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创新。
1.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低,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实现创新。如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①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也得到训练。
3.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创新的火花。
二、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1.一人当一次“教师”。
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从而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汪新鹏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