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语境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应用

一、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表演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一些表演专业院校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引进了其他表演流派以及西方表演艺术的教育理论,中西结合,不仅填补了表演艺术专业的空白,并且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培养道路。但是,由于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过于仓促,对于未来的长远规划和宏观布局不够合理,不仅使得一些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大打折扣,还造成了不同层次表演艺术人才的断层。具体表现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表演艺术市场脱节,专业的更新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动,只是习惯性地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这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二、表演的情境与语境

最早提出“语境”观点的是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将语境分为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该理论逐步成为语言学研究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为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虽然是文学领域的语境学观点,但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一些文学理论同样适用于表演艺术。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提出并解释了“情境”这一理论。情境具体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情境指的是剧本所述的情节,这是演员进行表演创作时所依据客观条件的概括;内部情境就是人物内在的精神情境,如人的思想、情感、欲望、动机,是演员表现人物性格的内在依据。内部情境要求演员设身处地地对所扮演的人物角色进行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加以表现。表演的情境包涵了诸多内容,包括剧本的设定年代、剧情的发生时空、编剧的要求、演员本身对剧本的理解、导演的动作设计、环境设置、服装安排,甚至照明、音响等,这些都是演员表演时不能忽视的因素。演员在表演创作时,需要明确规定情境,判断语境、体验人物,将动作体系与语言体系有机融合,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

三、语境在表演基础教学阶段的应用与实践

(一)基本功训练融入作品和剧本

无论是戏剧还是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都特别强调表演的逼真度和生活性,这意味着演员要在语言和肢体松弛的前提下进行严格规范的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学会掌握和运用各种表演技术技巧来塑造人物,体现了演员的专业功底水平。例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其创立的斯氏体系中强调“肌肉松弛”,戏曲表演重视练声吊嗓和形体训练,影视表演则更为强调声乐、形体、台词。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只有在表演基本功底非常扎实的情况下才能够连贯自如地进行创作。在表演教学中,笔者常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在剧本的情感体现方面略微欠缺,而一部分能够理解剧本的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避免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基本功的训练与剧本内容相结合。

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熟悉作品的基本内容之后,可以从剧本中挑选典型片段,以此设定具体的语境条件,让学生感受气息与语境的密切配合,同时在语音基础课教学阶段将规范的气、声、字融入到剧本要求的语境中训练。还可以借助于音乐节奏的快、慢、强、弱对比,训练学生在语境中掌握声音的控制力和表现力等。比如语境与贯口的训练——《报剧名》,要求学生掌握在紧张激烈的情境中,训练大段的快口,让学生感受在规定情境中一气呵成的情感体验。又比如语境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散文——《替我叫一声妈妈》中,“当母亲艰难地爬到山坡上,急切而又充满无尽想念的呼喊自己的儿子大木”,在此语境下,学生的内心积淀了浓浓的情感,这就结合了嗓音的训练。通过语境与基本功融合的训练,使学生从单调乏味的基础训练中解放出来,不仅极大丰富了基本功训练的活跃性,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多接触剧本情境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提高表演者形与神的契合度、人物性格的感受力。当演员的基本功与剧本要求完美结合时,演员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剧本所创造的角色。

(二)在语境的引领下培养观察模仿能力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仁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提到:“人物观察与模仿是训练演员基本技巧的方法。即让演员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人物进行观察并运用自己的身心将其模仿、再现出来。”可见观察与模仿的能力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演员应有意识地收集生活经验,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都是表演艺术的素材。如果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较为单薄,驾驭形形色色的情境语境就会有一定难度。因此,这需要演员用心观察周围世界,其观察不仅仅局限在人物性格方面,还应该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相关的事物、人物的内在心理逻辑与外在行为表现的关系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模仿。演员表演的模仿可以从外部特征的模仿起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姿态,继而深入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全面而深入的阐释过程。评价演员表演艺术高低的一个根本指标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度和立体度。因此,观察与模仿是演员表演的基础训练要求,也是演员艺术修养的积淀。当然,这种观察与模仿并不局限在现实生活中,还应深入到经典、成熟的艺术作品中,演员通过情境的引领,观察经典作品中演出者的表演,补充自身的不足之处。通过模仿、吸收其他优秀演员的经验,通过不断观察与模仿的整合训练,完成作品从“形似”到“神似”的创作飞跃。

(三)在语境的引领下培养想象力

无论是文学艺术创作,还是表演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剧本所提供的情景语境停留在文字层面,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员的表演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剧本所设定的情境没有固定框架,演员的生活经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想实现从剧本文字到现场表演的飞跃,就必须从个人经验的樊篱中跳跃出来,在想象力的帮助下,将剧本立体化、充实化。因此,在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想象力的培养。演员需要把自身融入到剧本所设定的特殊语境中,想象情境下的环境氛围,把自己设想成剧本中的人物,想象人物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语言活动以及肢体活动,依托想象达到“我就是”的创作。但是,想象并不意味着幻想,需要以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即兴表演中,需要调动理性与感性的感官体验,以此推断表演的真实性。

(四)在语境的引领下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实质上都是一种双向性的表演互动过程。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不仅要考虑对剧本的阐释,还要考虑观众对表演的接受度,这就需要表演者具备换位思考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简单地来说就是演员在表演时站在观众的立场,考虑应该选择怎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何种程度的艺术性,强调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演员在进行表演创作之余多和观众交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的观众对同一场剧的看法和建议。其次,由于观众的艺术欣赏层次不同,表演者的表演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对不同艺术修养层次的观众演出时采取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总体说来,表演者的表演要“接地气”,即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语境中,通过“移情”的体验,拓宽表演的角色塑造,达到角色灵魂与观众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途径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还需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了解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在众多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中,运用语境学的研究理论,也是一种可行之道。语境学研究不仅满足了表演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但语境学研究是目前比较新颖的理论创新,亟待实践的考验。

作者:刘丽梅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语境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38787.html

    相关专题:非债务税盾 网络兼职


    上一篇:师生满意窗口群众路线实践分析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之传统文化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