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镇化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发展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而我国农村人口较多,人口素质较低,要想把这种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就不能放弃农村教育来盲目追求城镇化,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去定位农村教育,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农村教育,以统筹协调的策略去发展农村教育。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职业农民;人才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历史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巨变,而到201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城镇化比率已经达到54.77%,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教育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据此,本文将从城镇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谈谈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认识。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困境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显示中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所占比例较大,人口基数较大,人口素质却偏低。有数据显示,中国将近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在农村贫穷落后地区,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阻碍。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动力,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途径,更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及促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教育资源分布区域以及管理体制的一致性,使人们对于城乡教育的差异性不明确,加之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的长期性、滞后性,使得人们对于农村教育意识模糊,农村教育缺乏战略性理念。具体问题如下:
(一)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但是与其实际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差距仍然较大,据相关部门调查,中央财政对于农村教育的教育投资仅占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较大,在这种国情下,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较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上。在许多农村的家庭里,生育观念落后,人口基数较大,因而农村教育压力也就比较大,而农村本身积贫现象严重,经济发展缓慢,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来发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其他的资金来源也并不稳定。特别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优秀的农村师生资源涌入城镇,在总投入固定的基础上使得政府加大了对城镇教育的投入,因而进一步挤占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率不高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深入,使得大批量优秀在编教师人心浮动,从农村流入城市,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师资的匮乏;另一方面,城镇的师生急速增加,而城镇的教育资源有限,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些小规模学校,这些学校师资后备力量不足,教师以民办与代课为主,学历达标率较低,而且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多由文化课教师兼任,教学质量也难有保障;其次,由于鼓励与进修机制不完善,随着城镇化发展,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农村教育进一步下滑,形成了恶性循环。在未来的几十年发展中,城镇化水平将更加深化,而这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也将长期存在。
(三)农村教育结构与内容单一、僵化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单一、经济不发达以及思想上的束缚,导致农村的教育普遍只是为了应试,所看重的也只是教育在“高考”中筛选以及选拔的功能,因此在农村形成了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结构,忽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在课程内容上则更为僵化刻板,一方面,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常常存在一名老师身兼数科教学任务的情况,并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单纯的应试教育,书本内容常常脱离生产实践,使接受教育的毕业生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结构与内容的过度单一,农、科、教各部门没有很好地协调统筹,使得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反思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去农村化”,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也并不是凋敝农村的过程。而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基数较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这种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严重的理念与制度的缺陷,导致农村教育发展畸形。在此,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府的领导地位,加大投入力度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应该从当下的问题着手,对教育的发展负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城镇教育的财政投入,避免城镇教育进一步挤占农村教育,同时对农村教育进一步扶持,进一步解决财税体制改革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加大对于教育的转移支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农村教育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摆到战略的突出位置,提高财政支出中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同时,也应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教育发展的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标准,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彻底开展,保证农村教育中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得以掌握,同时针对个别贫困地区应该给予适当的补贴以及福利政策,使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从而进一步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而教育的重任主要在教师。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一批原民办转国办的教师,年龄普遍偏高,由于原来学历的限制,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缺乏培训与学习,教育观念落后,难以胜任语文、数学以外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出于照顾的心态,往往安排这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担任低年级或学前幼儿教育等工作岗位,其结果造成农村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就与城里孩子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面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拉开了差距。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给农村的学校配备齐全的并且有一定学历基础的学科教师,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对于一些留守儿童给予更进一步的关注。教育行政部门要侧重对农村学校的扶持与政策倾斜。变管为理,少一些命令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服务。同时,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指导,培训内容除了针对教育教学能力方法的培训学习以外,更要加强对教师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改变社会上教师拜金主义的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有信仰地去教学。黑格尔说过:“理论工作要比实践工作的影响更大些。革命一旦在观念领域内完成,现实就不能原封不动的维持下去。”因此,教师要具有培养人的责任感,有信仰地纯粹地去教授学生。能达到这种状态,教育就有了希望。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化,“谁来种地”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当前农村教育过于功利化以及盲目追求高学历,在教学结构上过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吸引力不足,发展很不充分,造成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协调。针对这个问题,农村教育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发挥教育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必不可少。必须让劳动力有技能地进入市场,培养“职业农民”,才能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出现。也只有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劳动力的收入才能提高。因此,农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调整其教育层级,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农民的职业意识,使农民能够实现带技能转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6)[2014-03-1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周洪宇.农村教育:最大的扶贫工程[N].人民日报,2003-09-17.
作者:耿倩玉 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