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保险产品理性回归的目标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效应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既有不利影响,但也会一些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其中也包括保险行业。虽然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以及医疗保险事业的建设,但是其覆盖范围以及覆盖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难以满足基本的养老及医疗需求。因此需求其他渠道的养老保障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保障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这样一来,造成了保险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基于基本保障功能(养老、医疗等)的保险成为了保险行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产品。
2010年银监会出台了“银保新规”,本质上在于促进银保产品向简单化和保障性质转型[2]。上述两种因素都直接引发了保险产品发展思路的行业大讨论,结论是保障本质的回归是今后我国保险行业的基本发展思路。银保产品作为重要的保险产品分类,今后也将进一步加强保障性质的产品转型。
二、我国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的路径
(一)注重保险行业文化的建设
保险行业同一般的行业一样,建设自身的行业文化对于提高行业的市场认可度与接纳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保险文化是指从业人员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被别人认可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3]。既然保险产品的本质在于保障功能,那么保险文化的核心体现应当是:以诚信为基石,通过“平均法则”和“长效管理”的理财方式达到个体风险的社会平摊,短期风险的长期分担的个体保障目标。当前,加强保险文化建设,重塑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引导居民理性购买保险产品,是目前保险行业本质回归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业务及产品结构的优化设置
目前阻碍我国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的一大原因在于,保险行业的业务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功能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大转型的节点上,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变额寿险的规定,从政策上积极引导保险产品的保障本质回归。同时逐步调整非车险业务的险种构成,最终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设置。另一方面,保监会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分类化监管的措施,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从整体上引导保险行业的理性发展。除了对业务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外,还对于保障功能的产品进行大力扶持,对于非保障功能的产品进行一定的限制发展。在国家财政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保险行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保障的行业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工程险同比增长近40%,信用险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68%[4]。
(三)以保障功能作为产品创新的核心观念
理财型保险是保险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红险、变额寿险的出现从本质上并没有背离保险产品的社会保障功能,而是为客户提供股票、利率以及CPI波动等不利因素的保障。但从保险本质来看,今后保险行业还是应当将保障性产品作为今后的经营重点,更大范围更广深度地使更多消费者实现最大限度的个体全面保障作为行业经营的根本思路。具体来说,一是应当积极激励机制,摒弃以保费作为业务好坏唯一指标的错误激励方式,而是应当形成多级多样化的激励体制,对于涉及重要保障功能,如大病、身故等理赔服务的业务部门及个人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肯定。从行业内部形成保险产品本质回归的氛围。二是积极引导客户理性购买保险产品,正确认识保险的保障本质。三是积极开发不同受众的保障性保险产品。针对不同的人群积极开发不同周期不同额度的意外保险、养老保险及健康保险等。譬如从事高危行业的人群,适合购买长期低额的意外保险;对于从事化工污染行业的人群,则适合健康保险。积极引导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不同的保障需求。
(四)引导加强保险行业的理性竞争
造成目前保险行业业务类型复杂,结构失衡现状,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保险行业内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良竞争。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于实现保险产品的健康经营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保险行业的理性竞争不是片面地追求保费数额或是市场占有率这类经济效益,还应当包括行业规范化、社会广泛受益等多个层面。保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保障性产品的创新与功能升级。同时,保险行业还应当始终坚持“顾客至上,顾客本位”的服务观念。
保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依赖于保险产品向保障功能的回归。本质上说,就是要求保险产品尽快实现从投资功能向保障功能的市场转型,重视保险行业本身的发展。同时要求保险行业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摒弃保费规模这一单一评价指标,重视保险价值的增长。只有重视保障功能的本质回归,保险行业才能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在金融产品的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