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实验对小学科学课堂的运用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就是科学创新实验的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现有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创新实验方式以及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小学阶段科学教师创新科学实验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实验;科学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不完善,较难接受抽象事物以及抽象原理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小学阶段科学科目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展开教学。小学科学科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等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抽象、难以理解,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指导和教学,因此,这就需要科学实验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其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以及课本上的内容合理设计创新教学实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科学课堂的改革来优化科学教学实践。
一、当前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在课堂中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值得引起教师的重视。1、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指教师在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方面的能力技能等,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能够给学生讲解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的知识面情况;另一方面主要指教师在既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输出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认识、了解和消化。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现状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自身关于科学实验的创新,科学实验的探索方面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输出能力,让学生高效学会科学实验技能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例如:在进行科学课程中“什么形状更稳定”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大多都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最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进行简单的稳定性的测试实验,缺乏创新性,缺乏对课程知识能力的提升。2、教师教学思维传统,缺乏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对接当前小学科学科目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思维过于传统,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对接。例如:在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时,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开展火山实验、地震实验,并使用PPT或者视频来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火山以及地震发生时的样子以及紧急的救护措施等。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只是讲解了理论性的知识原理,缺乏实验实践的探索,不能跟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衔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3、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好体现创新意识科学创新实验的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在于科学实验的创新性,即,通过创新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然而,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目的教学中,并没有积极在科学实验方面开展创新,大部分教师都是沿着课本、实验手册的老路子,重复讲解课本上的实验,缺乏对实验的创新,没有体现良好的实验创新意识。4、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面,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应用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参与到实验探索实验创新中来,大部分学生都是麸皮撩草的按照课本或者实验手册随便地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动脑思考,缺乏对实验拓展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参与度过低,甚至在实验教学中出现了走神、开小差等现象。5、学生在实验动手方面的锻炼较少当前小学科学科目应用创新科学实验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实验动手方面的锻炼严重缺乏,很多小学生都是只是观看了教师做实验或者视频中的实验过程,并没有自己亲手参与到实验中去,更谈不上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创新。
二、如何通过优化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
的运用来改革科学课堂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解决上述科学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应用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知识输出能力两个方面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其他教学相关部分组织的再教育、再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也可以自己对科学科目创新实验的前沿进行研究、自我学习,并将学习成果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专业素养;也可以通过跟有经验、受欢迎的教师进行经验沟通和交流,学习他山之石,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2、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打造学本创新实验课堂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促进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不断深化改革,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创新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打造学本课堂,建立反转课堂,从而促进创新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开展“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节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引导学生每个人在教师利用花盆种植一颗植物,从而督促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3、丰富创新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形式以及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师要积极将创新性思维注入到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促进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模式辅助科学创新实验,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等,帮助学生在创新科学实验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拓展自己思维的宽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鼓励学生自我动手、自我设计创新科学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动手设计科学实验,以自己所学习的科学知识技能为基础,来不断开展探索,不断进行创新。例如:在讲述“植物的吸收和运输水”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展开实验。比如将植物的外皮环剥,观察植物是否能够吸收和运输水分;将植物的根去掉,观察植物是否还能够吸收和运输水分;将植物的叶片摘掉观察植物水分的吸收量是否有减少等等。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设计创新实验的动力,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一个科学的了解,树立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常见的现象展开的,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的科学课程,抽象程度较高,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学习科学的需求的前提下,开展科学教学实验,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动手实验的参与度。当前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影响着小学科学科目优化教学的进程。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转变自身教学思维、打造学本反转课堂,在科学教学实验中注重实验的创新性,丰富小学科学科目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创新设计实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着重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不断优化,促进创新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从而促进科学课堂的新革命。
作者:潘小薇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良好的认知性和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为他们将来用科学的力量进行社会的生产和建设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兴趣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之一,也提醒了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激发,再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题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亲身探究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混合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都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又如上《研究鸡蛋》一课,我先按照课本的问题去问学生:“鸡蛋怎样孵出小鸡的?”,问题的直接抛出,学生没反应,调动不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激情,事后反思,学生根本没有“小鸡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前概念,那么何以激发起探究欲和激情呢?但如果改为这样:“假如给你一个鸡蛋,你可以做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学生兴奋极了,有的说把它烤熟来吃掉,有的说可以拿它里边的蛋清做美容,还有的想把它煮熟了,再打开看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有学生说想把它孵出小鸡时,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鸡蛋孵小鸡的条件,问:“你们知道要怎样才会使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吗?”有学生说:“我把鸡蛋藏在被窝里,因为被窝里暖和,经过一段时间小鸡就会出来的。”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一个容器里,放在一盏灯下照射。”还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锅里开慢火烧。”……学生说出各种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孵鸡蛋的条件。教师因没有阻止学生的奇思妙想,所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才会喜欢上科学课,才会主动学,乐于学。
二、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的意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屈尊”和“倾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这样他们才敢想、敢说、敢问,同时教师的倾听也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应多予以鼓励,或者表示赞许,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很不合理,我们也应该用如“可能你还没考虑仔细”等语言肯定他的努力,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例如,在进行“物质溶解过程”的观察活动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依据观察时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对“物质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自由发言的交流机会。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颗粒大小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液温度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搅拌次数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大气压有关。”还有的说:“气压高物质溶解得快些。”……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教学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勇敢地提出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提出问题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天性的忽视与抹杀,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也逐渐降低,以致变得懒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同时要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多发现问教育叙事与反思题、敢于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好策略。
三、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然而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先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把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接着进行实验:先点燃在一支置于玻璃杯底的小蜡烛。接着另取一个玻璃杯,先倒入4匙醋,然后再倒入半匙小苏打,混合后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玻璃杯沿着点燃蜡烛的玻璃杯边缘倾斜,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认识空气的另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学习环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问:“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然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少学生用课本里的方法:玻璃杯下部固定好一团纸巾,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巾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整个探究过程里,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和感受现象的事实,从而使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事物都怀着很大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实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经过培养和引导,就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直接动力。用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同时,实验能力也是学习科学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以及记录的整理等过程,对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科学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然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包含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获取教学素材,从网络上搜集多种教学资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认识和体验。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对火山爆发的观察、宇宙的观察、微观世界的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研究,应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将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让家长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工作。发掘家长的资源,让家长投身科学教育,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如在每学年开展的“养蚕实践活动”中,不少家长都主动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养蚕、写观察记录、拍照等,使这项科学教育活动能顺利进行。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可以聘请他们为学生进行科学讲座或者提供科学实验的材料。
(三)社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支持平台
社会本身就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科普知识展等。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科学工作者的尊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神州”系列飞船胜利升空,社会媒体的报道使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这正是社会强大影响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把科学课搬到课堂外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着实施的必要性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概念,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科学素养的高低。从小接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关注和学习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08).
[2]卢雅珍.理性挖掘灵性捕捉———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教研),2010(03)
作者:柳丽芸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七株榕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摘要:科学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任务。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较强的认知活动,其有效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构建。在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时,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科学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对提高小学课堂课堂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必要性,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学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养成。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形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以便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1]。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要想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案的编写,以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符合课堂的教学规律,促进科学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科学课堂中学习《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前,应该对该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结合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磁铁,以便能够满足课堂上的实验要求。教师应该对需要讲解的知识做好提前准备工作,并且给学生留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观察磁铁的南北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磁铁才能指南北,以便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对课堂上可能突发的情况进行考虑,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为课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的产生,应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讲《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时,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对日常的天气情况进行观察。天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天气现象,并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会使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性能,能够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要想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只是讲述理论知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当组织者,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例如,教师在讲述《增强抗弯曲压力》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结合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在小组内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然后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看教材中的实验是否与形状有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推测什么样的形状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带领小学生亲自去做实验,加深了学生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结语
科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应该建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能够强化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能够使科学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源.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2012,10:56-57.
[2]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9:86.
[3]李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1:24.
作者:马静强 单位:昆山市张浦镇周巷小学
相关专题:发展经济学 dnf传承装备怎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