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生努力同创写作的生活情境
目前,随着农村现代化程度的发展,乡村富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镇寻求致富新渠道。他们的子女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娇惯使他们变得好吃懒做。更有甚者,当孙子女在校或是与同学邻人交往时犯了错误爷爷奶奶往往多方庇护,滋长了孩子的娇气与骄气。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们,不知道“田家少闲月”的辛劳,不懂得宽容谦让,也很少关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的风景。乡镇孩子则被望子成龙的家长要求“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正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他们能看到的生活世界很多时候只有“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就是农村绝大多数孩子的生活世界了。这样的环境足以束缚所有的思想,使他们渐渐失去一切灵性。没有自由,便没有自我,没有真实意义上的人,没有人与人的交往,便没有对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的真实体验,便永远是个不被社会所接纳的“低能儿”。真实的农村生活世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对于我们的绝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而言,它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并存的真实世界。一方面,农村人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热情善良,安分克己,几乎集传统美德于一身。另一方面,他们安于现状,贫穷落后,愚昧迷信,狭隘自私,目光短浅,闭塞如井底之蛙。对于我们的学子而言,回归的农村生活世界不外乎四大块:校园、家园、田园、社区。酸甜苦辣的校园生活正像一首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悲欢离合的家园生活恰似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连续剧,绚丽多彩的田园生活则如一曲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变幻莫测的社会生活就是一幅幅雾里看花的风俗画。这是一个复杂的大千世界,正期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们倡导生活作文,旨在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这块农村的广阔天地,去追根溯源,去了解它的发展变化,从而适应它,亲近它,热爱它,最终是改变它。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隔绝与自闭。由此,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当成生活实践和成长指导来严肃活泼地对待,课前作好充分预设,引导学生投身生活、感悟生活、反思生活、再现生活、评点生活。这样,我们的作文教案正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情境化,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趣味化。
二、在生活中学会思考
生活作文研究注重实践与反思,我们引导学生对生活情境或原生态的生活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反思,使学生真正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立意高度,提升写作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明显增加了,并且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随之增加,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写作教学观的改变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对传统的作文教育与生活作文研究进行对比后,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往那种纸上谈兵的作文教学方法的落后与不实用,只有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表达多数是由语言组成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小脑瓜里有了思想,手中的笔能将自己的想法巧妙地表达出来,写作就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了。常态的生活研究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写生活的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种种常态的生活情境下,研究着如何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和反思生活,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非常乐于下水,真正成为生活作文的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师生互动中提升了素养,积累了经验,生成了智慧,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生活,进而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学生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性劳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者:景建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