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的完善,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民收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一直被视为社会工作的重心。农民收入增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相当重要的任务。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当下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我国一直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加快农业现代化”列为十大目标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在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中国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实现农业信息化。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中央连续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持续关注农业信息化。“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切实解决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无疑是我国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信息化服务对农民增收的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农民收入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民居民家庭收入。农民工的增多使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占据农民收入来源的一定比例,此外还有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民收入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收入不稳定,收入不平衡,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和获取知识技术成本的提高也给农民收入带来一定负担。为了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研发利用来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对增加农民收入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强”。信息化要素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现阶段,农业信息的运用在我国农业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农业已经步入网络化、产业化、综合化阶段。为保证各类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各部门搭建了针对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平台,“三网融合”“三电合一”等措施大大盘活了产业经济,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同时,多个省市面向农业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始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崭露头角,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待加强,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尚不健全
农业是相对弱质产业,因此信息化服务的建设有赖于各级政府起主导作用,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投资支出等。从总体上看,各级行政区的划分造成了农业信息化网络冗杂欠科学,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欠规范等问题。另外,部分地区财政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不健全,都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二)部分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传播渠道窄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现阶段,因农村范围广、需要投入的多、地域差异分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仍然严重不足。再者,信息发布、传播渠道窄,大部分农民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电脑。这些情况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影响农民收入。
(三)缺乏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农民信息化意识和技术较低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需要一批能将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获取、处理的基础上借以分析农业现状及前景,能为经销商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所需农产品信息,能替农户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疑问。但农业信息化复合人才仍然十分缺乏,造成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信息素质和信息意识不强,不能对已有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加以整合利用,导致信息资源的推进遭遇“梗阻”。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下同时与社会力量合作,形成多元化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通常是由政府牵头,但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也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化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深入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更为薄弱,更需要基础性的设施建设以及初级的信息技术推介。一方面,农村地区应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农民享受到信息化服务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农民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了解现代农业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问题。
(三)重视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
已有研究发现,除沿海和农产品出口较多的地区农民信息意识较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是农业生产的助推器,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一支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队伍尚十分缺乏。为解决农村信息化工程推进受阻,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可通过如“订单式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还应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列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他们的桥梁作用落实信息化服务,提高农业适用信息进村入户率。
作者:李亭静 张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