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基地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有机联系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要求优化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多角度发展,体现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结合性。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中,学校根据行业和技能的要求制定实践课程标准,通过模块化方式,将理论知识点,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既有理论的高度,又能落实实践教学要求。同时,学校的实践课程安排,还可以根据行业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企业在和学校、学生沟通的同时,依托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实验设备,共享新技术、新理念及设备的改造。企业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科研团队中,这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本企业的人才发展,实现了共赢局面。
2.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孵化基地,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师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向缺少市场检验,导致研究领域与市场脱节,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即使研究成果成熟,也缺乏市场认证的平台,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研究的动力不足,自身的水平也难以提高。当前高校中,特别是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际企业的锻炼,对企业了解较少。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实践这个环节,跟实践基地的能工巧匠们多接触,参与企业的生产、培训和管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让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产技术和畅销产品。
3.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内在性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必须在进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将产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效果。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产学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是整个教学中应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情况,2013年7月份针对辽宁、安徽、广东等三省选择了9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下面将调查了解到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表格数据显示:社会实践基地主要集中在企业独资方面,依托社会资源力量做好实践环节,培养出社会、企业满意的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旅游业发展迅速,导致专业人才紧缺。学术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学校、企业关于实践基地建设理论方面借鉴的资源少,主要成果引进与国外借鉴、吸收、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时,校方为了完成任务,依靠电话、QQ、邮箱等方式远程监控,学生的真正困难无法解决,学生落实实践教学的任务无法核实,实践教学仅是一个环节,失去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其次,学校方面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会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对待实践学生的方式和管理上,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技术层面上学生无法学习到想学习的内容,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更加难以落实。再次,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工作更多的是体力劳动,周而复始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对于本行业的初步认识就浅显很多。
2.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旅游管理在很多院校都是新专业,经费都投入在硬件提升和热门专业上面,资金的缺乏是社会实践基地难以正常运转的因素之一。旅游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一般都是和酒店、景区相关,物质性很强,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学习的质量。加大对社会实践基地的物质投入,可以改善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的软、硬件条件,从而保障实践基地课程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基地有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在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都可以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加以聘用,建立正常的聘用制度,给予物质奖励调动其积极性,进而实践课程质量的落实才能有所保障。
3.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实践目标不统一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上要求实践在整体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才能够学以致用、保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希望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让其了解旅游行业的特征,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复杂的困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合适的工作中,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他们更多的是想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从高强度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所学知识反馈企业,他们看重的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目标是利润,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制度。在对待实习学生时,仅仅是当做廉价劳动力,岗位的分配具有随意性,没有因人而异,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好的价值观。对学校、企业、学生本人而言都是损失。
四、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
1.完善现有机制,保证实践基地建设首先,建立和健全社会实践基地各项规章制度。学校从开始遴选社会实践基地时就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严格筛选出一批优质实践基地。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大纲、考核评定、指导老师管理、实习项目监督等制度且形成纸质文件。其次,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加强深层次合作。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得到行业或企业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二是专任教师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加强技能培养,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企业扩大宣传,可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到优质的人才扩充智力资源。再次,完善校企双方人才培育平台机制。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来。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企业可以邀请高校教师合作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并且共享高校的相关实验设备,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这既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积极性,让实习基地单位感到双方的合作是真正的“双赢”,也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铺平了道路。
2.结合社会发展,创新社会实践基地发展模式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创建实践基地组织机构、构建各项规章制度、实践大纲的编写与落实,还有物质保障建设等。从学校和企业的角度,要想完成这项任务,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国家保障机关、立法机关的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完成。下面仅在立法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社会实践基地的创新建设,情况如下:首先,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立法保障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实习,企业嫌麻烦、添乱子而拒收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立法的层面推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给予企业税收减免、招商引资、金融优惠等政策,减轻企业的压力,带动一批优秀的实践基地主动地和学校沟通。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工作情况,直接转为考评的依据,年终时由直接行政管辖区域评选出“实践优秀基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并进行报道、宣传。另外,国家需要制定专项实习基金、专款专用,在保证了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其次,要更好地发挥实践基地人才“孵化器”的作用。社会实践基地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学生经过锻造,达到优秀人才,不能以仅培养出合格水平的人才为目标。在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社会现象观察事件、生产的本身,并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再次进行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新理论。这是社会实践基地“孵化器”间接作用下的结果,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行业的指导要求下,通过一定量的生产,配合专业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后,能够独立操作,达到一定技术能力,最后行业给出科学的鉴定结果,并计算一定的工时和等级,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获得行业的“通行证”,有利于学生的再次就业,这才是实践基地最终的培养目标。
作者:王波 伍百军 颜凤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