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教学在内容上应回归生活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地理教育应“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地理本身就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无论是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还是全球的气候问题、环境污染,都会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对于老师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抽象的理论回归到具体的事物中。老师将理论与生活有机地结合,不付会使学生理解学习这些理论的意义,还会帮助他们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公众对于气候、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上升,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一提到雾霾、沙尘暴、水污染总是能引起很多讨论,此外,还有沧海桑田、寒来暑往、冬暖夏凉、山高路长……处处留心皆学问,地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把知识和“乡土”相结合,就会使枯燥的理论焕发新的生命。面对已经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中学生而言,老师引导同学们谈谈因这些自然现象或人为的污染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从地理学的角度专业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教会同学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同们学更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的意义,感受自然之美。比如2015年初由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记录片《穹顶之下》、英国广播电视公司拍摄的一系列关于自然、海洋、两极的记录片《地球脉动》、《冰冻星球》等,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段播放给学生,以生动的画面形式来加深同学们对于某一方面知识的理解。对于思维活跃的高中同学来说,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一定远胜于老师一人独角戏地讲课和让同学们面对课本上的文字死记硬背,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不仅不会影响成绩,还会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地理教学在形式上应增强互动
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求学以及教学经验来说,老师总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不仅会让自己讲得很累,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改变传统“一言堂”的上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才会使同学们学得快、记得牢。对于学习这个过程来说,从别人那里“听说”来得永远不会比自己亲身实践和经历得来的知识更为印象深刻。老师的价值除了“传道授业”而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同学们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才得以有“解惑”的机会。因此,老师上课的方式应该由“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获取知识,所以应该多与学生互动。比如,可以采取课堂分小组的方式让同学间互相讨论问题,或者采取知识竞赛的模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和讨论,只有当师生关系足够融洽时,同学面对老师时才能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要知道,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青春的个体,所以不应再像过去那般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将其打造为一个个“标准件”,我们的使命是要教会他们关注人与环境、资源、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不是没有感知的、冷漠的考试机器。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采取以他们为中心的模式,充分相信他们所具备的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当然,要增强师生的互动,就还是要强调第一个层面——老师要把自己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即理论问题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老师真正的任务。
三、地理教学应拓展学生视野
笔者认为,地理学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不断认识和探索的理论。它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还不断提醒着我们大千世界、变幻莫测的自然中仍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奥妙。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应该为同学们提供一些课外读物,比如《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杂志或刊物、国家地理中文网中的一些读物,这些不仅可以拓展同学的视野,也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爱好,充实业余生活。同时,这样做也是在不断地强化他们“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地理无处不在”的理念。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老师学习运用新技术、多种手段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身为地理教师,既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完善自我,也要勇于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寻出一条既能节省同学们时间,又能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道路。
作者:王云鹰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