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源情况
1.1林地资源情况
景宁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县,全县林业用地24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01%,其中有林地225.4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3.01%;全县活立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全县重点生态公益林129.2万亩,商品林面积113万亩。
1.2气候资源情况
景宁县地处中亚热带的浙西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平均降雨量为1267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春夏季多梅雨和台风,秋季多干旱;年无霜期为196~241d,平均日照时数为1728.5h,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之一。常有暴雨、冰雹、大风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1.3土壤资源情况
景宁县土壤主要是由凝灰岩、花岗岩等酸性岩风化发育而成,土壤砂砾性强,土层浅薄,普遍偏酸。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10个亚类、27个土属、52个土种,以红壤土、黄壤土和水稻土为主,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8.68%,潮土仅占1.32%。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4.65%,以黄红壤亚类为主;黄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800m以上的中高山区,占42.21%,以黄壤亚类为主;水稻土分布在各沿溪谷地及不同海拔的山坡梯地上,占11.82%;潮土分布于小溪两岸滩地,主要由近地溪流洪、冲积物发育而成。
2取得成果
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全面落实“建设绿色屏障、增强富民能力、继续走在前列”的全省林业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丽水市的“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总体战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三县并举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山区建设,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林区发展目标,着力发展具有明显区域优势“毛竹、香榧、油茶”的林业主导特色产业,随着林业建设的稳步推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2012年,林业总产值201484万元,其中一产61028万元,二产60073万元,三产80383万元。据数据分析2012年景宁农村居民人均林业纯收入为4939元,增加了629元,增长了14.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林业增收对农民收入增长为65%。
3采取的主要措施
3.1不断完善思路,推进科学发展
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扬畲乡景宁精神和“三苦”作风,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抓建设,实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产业从低效低质向高新优质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高效增值型转变;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推进了该县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3.2加强组织引导,形成工作合力
举全民之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景宁是该县林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林业建设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年春季,县直部门、单位进行义务整地、植树造林。领导以身作则,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动手,齐抓共建。同时抢抓畲族自治县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促进全县林业建设可持续性健康快速发展。
3.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立体开发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空间,发展林药、林菌、林粮、林菜等林下种植业及养鸡、养羊、养牛等养殖业,使现有林地立体升值、生财,形成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增加林地以及森林环境的生产力和利用率,为社会提供创业、就业空间,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3.4重视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结。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坚持封造并举,宜乔则乔,宜经济林则经济林,宜灌则灌,乔、经济林、灌相结合。积极推广块状、容器苗等整地、容器苗、一级苗等技术,有效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逐步形成中部香榧毛竹、竹木加工区,东南毛竹香榧、森林旅游观光区,西南用材林、油茶药材发展区,东北油茶、观光旅游区等林业生产格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县上下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径材杉木基地、大经济林(香榧)、大毛竹园区为蓝图,培育壮大林果产业,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努力开创全县林业建设新局面。3.4.1 强化基地,建设优质用材林基地景宁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通过实地勘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全县用材林76万亩,蓄积量258万m3,确定培育大径材杉木基地,到2020年,培育优质用材林基地30万亩,其中:珍贵树种3万亩,大径材基地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22万亩,通过不同抚育方式如透光伐、定株抚育、卫生伐、生长伐、生态疏伐、景观疏伐、人工修枝、割灌除草等,针对情况复杂、单一抚育方式无法达到抚育目的的林分,应当实行抚育方式的配套组合,采取综合抚育措施,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3.4.2 突出特色,培育发展林果业树立经营的理念,制定林果业发展规划,坚持新建与改造同步、设施与栽植搭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点与面结合的原则,按照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4种模式,大力发展以香榧、油茶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3.4.3 立足实际,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把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解放林业生产力、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完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乡镇(街道)上下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化政策宣传,发挥主体作用,组织群众成立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以村为单位,对集体林进行勘界、评估、确权,对能够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林权制度改革目标。3.4.4 注重实效,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生态提升工程,加快生态优美乡镇(街道)、生态村和生态户创建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开展造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强化抚育管护,抓好修复完善。进一步加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挥林地效益最大化,决定不移地实施封山政策,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严打破坏森林资源力度,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为实现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作者:汤忠和 周加全 钟万荣 李兴发 单位: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木材运输巡查大队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林业工作站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营林公司
1造林树种
退耕还林造林工程,不同于荒山造林绿化工程,造什么树种几乎都无关紧要,只要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就行了,而退耕还林造林工程,不仅需要起到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又要求发挥较突出的经济效益,使“双向”效益都能“达标”,这才是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目的和标准,因这关系到众多的退耕还林农户的长远收益和生存发展问题,往往因所选择的树种不对路,成林后不是经济效益低就是生态效果差,而影响了“双向”效果的发挥,所以,选择对路树种极其重要,选择造林树种的依据应根据立地条件和适地适树的原则来确定,朝阳县各地退耕还林地的立地条件或类型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很难做出具体的分类,但大体上可分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优质型退耕还林地,这种类型坡耕地其海拔高度在550m以下,属低矮山地或丘陵地貌,坡度较缓,土层较厚,这种类型坡耕地造林树种选择枣树、大扁杏、梨、核桃等经济型生态树种为宜;第二种类型为劣质型退耕还林地,这种类型坡耕地其海拔高度在550m以上,属高山远山石质山区地貌,往往坡度较陡和土层较薄,这种类型退耕地造林树种选择山杏、大扁杏或榛子为宜;第三种类型为河滩型地貌,这种类型耕地的特点是地势较平坦,土层薄厚不一,地下水资源丰富,遇强降雨易受洪水冲刷或淹没,洪涝灾害严重,这种类型退耕地造林树种选择速生杨或柳树为宜。实践证明,造林树种选择的对路,“双向”效益则高,反之,则低。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很多优质型坡耕地的退耕还林户由于栽植大枣、南果梨等树种,不但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获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其收入已远远超过原农业种植收益,所以,有些地处劣质型或河滩型退耕还林户也盲目的进行模仿,其结果造成所栽植的枣树或其他果树生长严重不良,甚至陆续死亡,最后,劣质型坡耕地的农户改为栽植山杏或大扁杏、榛子等树种,河滩型退耕地改为栽植速生杨后,才获得了颇好的“双向”效益。另外,也有在优质型退耕还林地的农户,造林伊始,树种选择了山杏和大扁杏,成林后,其“双向”效益相对来讲也很低,后改为栽植枣树或南国梨等树种后,仅几年工夫,其“双向”效益就得到成倍提高,所以,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首选造林树种十分重要,应根据立地类型确定对路树种,如发觉所选造林树种不对路和不适地适树,或“双向”效益低,就应及时更换树种,才能逐渐挽回损失,特别是河滩地类型的退耕地,由于土层薄厚不一,所以,应分别选择耐土质瘠薄和喜水喜肥速生丰产型树种,才能充分发挥“双向”效益。另外,造林成林后如发现所栽植的树种经济效果不理想,还可通过人工嫁接的方法调整树种结构,如一些退耕还林户所栽植的枣树、山杏通过人工嫁接金铃园枣或大平顶枣,山杏改接大扁杏,不仅提高了果品质量,而且还增加了产量,可谓一举两得,也是改换树种的一种技术措施。同时,还能充分发挥退耕林地的“双向”效益。
2经营管理水平
一些退耕还林户认为:“造林完工,补助到手,目的到头”。其实岂不知更重要的工作是造林成活后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林地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好坏则是决定退耕林地发挥“双向”效益的关键和重要因素。造林成活后,就应立即抓好林地的经营管理工作。其主要技术措施是:1.根据立地条件,修筑不同类型的树畦子,对坡度较大的林地,可修筑成鱼鳞坑状或水平池状树畦子,坡度较小的林地则可修筑成水平台状或反坡梯田状树畦子,河滩退耕林地则应依树行走向,修筑成条状或带状树畦子。修筑树畦子的目的,一是能起到截水蓄水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二是在干旱无雨季节为进行人工灌溉作业创造方便和抗旱保水保墒作用,三是能防止灌木杂草丛生与林木争肥争水的矛盾,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经水保部门测定,在坡地修筑的1.6m×0.6m×0.4m规格水平槽状的树畦子,强降雨后,每坑可蓄水0.384m3,每hm2按1167个坑计算,强降雨过后每hm2可截蓄雨水量639.4m3。所截蓄的水分,除有效地提供林木干旱时补水作用外,所截蓄的大量水分经土壤的渗透作用转化为地下水,对整体生态平衡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是充分发挥退耕林地生态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⒉及时做好林地的水肥供应及抚育工作,这项技术措施也十分重要,退耕林地的林木,其实只不过由“农作物”转为“林作物”而已,应同视为“庄稼”,“庄稼一朵花,全靠粪当家”,这对“林作物”也同等重要,年年对退耕林地进行追肥,灌水,除草除灌、松土等项抚育管理作业,可明显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经在朝阳县的孙家湾、羊山、胜利、古山子等乡镇调查结果验证,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水肥及幼抚和修枝打杈等经营管理到位的10年生枣林,单株林木平均主干粗度11.2cm,平均冠幅4.24m2,平均单株鲜果产量11.1kg,而且林相整齐,暴雨过后无水土流失现象,“双向”效果良好。而经营管理粗放,水肥及幼抚管理缺失的同是10年生的枣林,单株林木平均树干粗度不足8cm,平均冠幅不足3m2,单株鲜果平均产量仅6.3kg,且林相不齐,“双向”效果远不如前一种枣林,同样,在山杏、大扁杏等退耕林地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其发挥的“双向”效益也明显不同,从中说明,经营管理水平的好坏是影响退耕林地发挥“双向”效益一项重要因素,所以,提高退耕林地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抓好退耕林地的经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3林分密度
退耕还林所形成的林分,不同于用材林或经济林,往往出于生态作用的考虑,所以,初植造林密度都大,如:本地区规定在退耕还林造林中所营造的生态经济型枣林、山杏林分,初植密度不准少于2220株·hm-2,杨树林分不准少于1111株·hm-2,刺槐林分不准少于3334株·hm-2,……而正常的枣树经济林分其密度仅为800~850株·hm-2,山杏1000~1100株·hm-2,杨树330~630株·hm-2,刺槐900~1000株·hm-2就够了。为什么退耕地造林初植设计密度要求大呢?其主要原因一是考虑怕造林成活率低,影响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二是有人认为造林密度越大,其生态效果也越好,经实践证明,这种观点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其实退耕林地与其他林分,从林木的生物学特征来讲,并无任何实质性的区别,在林木生长中,只有适宜的合理的林分密度,才能促使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而绝不是因属退耕还林型的林分,密度大林木也能照常生长发育,密度小生态作用就小。关键是林分生长空间大小能否满足林木生长发育的需求,如果一旦超越了这个空间,使林木与林木之间变得十分窄小,就会严重地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经2013年7月朝阳县退耕还林办技术人员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设667m2样地在本县的大、小凌河区域和孙家湾、羊山、古山子、胜利等乡、镇的退耕林地调查结果是,2002年在小凌河沿岸A1组退耕林所营造的11年生锦县小钻杨林分,初植密度为1667株·hm-2时,在生长期经过2次间伐,造林密度降为630株·hm-2,经测定单株林木平均胸径为19.8cm,667m2样地立木蓄积量8.1396m3,林分发生各种病虫害现象轻微。其中,杨树溃疡病受害株率仅为3%,蛀干害虫杨干象受害株率也为3%,其他食叶害虫都较轻微。“双向”效益颇高;而造林后没进行间伐的A2组11年生锦县小钻杨退耕林分密度为1667株·hm-2,郁闭度1.0,单株林木平均胸径为8.9cm,667m2样地立木蓄积量仅为2.882m3,由于A2组林分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林木不但生长缓慢,而且各种病虫害严重。其中,杨树溃疡病受害株率为11%,杨干象受害株率为9%,其他食叶害虫也很严重,“双向”效益很差。同样,大凌河流域退耕还林地营造的11年生辽宁杨,其中,B1组通过2次间伐,经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样地林分密度为516株·hm-2,林分郁闭度0.9,林木平均胸径22.3cm,样地立木蓄积10.4468m3,林内通风透气性良好,林分各种病虫害发生株率较轻,林木生长发育良好,“双向”效益颇好,而在B2组造林后一直没间伐,经调查样地林分密度为1620株·hm-2,林分郁闭度1.0,林木平均胸径11.1cm,样地立木蓄积量仅为5.0868m3,林内通风通气性很差,各种病虫害发生株率很高,林木多极分化严重,生长发育严重不良,“双向”效益很差。在孙家湾、羊山等乡镇通过选择代表性地块调查11年生枣林,通过间伐,当林分密度为1110株·hm-2、郁闭度为0.9时,平均树干粗度11cm,100m2样地产鲜枣29.7kg,“双向”效益很好;当林分密度为1766株·hm-2、郁闭度1.0时,平均树干粗度8.2cm,100m2样地产鲜枣14.3kg,“双向”效益很差,当林分密度为999株·hm-2,林分郁闭度0.8时;平均林木树干粗度12cm,100m2样地产鲜枣31.7kg,“双向”效益颇好。在古山子乡、胜利乡调查退耕林地的11年生山杏林分,当林分密度为1110株·hm-2、郁闭度为0.8时,平均林木树干粗度7.6cm,667m2样地杏核产量2431kg,“双向”效益颇好;当林分密度2220株·hm-2,郁闭度为1.0时,平均树干粗度5.5cm,667m2样地杏核产量110kg,“双向”效益很差。通过实地调查验证,退耕林地,只有掌握和控制适当的林分密度,才能实现最佳的“双向”效益。
4分析与结论
退耕还林项目的造林工程,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造林,实行科学经营管理,严格控制林分密度,是保持和充分发挥退耕林地“双向”效益的关键。不论何种树种,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只有满足它的水肥和光照需求,才能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而绝不是因属“退耕还林林分”,就可任意选择造林树种,实行粗放管理或随意加大造林密度,因这样做不符合林木的生理要求,也很难获得理想的“双向”效益,所以,只有把杨树用材林生态型退耕林分当作速生丰产林一样进行精心管理,把枣树、山杏等经济林生态型退耕林分当作果园一样进行科学经营,才能促使各种林木健康茁壮生长,林木生长得越快,发育得越好,才会有强大的地下根网,才能充分发挥树木根系的护土固坡作用,才会有地上庞大丰满的林冠,才会起到防风降沙降尘作用,才会不断提高林木的光合作用和吸收CO2,放出O2的功能,同时还能加大林木的生长量和结实量,才能获得最大的“双向”效益,所以,选择适宜树种造林,实行科学经营管理,适时调整林分密度,这3个要素非常重要。
作者:王亚非 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林业局
相关专题: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 新税收征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