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中医药现状及管理6篇

第一篇

1结果与分析

1.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共走访合肥市规模较大的养生会所22家,发放问卷22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有效率为77.27%。1.2养生会所中医药服务现状在本次调查的养生会所中,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共有41名,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14名(34.15%)。17家会所拥有推拿按摩师,14家会所拥有中医类执业医师,9家会所拥有中医类兼职学生,3家会所拥有心理咨询师,2家会所拥有营养师。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见表1。养生会所中的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受认可、接受的程度较高,如推拿按摩师、中医类执业医师等;中医药服务内容也比较丰富,且以针灸推拿、拔罐、物理疗法、中医足疗等为主。中医类兼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是现阶段养生机构中技术人员构成的一大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1.3中医药服务的认可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服务在养生会所行业中得到普遍认可(见表2),“疗效肯定”、“预防作用”、“顾客相信”是中医药在养生会所得到认可的原因,也是养生行业立足的主要优势,但在中医药“诊疗手段有特色”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在养生行业中的发展。1.4中医药服务质量提高途径养生会所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也反映出养生会所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17家养生会所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途径见表3。1.5对中医药的需求情况调查发现,养生会所对一些普通大众接受度高的硬件设备的需求度较高,如推拿按摩床、TDP神灯等,这反映了无创型的中医治疗设备比较受欢迎。在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中,对本科和专科生的急需度较高,而中医类兼职专家和在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生会所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详见表4、表5。1.6养生会所中医药服务面临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相关人才缺乏是制约养生会所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及缺少政策引导等因素,详见表6。

2讨论与建议

2.1重视中医药服务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预防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加之对中医药认识的提高,中国将有巨大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需求。养生会所作为养生保健机构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医药在其中大有作为;与此同时,养生会所还可解决大量中医药专业人才就业问题,促进中医养生理念的推广和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既顺应时代发展,又有其内在需要。2.2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首先,养生会所应大力引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如通过与中医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合格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中医院校也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层次,设立中医养生专业。本调研结果显示,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人才更受欢迎,因此,培养面向养生会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是相关教育机构应认真面对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养生保健服务管理体系。如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让群众深入了解中医药保健知识;推广“未病先防”理念,通过图文、视频等介绍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方法,营造良好的中医养生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大对养生会所中医药养生保健设备的投入。2.3突显中医药服务特色本次调研显示,养生会所的中医药服务内容比较丰富,但专业水平较低,多为常规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养生特色不明显。中医养生方法是在中医养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观的特点,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如药物养生,多立足于固护先天与后天,以扶正为本,辅以消痰化饮、活血化瘀、理气排毒等祛邪方法,用药以平调中和为原则,辨体(质)用药。养生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调整服务项目,既要有中医传统技术服务项目,也要推出养生特色及主打项目,努力树立品牌,做足特色,做精业务。2.4加强政策引导与政府扶持中医“治未病”的实践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的支持是发展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条件。本次调查发现,缺少政策引导及政府扶持是制约养生会所中医药服务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要把养生保健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逐步把养生会所纳入全民卫生保健体系,使其逐步面向大众,成为向百姓宣传和实施卫生保健措施的重要基地,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道,成为基层卫生及预防保健服务的主力军。养生会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下,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详细的中医养生保健行业标准,推动国家标准尽快出台。主管部门要设定和规范准入门槛和考核指标,对目前的中医养生项目和技术进行梳理,加强对养生保健等培训机构的管理,为中医养生的后续发展集聚人才。

作者:刘自兵 高雁楠 尤良震 刘睿 盛东亚 翟从永 林先刚 巩海龙 胡玲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第二篇

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困境分析

1.1西方科学主义崛起的冲击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19世纪三大发现以及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科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用科学观念来审视人自身及宇宙。机械的、分析的、还原、逻辑实证的科学主义方法广泛应用,带来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这些方法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运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知识是真正的知识,怀疑、批判的精神是真正理性的精神。人们不仅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而且也完全用逻辑的、实证的观点来审视整个文化,[4]带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及人生观、世界观上的根本性变革。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改造自然界。人本身无非是一个机器,也是可以认识的,两者都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5]在西方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文化的价值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思维、效率思维、还原思维,实验医学成为主流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其占据了话语霸权地位。中医药文化在传统文化日衰的背景下逐渐失去其依存的土壤,在社会中也失去了话语地位,一切以科学为标准,科学主义思潮排挤一切非科学的东西。1.2中国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潮使传统文化土壤瓦解由于明清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落伍,一批文化精英中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对专制主义背景下传播民主自由思想、科学理性精神,促使民众的文化觉醒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也毋庸置疑矫枉过正的效应。在当时激进主义思潮的冲刷下,欧化思潮、反传统主义思潮对传统中医的命运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深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习惯于采用以西例中的方式,对中医理论大加批判和否定,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陈独秀、胡适、鲁迅、傅斯年、郭沫若、丁文江等等,他们的话语和著作里,无不透漏着批判传统中医的辛辣文字。中医更是被海归派置于弱势文化的行列,倍受打压,享有几千年历史荣光的中医学,被推上了文化批判的公堂。[6]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西医之争,同样是话语权之争,是不同话语之间的冲突。在不同话语系统的对话或冲突中,西化知识分子以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批判中医,以西医的分类及西医的术语系统作为有效对话的唯一选择。[7]在传统文化土壤被不断批驳的过程中,中医同样失去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失去自己的话语权,走向“失语”状态。1.3中医药文化自身的不足中医药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多学科式的理论体系,格言式的表述方式,在数千年中不断被后世学者注疏、诠释,在“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传承创新范式下,不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理论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加之中医药文化自身同样存在许多保守、落后的甚至糟粕的内容,阻碍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传播和创新发展。一是中医药理论中渗进了若干玄学和易学,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接受,造成中医药文化的负面形象。二是中医学自身的封闭性,缺乏与外界进行信息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习惯于从已有的认识中寻找现成的“答案”,不愿怀疑已经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特别是古贤或权威的学说,[8]这些思维特征严重阻遏了中医药的突破与发展。同时,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机制及路径仍未突破自身固有的枷锁。在信息传播快速创新发展、西医占主导话语权地位的今天,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实现仍然更多依赖传统文化之遗存。一是依靠政府更多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推动,二是中医自身缺少有意识的文化创新建设,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文化手段进行创新式传承,即缺乏主动向社会公众积极推介以及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协作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多为科普知识宣传手册、中医养生知识等,质量良莠不齐,缺乏长效机制,严重阻碍了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和传承、传播效果。[9]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仍多为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医药文化应当在反思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实现,应努力结合时代要求,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

2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2.1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下西医面临的困境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医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发生原因的研究以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2.2中医药的整体性、人文性、合理性重新被世界认识随着世界的科学知识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在因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使当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困境的今天,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与和谐观念就显示出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10]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人们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界人们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其在世界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全世界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2.3西方转化医学、健康概念的提出给中医药发展提供机遇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与中医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的思想相吻合,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经历;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新的机遇。

3结语

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是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发现和发展人的健康能力为目标。中医药应抓住所面临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以科技发展和多学科交融为有力保障,认真总结提炼中医学科特色优势,系统整理中医基础理论,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创新,协同共进,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金凌 马洪瑶 王中越 申俊龙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第三篇

1结果

1.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4],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均分无明显差异。(见表3)1.2中医药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进行比较,专业、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间个别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讨论

本调查显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0.20%,突出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与前人的研究一致[5]。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有的高有的低。与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较正常人群青年组差的结果不尽一致[6]。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均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是因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相关知识,同时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面临学业、就业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容易诱发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心理问题。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所学医学知识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附加因子的均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本课题组先前调查本校大学生女生更倾向于应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而男生更多应用合理化应付方式结果相吻合[7]。这可能与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观念和社会角色使得男生有泪不轻弹,作为“男子汉”应默默地承受一切,通常不善于交流与沟通,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社会、家庭的过高期待使得男生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压力无疑给男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而男生不善于积极应付压力,导致其心理越来越脆弱。女生在学习中仔细认真,比男生成绩稳定,而且合群性强,爱交流,同龄伙伴相互支持,面对压力能积极应付,使女生变得更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7]。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应该重视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不仅涉及学习、生活、生涯等诸方面问题,而且必须兼顾到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和矫正。

作者:蔡青 黄淑芸 罗汀 步怀恩 范筠娜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四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如进行适量的肢体活动、平衡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药治疗,如针灸、中药等[3]。具体的治疗方法:对于其中的13例因高血压并的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期的患者服用二仙汤,而剩余的因脑血管疾病中风的32例心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则采用活血化瘀,同时辅助针灸、推拿等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疗,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1.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用x±s来表示,同时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4],发现两组患者在康复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疗后效果的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观察组45例患者中痊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45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76.5%,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疗后效果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脑血管康复期是指在经过了急性期的治疗后的一个时期,而康复期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且有关研究报道心脑血管疾病依据成为了导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严重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由于康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康复期患者中只有小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而且由于只采用药物以及康复训练很难得到明显的康复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对康复期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康复效果较为明显[5],且通过本次的研究,也可以看出采用中医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康复其加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有着显著的临床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中药可以有效的促进颅内血肿吸收,保护心肌和脑血管,而结合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推拿则可以有效的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展,从而各个方面来帮助患者康复,有着较高的临床康复价值,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使用,从而帮助患者得到尽早的康复。

作者:郭翠红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

第五篇

1系统概述

TCMKS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并辅助专家撰写主题综述。其中,主题是指“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用户关心的医学概念;知识资源包括与主题相关的科技文献及其摘要、博文、

2系统的数据模型

如图2所示,该系统通过关系型数据库对综述的标题、类别、著作权、内容、标签、参考文献和内嵌图片进行统一存储和管理。其中,一篇综述的内容分成若干个段落存储(并非存为一整块文本),便于段落在综述之间共享,使知识组合变得更加灵活。“知识图谱”以“主体-谓词-客体”三元组的形式来存储中医药领域的结构性知识。通过对段落添加主体标签,将综述段落与领域概念关联起来,从而建立了综述内容与结构性知识之间的关联。

3系统功能和技术特点介绍

3.1综述编审和管理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综述编审和管理工具,支持用户以Web的方式完成综述的创建、编辑、审校、发布和更新的一整套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通过一个Web编辑器完成综述的编辑和预览任务。其中,一篇综述围绕某个主题(如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炎),从疾病基础、临床证据、中医药古代文献证据、最新治疗与研究进展、患者服务信息以及最新动态等方面,为临床医务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最权威的信息与知识。综述内容以HTML格式直接存储于服务器上,以保证综述格式的规范性以及数据安全。该系统提供了远程协作加工能力,支持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地点的领域专家同时编辑一篇综述。某位专家对综述内容的更新结果,可以即时显示在同作者的浏览器上,从而保证了协同编辑的流畅性。在综述编辑中,可以使用‘#’对综述的各项主题进行标注,标注对象包括主题词、重要话题、图表引用、文献引用等。例如,通过“#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如治疗不当,其产生的肝硬化、肝癌等后遗症危害更大”标注综述的主题词;通过“详见#表1#”或“详见#图1#”标注某一图表;“#于彤等2012a#提出了某某模型”标注某一参考文献。系统在综述展示的时候,将根据用户添加的主题标注来自动生成相关概念信息、图表和文献资源的超链接。任何系统用户都可以创建一篇新的综述。由综述的创建者来确定综述的题目、类别和主题内容,并指定综述的编辑、审校和发布人员。某位系统用户,若被指定为综述的编辑、审校人员,则在系统中具有了对该综述的编辑或审校权限;若被指定为综述的发布人员,则不仅具有编审权限,而且将视综述的完成情况来决定是否对综述进行发布(或取消发布)。在综述发布之后,系统用户即可浏览综述内容,或下载综述全文。综述创建者还有权决定是否删除这篇综述。系统会先将用户删除的综述放入回收站,再由用户进入回收站进行彻底删除,以减少误删事件的发生。系统在支持用户进行综述编审的同时,也支持用户上传相关的知识资源(如文献、图片等)。系统包括一个知识资源管理模块,提供知识资源的上传、更新、维护、标引和删除等功能。用户可以在综述编辑的过程中,随时检索并插入知识资源的引用,从而简化了参考文献和图表的插入过程。3.2知识资源的整合与检索如图4所示,系统能向注册用户提供综述及相关知识资源的检索服务。用户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后,系统将列出相关综述以及其他的知识资源,用户可进一步浏览所关心的综述,并下载综述参考文献的原文。系统还提供与综述主题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中药库、方剂库等数据库)的展示功能。系统通过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来封装各种结构性知识。通过数据预处理程序预先将词表和关系型数据导成知识图谱。知识图谱可以表达为RDF图或一般的图结构。其优点是能够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和性能,降低编程的复杂性。系统还通过Web服务等方式,实现了外部系统中知识资源的访问。系统通过万方等文献库的Web服务接口,获取了与综述主题相关的文献题录信息;系统还与Wikipedia等外部知识系统建立了连接,从而丰富了呈献给用户的知识内容。图4中医药知识资源检索界面

4结论

在国际上,知识服务平台正成为卫生决策所依赖的重要工具。这些平台所使用的主流语言是英语,也出现了某些非英语的版本,但我国自主研发的中文知识服务平台尚不多见。我国中医界尚未出现类似的系统,对其背后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亦缺乏足够的了解。我国需要借鉴UpToDate等相关系统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医药领域的特点,开发基于循证的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以填补中医界在这一方面的空白,满足国内外中医学者的信息需求,支持循证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为此,笔者构建了TCMKS这一实验性的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此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对中医临床证据进行分级和评价的方法,从中医古籍中挖掘证据和知识的方法,以及对中医临床证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的知识库构建方法等[13-14]。并进一步研究中医专家的用户行为,设计中医证据获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知识服务的可信性和可用性,同时,加强相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推进知识服务平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作者:于彤 苏大明 尹仁芳 张竹绿 田野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第六篇

1中医对亚健康防治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如不及时对亚健康加以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防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5]。目前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6]。

2临床治疗

刘涛等[7]将亚健康辨证分型为:①肝气郁结证,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肝郁脾虚证,予以调肝健脾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予以补益心脾汤加减;④肝肾阴虚证,予以补养肝肾汤加减;⑤肺脾气虚证,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⑥脾虚湿阻证,予以益脾渗湿汤加减;⑦肝郁化火证,予以丹栀逍遥散加减;⑧痰热内扰证,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刘涛等[8]治疗37例亚健康伴失眠肝气郁结型,以疏肝解郁、安神镇静为治法,投以柴胡疏肝散化裁,结果痊愈6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1%。付明举等[9]对43例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采用疏肝理气、益气健脾的治法,选取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配合拔罐法,结果总有效率为100%。高孟英[10]对80例患者先给予西药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虑平等治疗,然后采用自拟和胃安神汤加减治疗,经调理,患者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的积分显著降低,患者的疲劳程度明显改善(P<0.05)。钱占红等[11]认为阴虚之人宜常食黑木耳等滋阴之品;血虚之人可常食红枣等养血之品;气虚之人应常食粳米等益气之品;阳虚之人应多食羊肉等温阳之品。

3结语

目前,研究者迫切需要确立亚健康的诊断金标准,根据现代医学的要求寻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定期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而亚健康人群首先要正视并接受这种状态,树立信心,同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恢复健康;其次,定期体检,未病先防。

作者:冷竹松 郭雅静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中医药现状及管理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90834.html

    相关专题:集团经济研究杂志社 节水灌溉


    上一篇: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研究
    下一篇:下岗职工人事档案管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