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血燥证在皮肤科的应用

1病因病机

1.1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有“风盛则燥”、“风盛血燥”之说,亦即风能胜湿而致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在血燥发病中有相当重要地位。风有内风、外风之别,燥有内燥、外燥之分,风邪一说,主要指外风。外风伤及皮肤多见瘙痒、脱屑、粗糙等,故在皮肤病中多见于一些瘙痒性、脱屑性皮肤病,如瘙痒病、亚健康人群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之皮肤病、干皮病、鱼鳞病、皴裂、皲裂等皮肤病常与外风有关。1.1.1热邪火与热同类,火为热之极,热极便生火,一般称为热邪,有“火热胜湿而致燥”、“火热灼津而生燥”之说。(1)由于外感火热之邪,包括阳光、紫外线、光化学反应均可致燥。(2)由于风、寒、暑、湿、燥等邪入里化热而生火致燥。(3)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变化、热从内生而致燥。常见皮肤病有:日晒皮炎、光感性皮炎、火激红斑、热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1.1.2毒邪毒邪泛指药物毒、食物毒、火毒、光毒,生物源毒如虫毒等毒素而致机体中毒反应或过敏反应,如服用某种药物或职业性接触有毒物质,应用不良化妆品或外用药品过多及其致敏作用。中医统称毒邪,均能积热酿毒,热毒炼液化燥,而致血燥。多见于化妆品皮炎、药疹、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剥脱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等。1.2虚致血燥虚致血燥,主要由于阴虚致燥和血虚致燥两种,故有阴虚血燥和血虚血燥之见解。又有“血虚风燥”,“阴虚血热”、“血热风燥”之说,由于风燥同源,风燥及血燥之意。1.2.1阴虚血燥阴虚多指津液不足证,津液亏耗,则生内热,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之意。火热化燥,即津血夺而燥生,又阴虚多指肾阴虚,肾主精又是五脏之根本,津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四肢百骸,故有血燥热聚为主相伴而生的全身阴虚内热诸症的出现。多见于干燥综合征、红斑性狼疮、红皮病等。1.2.2血虚血燥多属于津血内亏所致,如常由于慢性皮肤病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引起脾胃不和,不能吸收食物精华以生化血液,即致血虚,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肤失濡养,则生风生燥,亦即形成血燥。血虚亦可致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风热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血虚不能濡养肝脏,虚阳上亢,肝火妄动均可生风生燥,使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等。常见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皮肤淀粉样变、鱼鳞病、特应性皮炎等,多为血虚血燥所致。1.3瘀致血燥《血证论·瘀血》[1]在论述瘀血引起血燥的机制中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实际是血瘀引起的血燥口渴也。说明瘀血内停,气机受阻,水津不布是瘀血而致血燥的病机所在。临床上由于瘀血内阻,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肌腠失常,则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则口唇爪甲脆裂等症状。又《金匮要略·血痹劳病》提出:“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虫丸主之”。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也指出:“肌肤甲错,关节不利,血府逐瘀汤主之”。这些都说明因瘀而致血燥证采用活血化瘀的大法。常见的皮肤病有结节性痒疹、斑块状银屑病、扁平苔藓、毛发红糠疹、神经性皮炎、鱼鳞病等。

2血燥证表现及诊断指征

《素问》指出“燥胜则干”“,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进一步解释:涩,物湿则滑泽,干则涩滞,燥湿相反故也。”“枯,不荣生也。涸,无水液也。干,不滋润也。劲,不柔和也。”“皴揭,皮肤启裂也。”因此一切人体津血紊乱、亏损引起的燥象,应是血燥之症。2.1临床症状2.1.1皮肤症状(1)皮肤干燥,(2)粗糙(不滋润),(3)鳞屑增多,(4)毛孔粗大,(5)皮肤肥厚,(6)苔藓样变,(7)皮肤弹性缺失(皮肤松弛),(8)皮肤皱纹增多、瑕疵明显,(9)皮肤皴裂、皲裂,(10)皮肤白痕试验阳性,总的体现皮肤干枯而无光泽之现象。2.1.2黏膜症状(1)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分泌减少、自觉口渴舌红,(2)口唇黏膜干燥、脱屑、剥脱或干裂,(3)眼部症状,自觉眼干燥、发痒,可伴有异物感、分泌物干涩、泪液减少,(4)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均可干燥,如表现鼻腔黏膜干燥、鼻痂,咳嗽、少痰等,(5)外生殖器、肛门、阴道皮肤黏膜干燥、萎缩,外阴干燥可显示阴道分泌物减少,肛门黏膜干燥可出现肛门瘙痒等症状。2.1.3毛发症状毛发干燥无华、易脱落、干枯稀疏易脆,头皮屑增多。2.1.4爪甲症状指(趾)甲增厚,变形,有凹陷点,易脱裂。2.1.5全身症状口干喜饮,唇焦烦渴,主观症状常有瘙痒、灼热、干燥、紧绷感、刺痛等,无汗或少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声音嘶哑,痰液黏稠,易干咳。女性月经量少或稠厚,衍期或闭经。2.1.6脉象脉象细涩或细数无力。2.1.7舌象舌质淡红或红绛,苔少,干燥,津液枯竭时可呈光裂或镜面舌。2.2实验室检查近代对血燥证的研究发现,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血燥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血燥证的参考[2]。2.2.1皮肤屏障功能异常(1)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2)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量增加,(3)皮脂含量减少,如神经酰胺量减少,(4)弹性降低。2.2.2血液流变学异常(1)全血黏度增加,(2)血浆黏度增加,(3)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4)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5)免疫球蛋白增高,(6)血细胞压积偏低。2.3诊断标准根据皮肤或黏膜干燥症状之2~3项指征结合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血燥证或伴有血燥证。

3血燥证的分型论治

辨证是治病的前提和依据,而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准确与否的标准。根据审因论治的观点,血燥证的论治主要可分凉血润燥法、养血润燥法、养阴润燥法、活血润燥法、祛风润燥法、解毒润燥法,以上治疗大法主要依据血热血燥、血虚血燥、阴虚血燥、血瘀血燥、风盛血燥、血毒血燥辨证分型论治而设的。从总的来说,燥者润之、燥者濡之,为治疗血燥证的大法。3.1血热血燥型因禀赋血热体质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嗜食肥甘辛辣温热之物化火,致热伏血分,即血热内蕴;外受风邪,郁久化热,血热化燥生燥而成。症见红斑鳞屑,毛发枯黄、脱落,自觉皮肤干燥或刺痒,常伴有发热、心烦、口干、咽焦、鼻燥,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血热血燥之症。常见于银屑病、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红皮病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治以凉血润燥法。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凉血润燥方、清营饮。常用药物有犀角(水牛角代)、鲜生地、玄参、丹皮、紫草、红藤、槐花、赤芍等。3.2血虚血燥型此型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太过,暗伤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常有“血虚生风,风盛则痒”“、血虚化燥”之说。临床表现: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涩少、衍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皮肤多见肥厚、浸润、粗糙、鳞屑、皲裂、血痂、苔藓样变、指(趾)甲脆裂、毛发脱落、干枯等病期较长、瘙痒明显的皮肤病。常见皮肤病有瘙痒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脱发、特应性皮炎、蕈样肉芽肿;还可见于慢性营养不良性皮肤病、慢性角化性皮肤病以及某些严重全身性皮肤病,如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剥脱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治以养血润燥法,实际是养血、祛风、润燥法,有慢性病多风燥,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润燥寓于养血之中。常用方剂有养血润肤饮、地黄饮子等。常用药物:熟地、首乌、当归、白芍、川芎、黄芪、丹参、小胡麻、荆芥、白蒺藜、僵蚕、阿胶、炙甘草。3.3阴虚血燥型此型是典型的津血不足之证,患者素有阴虚体质或燥热体质,即阴虚燥盛体质,加之反复招罹外来之邪侵袭,干扰了机体津血的生成、转化和输布,造成津液亏损;亦可由于药物或职业因素,均可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阻络,影响机体的津液代谢,使其机体的阴液亏耗、生热化燥。症见口燥咽干,唇干舌燥,皮肤干燥,尿少便干,目涩而干,五心烦热,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或无苔。均属于燥盛则干的共性。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红斑性狼疮、各型红皮病。治以养阴润燥法,滋阴,特别是补肾阴则津血有源,燥可自润。常用方剂:一贯煎,增液汤,知柏地黄汤。常用药物:生地、知母、生石斛、天花粉、太子参、生瓜蒌、杞子、元参、麦冬、冬虫夏草、必甲、百合、乌梅、火麻仁、黄柏、北沙参。3.4血瘀血燥型由于瘀血阻滞,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则脉不通,皮肤失养,血燥之象环生,皮肤干瘪枯燥,干槁,皮肤弹性减弱,皮肤萎缩松弛,或皮肤粗糙如鳞、肥厚,苔藓样变及结节,此为血瘀而引起的燥象丛生。主要皮肤病有鱼鳞病、结节性痒疹、慢性肥厚型湿疹、肥厚型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主要采取通经活血润燥法,瘀去络通则津流血布。代表方剂有大黄虫丸、血府逐瘀汤、平肝活血方。常用药物:大黄、丹皮、赤芍、红花、丹参、黄藤、鸡血藤、地必虫、水蛭、虻虫、茺蔚子、黄芪、乌梅、灵磁石。3.5风盛血燥型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风为百病之长”,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别,此型发病多指外风干扰而言,凡人体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通行失常而发病。此为外风所致的血燥,与内风所致血燥有别,此即风盛血燥,风邪侵袭在前,血燥形成在后。从现代意义来说即皮肤屏障功能失调,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而致燥。常见于皮肤屏障功能失调、美容性疾病、瘙痒病、皴裂、皲裂、干皮病、鱼鳞病、神经性皮炎。故其治法常有固表防风、祛风化燥之说,即祛风润燥法。常用方剂有消风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柴胡、杭白菊、葛根、蝉衣、牛蒡子、桑叶、浮萍、赤小豆、麻黄、紫苏叶、防风、荆芥、黄芪、白术、土茯苓、刺蒺藜、天葵子。3.6血毒血燥型血毒血燥型亦可称毒炽血燥型,由于诸多毒邪原因而产生,或因热毒内蕴而引起,毒热炽盛即毒热极盛,气血两燔,燥灼阴液,津枯液燥,五脏肌肤失养而成。症见发热烦渴,面红身红,鳞屑脱落,肌肤甲错,灼热瘙痒,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绛,质地光裂。常见于药疹、接触性皮炎、红皮病、光感性皮炎、油彩化妆品皮炎。治以清热解毒,泻火救燥,上清浮游之火,下泻脏腑之毒,熄焚存水,布津润燥。方用清瘟败毒饮、石膏生地煎。药用生石膏(重用)、知母、川黄连、生地、犀角、黄芩、丹皮、栀子、玄参、连翘、赤芍、紫花地丁、黄藤、红藤、升麻、土茯苓、腊梅花、桔梗、鲜竹叶、羚羊角。

4临床研究

血燥证的实质是什么?为了探讨血燥证的本质,笔者开展了以下临床和实验研究:4.1皮肤屏障功能与血燥证近年来对皮肤屏障功能研究十分重视,比较活跃的“砖墙结构”[3]和“三明治结构”[4]对皮肤屏障功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了解皮肤屏障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皮肤的保护及皮肤病的防治。又皮肤屏障功能紊乱与干燥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鱼鳞病、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5]。这些疾病又是血燥证典型的代表性疾病,因此研究皮肤屏障功能与血燥证的相关性十分重要。2005年起,我们与日本花王协作开展健康、亚健康人群干燥及粗糙皮肤和祖国医学中辨证的关系,以祈探索和指导中医药皮肤美容和防治皮肤病的目的,先后8年间共调查被招募的20~40岁健康或亚健康女性人群,共520人次,调查季节为冬、夏二季。调查方法是按照诸多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根据气血津液辨证集体讨论制定的《中医皮肤美容辨证指南》及《调查表》,由中医皮肤科医生进行逐个填表调查和分析。同时进行实验室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查,在恒温恒湿环境下,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在面部皮肤固定处检测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流失量(TEWL),皮脂及皮肤弹性;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神经酰胺的表达。结果发现,总的趋势是临床上亚健康人群血燥证占有的比例约为1/2,她们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减低,TEWL值增加,皮脂含量减低,皮肤弹性降低;免疫组化测定的神经酰胺量减少,特别是酯化神经酰胺减少。以上指标且随着血燥证严重程度呈比例改变。同时还发现在冬季调查时,血燥证病例增多,且伴有鱼鳞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更为明显。以上所见提示血燥证型亚健康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和保湿功能明显受损。因此,恢复和改善亚健康人群的皮肤屏障功能和保湿功能至关重要。在血燥证的防治中,我们开展促进具有屏障功能和保湿功能的神经酰胺生成中药的研究,发现中医具有润燥功能的中药如地黄、白术、甘草、首乌、白芨、益母草、山药、桔梗、白芷和大黄植物或其提取物对神经酰胺有着明显的生成促进作用。在皮肤屏障与润燥的研究中,临床上还发现白芨软膏、益母草软膏、积雪白玉霜、生地溶液、枫斗汁对改善血燥证患者皮肤干燥和粗糙的临床表现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体现了“中医润燥”与“西医保湿”有着中西医结合异曲同工之妙。4.2银屑病与血燥证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疹为鳞屑性红斑,故分在红斑鳞屑性皮肤病项下,中医称之为“白疕”,又有“干癣”、“松皮癣”、“白壳疮”等病名。《医宗金鉴》云:“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荣外。”《外科大成》提出白疕“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学入门》认为“风癣即干癣,搔之则有白屑”并将“血热风燥”归为“干癣”的发病原因。近年来临床上主流将银屑病按血论治,主要将银屑病分成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血虚型四型论治。目前又简化成两型即血热风燥型和血虚风燥型,实际与“血燥”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血燥证与银屑病关联来看,近代中医皮肤科专家如禤国维教授主张一型论治[6],即银屑病主要是血燥证,即血燥为本的思想。朱仁康教授主张二型论治[7],即血热风燥、血虚风燥;北京市中医医院赵炳南院长及其弟子们将银屑病分为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三型论治[8]。我们过去推崇四型论治[9]。不管一型、二型、三型还是四型论治,说明血燥证与银屑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实际而言,银屑病皮肤表现,如干燥、鳞屑、粗糙、肥厚、瘙痒、肌肤甲错等贯穿着疾病的全过程。过去我们曾说,血瘀贯穿着银屑病的全过程,这是从银屑病的病理基础和表现而言的。银屑病从中医的发病机制来说,虽有风、虚、热、瘀等因素,但风盛血燥和血热血燥是发病转归中一个重要环节。又银屑病鳞屑是主症,系干燥所成,所谓“血燥风犯,白屑为患”。血热、血虚、血瘀均可生风,风盛化燥,燥盛则干,肌肤失养所成。因此血燥是银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从总的来看,银屑病是血证的重叠综合征,而是在不同阶段,急性期、缓解期的表现不一,其中血燥证占优势,或合并、重叠的状况。这些都是宏观的观察和研究。银屑病血燥证的本质是什么:“现象是本质的”,需要微观研究来探索。4.2.1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血燥证银屑病患者采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检测皮损角质层含水量及TEWL。电镜下观察皮损处细胞超微结构。同时运用免疫理化方法检测皮损处酸性神经酰胺酶的表达。结果发现患者皮损角质层含水量降低,TEWL值增加;皮损颗粒层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小体数量减少,分布紊乱,体积大小不等;酸性神经酰胺酶表达明显下降,提示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严重受损[10]。4.2.2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调节为了探讨润燥法对血燥证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以探讨本法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随机选取39例血燥证型银屑病患者为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其血中IL-6、IFN-γ、TNF-α的水平变化。结果血燥证型银屑病患者经润燥法治疗后,患者血清IL-6、IFN-γ、TNF-α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并且IFN-γ恢复正常,提示润燥法有改善血燥证型银屑病患者药理功能,明显降低IL-6、IFN-γ、TNF-α的血清含量,使患者免疫调节趋向正常[11]。4.2.3对血液物化特性的作用血燥证患者常呈现血液物化特性的异常,从52例血燥证银屑病患者测定结果表明:血浆黏度升高,全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增加,免疫球蛋白上升,经过自制的调血润燥合剂治疗后,其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提示血燥证银屑病的发生与上述血液物化特性异常有关。具有润血养阴的调血润燥合剂有调节血燥证银屑病患者血液物化特性的功能。4.3干燥综合征与血燥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的近缘病。又称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全身干燥性疾病,该病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为特点。以口干、眼干及全身干燥为主要症状,是血燥证典型代表性疾病。临床上分为两类(1)原发型(单纯型)干燥综合征,(2)继发型(重叠型)干燥综合征。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等。古代医书对病名没有明确的记载,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虽有“燥毒证”及“燥痹症”,“阴虚病”的命名。但我认为以血燥证更合适。首先认为是燥邪致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医门法律》也有深入的叙述“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传统理论认为燥胜不已,结酿成疾,煎灼津血更益其燥,津耗血枯是必然的结果。因此称为“血燥证”比较贴切。其完全符合上述提及的血燥证诊断标准,不仅有皮肤黏膜的客观症状,又有损及五脏六腑的客观干燥之象。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但本病主要为内燥,津血亏虚是本病的根本。津亏血燥是发病的关键。一切燥象丛生是发病的现象。过去我们单独按“阴虚证”治疗。特别推崇肾阴虚,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近年来我们以血为主的“血燥证”论治,疗效大有提高。在干燥综合征的血燥证研究发现以下几点。4.3.1特异性抗体的改变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公认是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两者在本病的阳性率分别为96%和87%,一组5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经调血润燥合剂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转阴或滴度下降。说明调血润燥合剂对于改善干燥综合征的血燥证有满意的效果。也提示按“血”的血燥证论治对于改善干燥综合征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4.3.2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的变化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为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蛋白代谢及免疫调节。干燥综合征患者N-乙酰神经氨酸值升高,特别见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更为升高,临床测定亦与干燥综合征的血燥证的严重性呈平行关系。这一结果提示该病患者蛋白代谢及免疫调节功能存在着一定异常。经调血润燥合剂治疗后,N-乙酰神经氨酸的平均值明显下降,亦提示调血润燥法有调节本病蛋白代谢及免疫功能的作用。4.3.3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含量的变化采用蛋白竞争结合分析法共测定32例具有明显血燥证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和25例正常人,结果显示本组患者cAMP含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相反cGMP含量较正常人增高。cAMP/cGMP比值也有明显减小。经调血润燥合剂治疗后CAMP含量水平增高,cGMP的含量与正常人相似,cAMP/cGMP比值明显回升。现已知道cAMP和cGMP属快速调节系统,为激素的第二信使。许多激素、神经介质、酶代谢、抗原抗体反应与此有关。cAMP和cGMP在同一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浓度比,相互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其调节是在呈双相活动的细胞内进行的。如糖元的分解和合成,抗体的形成与抑制。本组血燥证干燥综合征cAMP、cGMP测定的异常,考虑与快速调节途径有关,经治疗后改善也提示调血润燥法有改善血燥证干燥综合征快速调节途径的功能。从总体而言,血燥是血液津液之干燥枯涩,血燥证是气血津液辨证《新血证论》中具有血燥表现的一个独立的证。其见于多种皮肤病和相关疾病。在皮肤科领域内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辨证来说其具有完整体系的理、法、方、药,也有着明确的诊断指征,是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一个典型代表和优秀的范例。从血燥证的本质研究来看,初步阐明其实质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血液物理化学特性的失调、体液代谢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均有着密切的关联。进一步也提示血燥证的深入研究必将促进与扩大临床应用领域,《新血证论》研究内容充实与完善,天然美容化妆品及新药的开发与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水平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均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秦万章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血燥证在皮肤科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18230.html

    相关专题:商会新闻 历史研究投稿


    上一篇:网络平台下生态经济论文
    下一篇:人力资本对工资收入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