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民国时期家谱社会文化价值

一、客观反映了当地传统社会人口变迁的细节

从单个的家谱看,它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包括了家族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的情况;从多个家族的家谱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人口变迁的情况。笔者收集到的泰州《戴氏宗谱》序中对家族在何时迁入有明确的记载“:始迁祖佚名,宋室建炎南渡自汴之桃花巷扈驾至临安。三子,长立籍浮梁,仲依父奉养,季曰伯鸣,战殁镇江。伯鸣子佚名,官承事,赘泰兴戴家湾于氏而附籍焉,谱尊之为一世祖。”泰州《陆氏族谱》光绪五年的重修家乘序“:明洪武时富公由河南徙润州复迁泰邑城北之杨家堡,爱其土膏衍沃风俗纯厖,遂卜室以居焉,后之子孙奉为一世之始祖。”由此,后世子孙可知先祖的来源。明朝大规模移民情况,在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中有详细论述,具体的移民经历,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但在家谱中却有明确记载。一个普通家族的迁徙或许很难在官方史料中留下一笔,但是对于这个家族来说却是件大事。对历史上的移民情况进行研究,特别是某个地域在某个时期的移民情况,光靠官方的粗略记载是不够的。各姓家谱都会保存关于祖先迁徙情况的信息,若是能在研究移民史的时候,将一个地区一个时段的众多家族的迁徙情况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分析,那么得出的研究结果也就比较可靠。

二、真实记录了当地各家各族的荣辱与兴衰

家谱主要是记录人事,一部完整的家谱主要包含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时辰、埋葬地、婚姻情况、子女多少等要素。其中比较有名望的家族成员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戴氏宗谱•师祖十七公传》“:公生子六人,次子为云南都提督,戴氏昌明之墓始于此矣。呜吁!吾祖当颠沛流离之中,九死一生几于危绝,向非二客赦免,合一继大司马季子之嗣而克昌厥后若是耶信乎天令忠者无绝,故危而后安。”这样记载已经相当详细,家族中担任官职,受到封号的成员是整个家族的荣耀,谱中会详细介绍。《陆氏族谱•序》中“:十三世孙廷鹗,字鹞国,即光宗之曾孙也,清顺治七年,辛亥科状元伯宗挂帅南征,奏封为将军,坐处独山,宅居甲排,其弟廷鹏,字鹰国,二子文祯、文信,其后裔多居独山县地,散处滇、黔、桂之境,乃至全国各地。”个人的具体升迁情况所占篇幅在谱中比例相对较高,包括女性受朝廷推恩而授官爵的都尽录谱内,这是清代政府给予官员直系亲属的一种褒奖制度,生前为“封”,死后为“赠”,妇女称“貤赠”。另外被朝廷授予官爵称“例授”,推恩授予的称“例赠”。这些是家族子弟功成名就的证明,也是为后世子孙树立榜样,激励子孙争取功名,以光耀门楣。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口数据,包括平均寿命、出生率、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例等。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设备不便,并不能包括所有人口,且官方记载的史料也只是地区人口的一部分,而如家谱这样记载具体详细的资料,却是独一无二的。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人口,可以根据家谱中的统计数据进行抽样调查,计算出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出生率、死亡率等等历史人口的基本数据。完整的家谱是比较少见的,其中有生卒失考、具体婚配年龄未述、配偶生卒不详、只记男子不记女子或女子只记婚配何处而生卒不记这样一些情况,即便如此,家谱相较于官方人口统计资料来说,已经是相当完整与详细了,并不会故意对本族人口进行隐瞒。除了不可抗力如移民他处无所知,以及大奸大恶之人无法记入宗谱外,其余一般人包括“被掳未回”的,均可入宗谱。家谱中所记载的生卒时辰、婚配情况和子女数量,由于受到辈分以及族规约束,作假可能性较小,相对于官方数据记载,家谱的记录则更为真实准确,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家谱能将人口记载的如此详细。

三、侧面折射出当地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家谱中大多会记载家族的田产分布和修建祠堂、续修家谱捐献的地产以及粮食捐献情况等等。泰州《陆氏家谱》中记载修谱的经济筹措,说“:是自令设局公捐银两以备公举授梓人鸠公钃印卜时告竣各有藏本。”《戴氏宗谱•祭田记》中记载的祠基、祀田、祖坟等占地面积,例如祖坟“:戴氏墓田丙舎自十七承事公以来,累二然若棋布矣,其后人或复之或侵之或废之……”祀田“:天林公无田,存祭田五亩整”“、我父祭田原系三分合置田止四亩五分,江见不足以供祭享予用独立买田一十四亩五厘以助之后之子孙春秋祭……”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很重视田产,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田产的多少影响着后世的生活质量。在家谱中有关于土地计量、地契等等,有些计量单位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关于古时候的计量单位,家谱中也有体现。我们在南京高淳发现的一份地契中,曾出现厘毫丝忽的计量单位,俗话说“一亩三分地”,反映了传统社会里是以亩为单位来计量田地的,再细到分基本就到位了,还再细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记录的如此细致,表明我们先人重视土地,也反映了农耕文明下百姓以农为本的理念。

四、具体勾画出当地传统社会家族管理模式

关于家族的组织管理如何运行,家谱这方面的详细记载是其他类型的史料难以匹敌的。古语说“:女有奁箱、男有谱箱。”可见在古时候,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中,家谱对于男性的重要性。家谱里关于对女性成员如何记录,在《凡例》中都有明确说明,以男性为主体,在丈夫名下,妻子记为“配某氏”,以表示“夫为妻纲”的封建道德关系,对于一夫多妻或者妻子去世续娶的,则写作“继娶”“、纳”“、侧室”等来与原配区别。例如《戴氏宗谱•百八公传》记“:公墙一公长子,父少时无意求嗣,谱族争产不能止,于是置次室乃生公焉。”等等,对于子嗣出自妻或妾都有说明。家谱记载是以男性为主体,作为男子妻子的女子,虽是作为丈夫的附属存在,如若贞烈也会立传,在《戴氏宗谱》中,记录了《戴母徐氏孺人赞》“:三从无愧,四德俱长,一身行为,百代典章,比之孟母,比之敬姜,非我过誉,非我处扬,实至名归,理应承当,天道好报,宜降之祥,寿高彭祖,福胜汾扬,贤哉戴母,千古流芳。”关于继嗣的情况,一般都是子侄嗣叔伯,如《戴氏宗谱•卷七》中十六世咏康“子四,德丰钱出……德福,出嗣老三房堂叔咏初兼祧咏亮”,富根子阿福“嗣伯隆兴,祧嗣叔金锡”,继嗣情况在家谱中也是比较常见,若“取兄弟行为子,或取孙行为子”,则是“乱宗”,需“逐归本支再议”,且本宗族继嗣多是同姓血缘,《戴氏宗谱•凡例》中规定“:今已族繁,不必借枝异姓嗣……如有舍本宗族而他继者”将“不入谱”。可以看出,过继需从宗族子弟中选取辈分合适的,以维护宗法秩序。在古时候,家谱中的家训族规是约束宗族成员的一个重要工具,“家有训、祠有规,皆劝善惩恶之义也。”[1]25,反映当时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陆氏宗谱》包含族规二十一条“:保护坟茔、敦孝行、慎送终、训子孙、劝读书、谨婚姻、督耕桑、睦邻里、诫逋粮、诫紊乱宗支、诫犯上、诫健讼、诫赌博、诫淫邪、诫偷盗、诫为奴婢、诫优伶、诫长舌妇、诫酗酒。”并对每项规定作了详细解释,提出触犯规定的处罚措施。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旦严重违反家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除了受皮肉之苦,还可能被“革出族姓”,逐出家族。制定族规的出发点在当时的时代来说,总是积极向上、适应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观,《陆氏续修宗谱序》中提出“:我宗族始以曰杰公手订之族规为齐族之本,再以孔孟之道相互为训”使得宗族子孙能够“敦厚好礼”。可见制定族规的目的,除了管理家族,便是使得宗族成员能够明辨是非、遵循礼法。虽然其中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其中大部分表达尊祖敬宗、勤俭节约、求学好进、友爱邻里等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确实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传承发扬下去的。正史和地方志中记录的是影响力较大的事件,对于一家一姓的发展的小事件不可能详细记载,相对于正史和地方志的广泛性而言,家谱虽然有其局部性,但它的独特性是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因此成为研究社会史的基础,可以作为地方志和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提供很宝贵的参考资料。冯尔康认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每一部家谱,就是个案研究的好材料,而全国以万计数的家谱就成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它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优生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资料库的作用。即以对历史学而言,对家族史、家庭史、人口史、历史人物、妇女及两性关系史、地方史、民族史、边疆史、某些事件史、生态环境史,等等,都能提供大量的材料或某些资料。”[2]255“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3]276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尚待深入开采的一大金矿,其研究的空间很广阔。

作者:吴春香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民国时期家谱社会文化价值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09341.html

    相关专题:农村资金互助社 杂志投稿


    上一篇: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对游泳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双主体模式下电子商务课程改革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