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历经百年屈辱史的中华民族励精图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我们学习西方,追赶西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较好地践行了“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寓意。当前我们正在向两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行,不仅要“以人为鉴”,更要“以史为鉴”,在充分借鉴历史和他人成败得失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畜牧业和人类活动密不可分,据考古发现,呼和浩特市郊区大窑村出土文物说明,早在距今5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并发现了赤鹿、牛、羊的骨骼化石,但由于历史记载问题,家畜驯化的最初年代只能确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此后历经原始畜牧业、传统畜牧业,再到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发展,中国畜牧业至少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现代畜牧业起步比我们提前了100多年,再加上积贫积弱的中华百年屈辱史,使得我国畜牧业从繁荣走向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学习西方畜牧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引进畜禽良种、生产方式和科技成果等,畜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草原超载过牧造成的生态退化、畜禽粪污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映出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必须与国情相适应,需要从我国悠久的畜牧业经济发展史中汲取营养,寻找出路。畜牧业经济发展“以史为鉴”,就是要认真总结畜牧史上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继承和弘扬较为成熟的发展理念。从历史记载情况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主要有: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比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说,东南曰扬州(今苏浙皖等省),其畜宜鸟兽;正南曰荆州(今两湖等省),其畜宜鸟兽;河南曰豫州(今中原地区),其畜宜六扰(马、牛、羊、猪、犬和鸡);正东曰青州(今徐海、胶东地区),其畜宜鸡狗;河东曰兖州(今鲁西),其畜宜六扰;正西曰雍州(今陕甘诸省),其畜宜牛马;东北曰幽州(今冀北、辽东),其畜宜四扰(指马、牛、羊和猪);河内曰冀州(约今豫北及冀南一带),其畜宜牛羊;正北曰并州(今山西省),其畜宜五扰(指马、牛、羊、猪、鸡),体现了尊重自然、依赖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和谐理念。
二是循环发展理念。比如,《吕氏春秋》的《任地》《辨土》记载,战国时期农业核心地区已经采用了包括施肥、牛耕、连年耕作、1年两获或2年三获、轮种的生产方式;南宋以后,农家房屋旁边,置有粪屋,屋中凿有深池,铺以砖块,其中堆积灰土、糠籽、蒿秆、落叶等废物,焚烧之后,加入粪汁,制成堆肥,播种时肥料拌和种子,生长期间追肥,收成后再施肥恢复地力,畜牧业粪污被制成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实现了种养业的循环利用。
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从觅食习惯上讲,山羊与绵羊吃草,都是把草株的底部完全切断,而马与牛吃草则牙齿截断草株的位置较高一些,因此,草原牧民利用马与羊的觅食共生关系,有“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的畜种布局。游牧民还控制马、牛、羊的繁殖速度,基本上每年生产一胎,以便能有效保证合理的种群数量,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科学发展理念。比如,《礼记•月令》指出:季春之月,游牝于牧;仲夏之月,游牝别群,所谓游牝,即指配种活动或母畜发情,过了配种季节,即把种畜隔离;在《齐民要术》卷六《畜牧篇》开头就说:“服牛乘马、量其力能,寒温饮饲,适其天性,如不肥充,未之有也”。
五是以人为本理念。比如,元朝通过国家力量,设立太仆寺,开辟官牧场,以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蒙元政权的畜牧政策,使部分农业区与牧业区相结合,大大改善了畜牧业的条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唐代天宝年间,广大牧奴过着悲惨的生活,凡有畜养余力的农民,难免苛捐和重重剥削。封建统治者视畜牧为贱业,牧民为贱民,导致畜牧业长期停滞不前,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我国畜牧史可供学习总结提炼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状况,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扶持政策,对今天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应当进一步做好发掘研究工作。
作者:蔡毅清 李新一 单位:全国畜牧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