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2.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3.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4.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让学生展开“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学会自行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顾宝山 单位:河北省抚宁县骊城学区范各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