都需要教师们去仔细的体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