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有资本的投资性、生产性和增值性基本属性,两种资本之间既有积极的互动效应,又有消极的互动效应。人力资本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二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社会资本理论不仅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更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作为研究工具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有其各自的理论假设和理论侧重点,二者对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具有局限性。只有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探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辨证关系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20世纪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和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相继提出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深化迅速运用于世界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种资本理论的辩证关系,理论界多有分析和阐述。科尔曼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补充。[1]356-357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生产,而人力资本也可以导致社会资本的增加。[2]95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关系做了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了人力资本理论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轨迹,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新解释功能。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之间的辨证关系,本文在区分两种资本本身和两种资本理论解释工具的不同层面分别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具有资本性质的两种资本之间的关系
作为具有资本性质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从他们所具有的一般资本属性、二者的互动关系和功能上进行比较分析。
1.二者均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
人力资本概念出现以前,资本概念所指仅限于有形的物质资本。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物质资本上,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广义资本观的产生,撇开社会制度的差异,市场经济中资本可以定义为“凡可以获取利润之物都是资本”[3]。“凡是预期将来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或收益,而在目前一定时期内付出代价获得的所有物,就是资本。”[4]因此,资本的一般属性具有投资性、生产性和增值性等特征。首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一种投资,都需花费成本才能形成。人力资本强调通过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保持健康等过程的投入,需要通过对个体自身一定的投资形成。社会资本可能是个人后天获得,也可能是先天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要获得嵌入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就得投资来维护这种关系。因此,“社会资本的生产不能够不花费成本,它也需要投资——即使不投资金钱,至少也要投资时间和精力。”[5]只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对象有所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于个体自身,而社会资本投资于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具有增值性。物质资本的使用过程本身是损耗的,而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是增值的。[6]人力资本会随着劳动者不断的学习和应用知识而积聚和增多,但如果人力资本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人力资本便会逐渐退化而贬值。社会资本也一样,利用得越多,价值越大,不会由于使用而减少但会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具有再生性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可以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增值。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言,“如果不使用,社会资本就会迅速恶化。如果不经常锻炼自己的技能,个人也会迅速地丧失其人力资本。”[7]
2.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
首先,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二者之间能够互相促进。社会资本有助于产生人力资本,社会关系广泛和经济条件好的父母能够为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培训以及技能等创造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进双方人力资本的增长,互相学习、互通信息使双方人力资本在无形中增加存量。同时,社会资本还有整合人力资本的作用,社会资本以其独特的合作机制,对一定范围内的人际关系加以整合,通过提高有效利用率,激活、放大有限的人力资本,产生总体人力资本的整合效应。因此,人力资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能否充分发挥潜能。反过来,人力资本也会促进社会资本的产生,受过良好教育与培训的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强,往往能够接触和融入资源丰富的社会圈子和团体中。因此,二者之间具有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总之,只有人力资本而没有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效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人力资本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反之,如果没有人力资本做依托,社会资本就会成为无根之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8]其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功能具有互为补充的关系。博克斯曼和费拉普(BoxmanandFlap,1991)发现,当社会资本缺乏时,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当社会资本充裕时,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较少。[9]此外,费拉普和博克斯曼(FlapandBoxman,1998)对荷兰经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对于高层经理,无论其人力资本处于什么层次,社会资本都会带来更高的收入,但是当社会资本处于高层次时,人力资本的回报会减少。[2]96这个研究意味着人力资本在地位获得中对社会资本起着补充作用。国内学者徐晓军认为,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以人力资本积累的本科毕业为临界值,在本科以下,社会资本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大于人力资本,而本科以上则刚好相反,本科水平本身则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重作用并重的状态。[10]以上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3.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消极效应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具有消极的“马太效应”。依据社会分层理论,社会资源在社会各层级中的分布是不平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会互相加剧对方在社会各层级中的不平等分布。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教育支出水平决定了人力资本质量形成的高低。而教育机会和教育支出水平的直接关系者是家庭,在众多的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职业以及家庭所处的地域环境等社会资本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获得。因此,拥有较好社会资本的个体更容易获取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反之,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和利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社会阶层中的分布存在着互相对应的关系。这就使好者更好,差者更差,加剧两种资本在社会各阶层中的不平等分布。有时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以牺牲社会资本为代价的。爱丁堡大学的斯库勒(Schuller)教授在1997年的研究发现,一些个体总是沉浸在他们学习的课程之中,而没有一点把所学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意识,包括朋友、同事、家庭和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本因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但这种提高是以削弱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为代价的。如果人力资本的积累确实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这种人力资本至多只有很有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而且这种人力资本也很可能会消逝。[11]社会资本同样对人力资本有着消极的效应。波斯特提出了“消极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社会资本限制了个人自由,社群或团体的参与必然产生服从的要求,组织和团体的规范对个体产生严格的控制水平,这样很可能抑制了个体人力资本的发挥,抑制了个体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使人力资本的激励功能受到影响。这样,组织规范就被用来消除秀异之人,并且可能强迫更有野心的组织成员离开,从而使组织或团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总量都受到损失。
二、作为资本理论研究工具的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
1.社会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都是广义资本观发展的结果,人力资本为社会资本的提出建立了词源上的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将资本概念从钱物扩展到人本身,启发了人们提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再在人本身的基础上往前进了一步,将资本概念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因此,社会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延伸,更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假设,人力资本理论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理性的个体追求功利的最大化。根据这一假设,社会由众多独立的个人组成,每个人的行动都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社会系统的活动便是这些个人行动的总和。但是这一假设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实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并非独立地行动,目标也并非以独立的方式予以实现,个人追求的利益更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1]352因此,科尔曼和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等对人力资本等经济理论都有着非常直接的批判。科尔曼说,“经济理论存在一种失误,即使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不例外,忽视个人的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的重要影响”。[1]353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嵌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的,科尔曼认为的理性行动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为了获得一定的资源而通过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网络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格兰诺维特全面驳斥了“人的不完全社会化”,他对主流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同的批判,他认为经济交易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主流经济理论的失误在于,忽视了个人关系及其社会网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定和实施规范的重要影响。[12]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是独立的个体,是没有经过社会融合的人,社会中的人还有其它各种非理性、非经济、持久起作用但变化缓慢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追求。人力资本的个体依附性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的局限性,忽视了群体人力资本的研究,尤其无法解释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它关注的是处于各种社会结构中的人。因此,理性社会人可以说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假设基础,它试图把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在一起,是资本理论假设的一种进步和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人力资本理论单纯将人作为资本要素的研究,将人提升到资本运用的主体地位。社会资本理论对人的审视层次更高,更接近人本身具有的主体生存状态。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反映了社会科学中一度削弱和低沉的人本精神的复兴。理性选择范式虽然顺应了市场对社会全面渗透的现实,但是夸大了生活中冲突的一面,对人的理解片面化、实用化,追求定量分析和指标体系背离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人、完善人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精神,忽视了社会心理的人际关系、群体间关系的作用。[13]另外,社会资本理论直接把社会心理这一无形资本因素引入了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分析中,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在这些研究领域中的不足和缺陷,使许多社会现象更加全面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在研究视角上,人力资本理论虽然也从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角度涉及到宏观视野,但是总体上还是微观个体分析法,从个体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分析人力资本。[14]社会资本理论同样关注微观个体的行为选择,关注影响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社会关系。但社会资本理论更倾向于宏观分析法,从群体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结构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增长。这是社会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一种突破和发展,也是人类社会科学研究进步的一种明证。因此,无论从理论假设和理论内容上,还是从理论研究视角上看,与其说社会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补充,不如说社会资本理论更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2.社会资本理论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运用
人力资本理论源起于经济研究领域,解释了经济增长中的“余数”和“列昂锡夫”之谜等问题,指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却无法解释具有相似人力资本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究其实质是因为人力资本理论没有深入到经济增长的全部因素。同时人力资本理论也无法解释在不完善和信息不充分的市场经济中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教育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等。正如布尔迪厄所说的,“经济学家的可贵之处在于明确提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投资(及其演变)的利润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无法解释不同的行动者或不同的社会阶级,为什么分配在经济投资和文化投资上的比率会如此地差异悬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系统地思考不同的利润的可能性的结构,这一结构是各种各样的市场提供给那些行动者或阶级的,这一结构的差异在于,财产的数量与构成情况的各不相同。”[15]193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只看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未来收益,却没有注意到人力资本投资来源的差异性特点,不同阶级(阶层)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而且“教育资格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收益也依赖于社会资本,而这种社会资本又是继承得来的,它又可以用来支持人们获得那种收益”。[15]194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虽然从一开始就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但却始终没有超出经济主义的范畴。因为人力资本理论从一开始就排斥了人的社会性的特性,而社会资本理论显然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教育等领域的运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在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提出的。卢里(Loury)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他在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差异进行比较后指出,以社区性的社会(关系)资源体现的社会资本决定了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的收入和就业机会。[16]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利用社会因素来解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存在的贫富差异,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影响经济绩效还存在一种新的资本性要素——社会资本。[17]社会资本是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外多位学者采用跨国截面数据研究表明,那些社会资本存量较高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18]国内学者崔万田等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资本的差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优质的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劣质的社会资本则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19]类似这样的研究还有很多,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经济领域的探讨,而且也明确了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社会资本影响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又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社会资本又通过影响人力资本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是作为生产要素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自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高达33%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被众多学者所证实。由此,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工具。随着世界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经济理论。比如国内学者蔡晓良和蔡晓陈采用信任衡量社会资本,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区的社会资本与人均教育经费和人均学杂费显著正相关,与1997—2004年文盲率显著负相关,与1997—2004年高中及大专以上人口比率显著正相关。[20]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沟通以及规范契约等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同样也会因为教育对人际关系、社团组织、网络应用以及契约规范的影响而对经济产生影响。它会遵循着“教育—社会资本—经济增长”,即教育促进社会资本的增长,社会资本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因此,从社会资本理论这一新的视角研究教育对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与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三、结语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属于资本的一种形式,都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二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而且二者之间既有积极方面的互动性,也有消极方面的互动效应。人力资本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破土而出,社会资本理论又是在对人力资本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一种理论的性质决定了该理论作为研究工具的有效性,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都具有自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因此,无论单独运用哪一种理论来解释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均显示出其固有的理论本身的局限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解释清楚。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美]林南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国.新资本论[M].科学出版社,2001:28.[4]李宝元.人力资本论——基于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阐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5]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编.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黄载曦,杜卓君,黄治康,等,译.西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4:7.
[6]马红旗,王韧.对人力资本形成理论的新认识[J].经济学家,2014(12):33-41.
[7]曾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3:32.
[8]项保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内在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1-4.
[9]Boxman,Flap.SocialCapitalandOccupationalChances,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SociologicalAssociationXIIWorldCongressofSociology,July,Madrid,1990.
[10]徐晓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6):9-14.
[11]韩丹,邓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西方终身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14-17.
[12]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90-96.
作者:陈凤至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