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民俗文化传承方式对美术创新教育的启示

摘要:民俗文化是以民众为根基的文化事项,其普遍的心理构成是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是集体记忆和精神的基本诉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众多民俗文化事项的多民族聚居地,如上梁、嫁娶、打三朝等具有仪式感的民俗活动,在该地区流传和延续。这些文化事项通过师徒、家族以及参师、舀学等方式一代代传承至今,这些传承教育方式无疑对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国民族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承方式;民族高校;创新教育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各民族习俗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湖北民族学院就坐落在恩施州府所在地,该地域丰厚的文化资源为艺术教育、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带来契机。笔者在恩施这片土地长大,现工作于此地高校,对本地域的文化习俗耳濡目染。特别是进入高校以来,在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过程中,笔者越发觉得恩施地域性文化习俗等对于民族高校的艺术教育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如何将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融入民族高校的艺术创新教育,创新民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方式,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恩施地区民俗文化传承方式及其精神诉求

恩施地区的民俗文化极其丰富,它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信仰,这些习俗的传承构成了文化事项流传至今的基本纽带。笔者亲身经历了姐姐出嫁、哥哥结婚、外公逝世等事件的民俗现象;同时,笔者的爷爷和父亲均是民间习俗文化的传承者和拥有者,也是民间医生。进入高校教学以来,在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课题对恩施及其周边地区的广泛考察,笔者更是感受到对于老百姓而言,作为文化事项存在的各类仪式、习俗等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存在,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诉求和心理认同。这里面既包含着文化拥有者对文化事项本身的尊重和认同,又包含当地民众对这些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保护中的数字虚拟与动画技术运用研究》《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民族高校艺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恩施民俗在当代插画创作艺术中过的运用》等课题调研中,通过对掌墨师、工匠等文化和技艺拥有者的采访,笔者了解到,恩施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参师、舀学、自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如,掌墨师余世军、谢明贤、夏国锋等就是经过严格的拜师、学艺、传法、过职等师徒传承的严格程序,并严守师道和技艺的纯正性;掌墨师万桃元、龚伦会、刘成海、李海安、良玉华等则是严格的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没有严格的仪式,但对于技艺、仪式等内容仍然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彭善尧、梁广州等人的技艺则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参师、舀学,最终达到技艺纯熟并学会主持仪式的一系列程序和内容的。我们的调查具有一些让我们意外的认识: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很严格,不论是技艺还是仪式等内容全面而完整,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那些参师、舀学、自学获得技艺和仪式主持的掌墨师,技艺也很纯熟,也能主持仪式,其稳定性相对较弱,在技术和样式层面更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对技艺和文化的推进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民俗诸如社节、嫁娶、丧葬等主要是靠集体记忆和群体认同而进行的文化传承,这是由于长期的生活习俗以及由于习俗而产生的“惯习”和“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体现出地域性群体对于所生存环境而构建出来的文化特性的客观认同,折射出本地域人们尊重和崇拜自然、人神同居、宗族意识、朴素信仰、生活质朴、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等生活观念、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民族高校美术与设计创新教育的现状

与困境——以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专业为例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专业始自1996的专科美术教育,2000年美术学进入本科,2001年艺术设计本科开始招生,2012年艺术设计分流为环境艺术和视觉传达两个专业,2013年绘画专业独立招收本科生。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专业专科阶段每年招生计划一般在30人以内,本科招生以来,美术学专业2000年第一届招生人数为60多人,最多时招生120余人,而艺术设计专业自2001年的80多人,招生最多时一年达180余人。从历年招生的数量来看,美术学招生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艺术设计专业则起伏较大;近几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限制招生名额;2010年以来,美术学每年招生计划均在60人左右,艺术设计则在40~60人,但每年录取时艺术设计专业均突破招生计划约60~80人。加之美术与设计专业联考而学校失去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对生源质量无法把控。更为严峻的考验是自2014年始,高考录取完全实现本科同类院校平行志愿,这样的招生政策无疑对我院的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类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专业院校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模式,强调技能训练为主,遵循以技入道的原则,至今仍然没有较大改观。因此,改变现有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体现自身特色、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进步的专业教学体系是极为重要的。

三、恩施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方式对民族高校美术与设计创新教育转型的启示

基于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恩施民俗文化传承方式和国家对于高校提出的应用型专业转型的精神,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教学基本思路。1.建立本科生班级规模下的专业导师制,实现师生利益的共同化本科生导师负责制与师傅带徒弟的原理一脉相承,师傅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既要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还应该教会徒弟做人、做事,求得生存的本领。虽然本科生数量较大,这个工作看起来很庞大繁杂,实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一是在专业上学生有一根主心骨,有专人指导完成学业;二是教师和学生的对应关系使教师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并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三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和项目实践,同时,教给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方法。本科生导师负责制,主要是实行一、二年级导师指导,安排三、四年级的优秀学生配合导师,这样既指导了低年级学生,又培养了高年级学生,形成教师带学生、高年级优秀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方式。本科生导师负责制是一对多的模式,即一位导师可以指导多名学生。导师主要是在新生进校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与课程,制订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每学期初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和相关任务,期末做好学业总结,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参考。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或者其他研讨活动,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感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敦促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管理自己与其他学生的能力。导师制可以实现师生利益的共同化,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行负有指导和敦促的责任,学生应该服从导师的安排。导师和学生实施导师挂牌、学生自主选择的竞争方式,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学院实现导师资料全部上网、及时更新,以便学生了解和选择导师。导师所带学生须有名额限制,导师在名额超过的前提下,有主动选择学生的权利,但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导师指导。学院建立导师、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以促进导师制度的实现。2.建立专业工作室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学术梯队对于高校而言,专业是立校育人的根本,教师队伍是专业的核心,因此,如何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专业并进、相互补充的学术梯队是极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中的“师徒传授”“参师”等可为高校的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民族高校的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可以以专业为基础,以专业方向课程为核心,组建专业工作室,每个专业可以组建3~5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3~5名成员,设立工作室导师负责人。选择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和科研水平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为工作室负责人,在年龄结构上,实施老中青搭配。工作室可以实现教师队伍的重组、学术梯队的构建、专业结构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做到教学主讲、辅导、共研、讨论、互助,实现科研队伍的团队化,以工作室的方式集体申报研究课题、共同研究,发挥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形成科研团队合力。从而改变美术与设计专业科研中出现的单打独斗、研究能力薄弱的状态。同时,发挥不同工作室的优势,形成专业方向互补、尊重学生兴趣、发挥教师特长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参师”学艺的环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室和导师,并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室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补充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以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导师具有对本工作室课程、教师、资源配置、学生的管理调整的权利,教师和学生具有对工作室各项工作的实施、建议权利,学院要完善工作室的资源配置,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制度。3.以研促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以往的班级教学和教师主讲课程的方式,不能发挥资源效能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将教师传授知识修正为学生拟定研究课题、学生主动运用相关资源而获取知识,改变教师满堂灌输和学生满堂动手画的局面为学生根据自我需要和专业潜力的自我学术评估,并探寻艺术思维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教师被动讲解为主导课堂研究氛围、师生被动互动为师生讨论研究为主的主动互动。思辨能力的提升应该成为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核心,技能训练是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任务,知识框架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保障,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大学教育的这个基本目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看待问题是思辨能力训练,如何获取知识是方法训练,如何整理和归纳知识形成学科知识框架是能力训练,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案训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重视专业与专业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切入问题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和成果表述的方式应该成为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取向、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摆脱单一技能训练的工匠式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参与导师制、工作室制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未来职业诉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能力训练策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知识技能框架体系、具备专业思维方式与职业态度、专业品评标准应该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的基本目标。导师应该成为学生评判专业水准的标杆,工作室应该成为学生评判专业知识框架的依据,工作室团队的能力应该成为学生评判工作方式与能力的参考。因此,导师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和参照,专业工作室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营养和参师学习的平台,专业团队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的途径与方法。4.适度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的地方企业、艺术家进驻校园,建立项目引导、内外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民间工匠和艺人的技能都是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与师傅的带领下获得的。美术与设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如何将理论建构和实践实验高度结合是专业转型的核心。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欧洲包豪斯的导师与技师制度已经为美术和设计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而民族院校所在的区域中有丰富的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生产企业、艺术家,学校应该将这些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加以利用,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的人才和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机会,实现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平台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习、考察、研究的平台,校内平台建设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的转型可以将企业的产品研发、方案设计等平台引进校园,学校应该为企业和艺术家提供物质空间,争取政策支持,适度予以经费资助和人力帮助,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制和机会,将课堂训练与实际的项目方案设计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得到训练,将创作方案设计得接地气,提升美术创作与设计的可行性。企业将项目引进校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并指导学生创作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可以从学生的方案中获得灵感,刺激创研团队的创新创作能力。艺术家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示范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创作思维,提供直观的经验,树立专业学习的标杆和品评标准。同时,建立合理且有效的校企联合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研发的机制,刺激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校企联合的关键。

结语

民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和结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平台,发挥教师和地方人才资源特长,使学校、企业、社会实现内外结合,形成专业特色,促进人才培养,实现大学教育向实用性转型。

作者:石庆秘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民俗文化传承方式对美术创新教育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18018.html

    相关专题:教育论文发表网站 什么是金属功能材料


    上一篇:水利系统设计下电子政务论文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及建议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