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1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
传统的校园四大媒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学校官方发布的信息、推广的精神难以高效地到达学生。学生实际使用传统校园媒体时,表现为信息获取型,使用频率较低。学生在校园内处理人际关系、休闲娱乐以及发表个人想法时,常常选用QQ、微信、微博以及一些社交网站。QQ群、微信群是目前校园内最常用的下达官方信息的平台,是因为手机QQ和微信能够持续后台运行,保证信息的顺畅传递。微信朋友圈、微博、社交网站是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友平台,和线下关系形成互补,构成了大学生的交际圈。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电子商务则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这种在线的休闲娱乐方式甚至减少了大学生户外体育活动。由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将校园媒体局限为“由学校开办的媒体”,而应扩展为“在校园里出现的媒体”。
1.2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移动互联网对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教学内容、学生人际关系、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2011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新增为本科专业,说明学术界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在大学课堂上,移动互联网的案例开始成为教学内容,新闻与传播学院更是如此。移动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学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应当包含线下的实际关系和网络上的虚拟关系。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交友时空上的限制,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结交朋友,极大地扩大了交友的范围。同时,各类信息、谣言更加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校园舆论形成更加迅速和不可控。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比以往愈发丰富。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每年新生入学以后社团招新大会被称为“百团大战”。社团过去借助下寝宣传、张贴海报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求吸引更多会员。如今,除了传统的推广方式,社团都有自己的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开始推广自己的公众账号,通过公众账号传播社团的优秀活动、成果,文字、图片、视频,信息量和观感都是海报所不可比拟的。招新结束后,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及时推送各类通知,并且展示活动成果,能够及时与会员进行一对一沟通,大大增加了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
2如何创新地建设校园文化
2.1物质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对外展示形象是多平台、全方位的,其传播速度、广度都是不可估计的。这种形象展示,有些是学校官方组织,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然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发、无意的传播——学生将在校园内拍摄的照片、视频分享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朋友。图片和视频把真实的校园景况反应到互联网上,而这些内容一旦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足迹,就会被永久地保存下来[4],如果内容是负面的,后果不堪设想。学校为保证在互联网上拥有很多的正面评价,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形象在官方和非官方平台的统一性、整体性,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度。校园内学生生活设施是滞后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上网需要。校园是人相对聚集的地方,而移动运营商并没有为学校增加建设通信基站,使得校园内手机上网体验不佳。经常性的手机上网信号微弱,会使重要信息传达受阻,特别是那些需要借助微信群聊、QQ群聊传达的紧急通知。调查发现,部分学校联合移动运营商,实现校园内WIFI覆盖,供学生使用。这种做法既能避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站,又大幅度提升手机上网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当增加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保证学校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双赢。
2.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影响本校的各项工作,更是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印象。一所学校的校风是该校学生的精神脊梁,是学校立足于社会的金字招牌。移动互联网时代,校风的好与坏都很容易对外传播。学院内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是学生自由组织和交流的场所,传播的内容、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精神风貌[5],并且都会在互联网上流传。这些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盖过官方媒体,也不可避免地传播着负面、不良的信息。因此,学校应当在移动互联网上建设官方的对内、对外宣传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传递真实、正面的校园风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公众平台发布的内容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具备一定的可读性与传播性,内容发布时间要有周期性与规律性,从而保证平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提升平台的影响力,最终能够引导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对此,学校不能一味禁止,要合理引导。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讲座,开设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上信息的碎片化属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让学生明白如果长期阅读互联网信息,忽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的学习,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在思想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建设优良学风。
2.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教学秩序的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内部长期发展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礼仪和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6]。长期以来,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缺乏必要的民主性。在规章制度施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产生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情绪容易在群体中相互传递,甚至形成校园舆论,在互联网中传播,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其实,学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便利地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也能方便地获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想法,这样一来有利于决策过程民主性的发挥,减少决策失误和因为信息不对等引发的误会。所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完善校园制度建设,是学校应当重视的环节。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重视互联网上的信息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对事物看法的自主性增强。校园舆论的产生与传播十分迅速,校园突发事件的传播面更广。为了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监管体制,必要时引进网络监控分析系统,由专人负责管理校园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实况。学校应确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更好地查清事实,通过移动互联网官方平台及时发布事件真相,保障学校利益。再者,学校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校园内自发使用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媒体,使其服务于时代性与引导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
3结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使用传统校园媒体的频率在下降,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也在逐渐转变。倘若学校仍然依赖传统校园媒体发声,势必导致官方声音的缺位和失位。学校应当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发展官方的移动互联网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学校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则能够为自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服务,能够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知名度。
作者:单文盛 潘玮琦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