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是社会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城市物质文明繁荣的一个标志。纵观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地铁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1969年,我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建成,拉开了中国交通发展的新篇章。当今时代,我国地铁蓬勃发展,在多座城市开通运行,地铁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几乎与国际水准接轨。随之而来,地铁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地铁线网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在地铁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将地铁作为展示城市文化与艺术的新平台,使地铁中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
【关键字】地铁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
1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其概念最初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艺术来进行城市的美化与装饰,于是一场“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地铁公共艺术是指地铁站台内和进出口的空间环境艺术。地铁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参与互动,充满趣味性。这不仅让穿梭于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乘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在乘车的同时还能够享受丰富的视觉体验。另外,这种公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连接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这在增加了人们对城市记忆缺失认知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目标,使整个城市的友善表情得到绽放。地铁公共艺术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地铁站台中,营造着地下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表现材质等方面,都应尽量摆脱传统那种单一的表现方式、打破僵化的格局,让冰冷的现代科技空间更富有人情味,让艺术气息渗入到整个都市环境。这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融合地域特色来彰显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其不同地域环境所造就的独特文化特征。例如,台北新庄线行天宫站的地铁公共艺术“国泰民安”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而又不失文化内涵,该作品通过在其地铁公共空间的墙面上装饰有八家将的脸谱表达了祈求国泰民安的意象。该站点的设计不但向乘客传达了站点的方位感,又清晰地传达了该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理念,这形成了行天宮独特的风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向世界展示了台湾的文化魅力及地域特色。
2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
地铁公共艺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现代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地铁公共艺术已经从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向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的阶段,开始注重与当地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逐渐强调文化的整体发展与对话,并与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相呼应。例如,北京地铁国家图书馆站以书籍作为站点的创作主题,其站台侧面的立柱设计采用银色的线条装饰模仿书页效果。地铁站厅内部墙体通过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彰显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在图书界的丰富完整性及权威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在塑造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甚至精神风貌以及当地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城市、区域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则在其中起着一个重要载体作用。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如何反映这个城市,如何拉近公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是值得让人思考与反思的。北京是国内最早建设地铁交通系统的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便将地铁公共艺术品设置在地铁空间中。通过对北京地铁的调研来看,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地铁13号线西直门地铁站内部装饰有张仃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及《燕山长城图》等公共艺术品,这些作品逐渐深入人们的记忆,渐渐地成为了首批在地铁公共空间发挥艺术传播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2]。随着多条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浮雕、壁画和小幅艺术品挂件等公共艺术品走进了地铁公共空间,这些公共艺术品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装点着地铁空间,为地铁空间增加了艺术氛围,渐渐吸引了乘客的目光。北京地铁4号线圆明园地铁站位于圆明园景区,其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风格再现了紧邻的圆明园遗址的风貌特色。其设计通过再现圆明园自建园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毁的历史,传达人文精神,具有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该作品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更是城市文化传播的火种。
3地铁公共艺术的未来展望
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及公共艺术的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未来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地铁建设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地铁公共艺术融入深切的人文关怀,才能够有效提升地铁公共艺术和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人文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3]。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拥有或者正在建设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原因使得不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不均衡。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初期多采用装饰壁画的形式装点站厅墙面,地铁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薄弱,究其根本是局限于传统观设计理念;参与互动性,地铁内部氛围营造性,以及各站点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不足[4~6]。当代国际公共艺术强调公众参与、互动,这能够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以改变人们思考、认知城市的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一个良好的进行媒介沟通和信息交换的平台,创建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地铁环境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正朝着以激活地下交通,传承地上城市文脉,推进我国地铁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翁剑靑.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吕锐,邹文.公共艺术该如何走进北京地铁站[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3):73-74.
【4】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黄才郎.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6】赵南生.流动中的栖息———地铁公共艺术巡礼[J].公共艺术,2009,12(15):4-25.
作者:成寒 单位:阿德莱德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