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国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产经营机制上为文艺走向市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文艺市场。此时的文艺生产者采取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影视、戏剧、音乐等文艺生产者,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普遍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文艺生产的目标。纷纷瞄准消费者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文艺产品,加上高科技手段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出现了文艺形式的多样化、文艺题材的多样化、文艺流派的多样化、创作手法多样化和文化市场的多层化。市场竞争机制大大推动了文艺的繁荣发展,出现了消费者各取所需的买方市场。在这种市场营销观念支配下的文艺市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现实精神需求,而且丰富多采的文艺产品也刺激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文艺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供销两旺的文艺市场也使生产经营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提高了文艺生产部门自身生存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但以这种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文艺生产经营活动,其最终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走向市场经济以来,有些文艺生产者受利益的驱使,生产只重销路、不顾社会效益的文艺产品,流俗、媚俗。诸如有的文艺作品靠泄欲、纵情、荒诞、野史、诡奇打斗为卖点,国人的书架上却少了厚重得让几代人都感动唏嘘的警世之作;有的影视戏则靠谍战、戏说,婚外情、床上戏、恶俗展、老剧翻新、名著恶搞,顶级场面、豪华包装等捞票房。却少了关注现实、探讨人生、健康快乐,引人向善、向美、向文明的、接地气的写实之作;音乐界则出现了以唱口号、吟暧昧、说呓语,吼怪调来争夺消费者,甚至外来风压到了本民族那穿越时空的真情天籁:总之,以追求利润为重心的文艺产出,往往以其脱离现实、思想贫弱、道德模糊、情感低俗而减弱或失去其传播真、善、美的社会功能,影响了消费者道德、情感、心理健康,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铸魂功能的文艺生产的重利取向,对国人道德文明的滑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文艺产业要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就必须采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因为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首先顾及的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消费者的现实与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利润目标,它既克服了卖方市场阶段因强调文艺产品的上层建筑属性而抑制其商品属性的偏差,也克服了传统市场营销观念阶段强调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而无视其上层建筑属性的偏向,保证了文艺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所以,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指导文艺生产和营销,是目前文艺走向市场的唯一正确思路。
一、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必须提高文艺生产队伍的素质
文艺产品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本问题在于提高文艺生产队伍的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第一、文艺生产者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文艺生产者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把文艺生产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限生机,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长,民生的幸福指数日益提高。但是西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随之侵蚀了国民精神,加之“文化”浩劫之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被颠覆,学校思想教育的弱化,造成国民信仰迷失,道德丢失,情感薄弱,思想混沌。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加强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生产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阵,应该努力生产高扬时代主旋律的、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健康的情感愉悦人的产品。这就需要文艺生产者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创作真、善、美的文艺精品。把铸造民族之魂、国家之魂、现代文明之魂放在首位。在文艺创作中,自觉地屏蔽低俗、恶俗的东西,自觉封杀对社会产生负能量的东西。文艺生产部门或生产者,要洁身自好,坚决不做金钱的奴隶,要使金钱全方位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文艺生产者要提高艺术修养文艺产品的社会效益不仅取决于思想性,还取决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艺术的魅力得力于文艺生产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基本的文艺修养应该懂得文艺创作的规律:文艺既要源于生活,又要本质地反映生活,塑造典型形象,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例如目前文艺市场上的影视剧产品,艺术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作品内容脱离生活的真实,不合逻辑地主观臆造,造成情节混乱、虚假、甚至离奇荒诞;人物性格模糊、矛盾、平面化、脸谱化。很难想象,让消费者认为胡编滥造的作品能够打动人,感化人。再如有些小品、相声等语言类作品,往往以卖弄粗陋低俗做为招揽消费者的“艺术”手段等,这就不可避免地污染了社会精神坏境。文艺要出精品,就要有真正的文艺家。他们必须有学养,懂得创作规律、遵循创作逻辑,还要有丰厚的生活储备,有独特的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视角,他们要具有发掘生活本质的能力,是能够揭示生活真谛的艺术家,而不是投机钻营的文化商人。另外,要提高文艺生产者的艺术修养,还应该在文艺市场营造起公正、健康的文艺批评氛围。文艺批评既不能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不顾事实胡吹暴炒,帮派拉扯,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也不能站在低俗消费者的立场,盲目追捧或无理棒杀文艺产品。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下的文艺评价的客观标准,把握社会和受众健康文明的欣赏需求,进行及时的、有理有据的文艺批评,这是提高文艺生产者与消费者艺术修养的监督保证。第三、提高文艺生产者的经营管理素质面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买方市场,文艺生产者必须牢固树立利国、利民、利当代、利未来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坚决摒弃从利润出发,不顾及产品的不良影响,一味迎合消费者的市场营销观念。重要的问题是要定制“德艺双馨”的文艺精品。文艺的转体改制,给文艺带来了宽广的发展前景。要做好文艺市场,首先要从市场调查做起。调查社会与广大消费者对文艺产品现实和长远的健康需求,确立文艺创作的主导思想。然后进行市场细分,掌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的欣赏需求。再后要有的放矢地开发不同目标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以是传统文艺形式的突破,可以是文艺形式的创新,可以是传统佳作的出新,可以是抢救式发掘的民间文艺。这些产品一定要有创意,或题材、或内容、或形象、或技巧,要有新思维、新角度、新超越。这样才能保证文艺市场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适销对路的文艺产品。再好的艺术,一味因循守旧也会丢失市场。例如时下的戏剧舞台,尽管一再强调振兴,但终因大多剧目陈旧因循而每况愈下:荧屏就几个大剧种,翻来覆去就几出传统戏。而且唱念做打全盘承袭,明显的糟粕不加改造。即使靠名演员支撑,也改变不了市场严重萎缩的状貌。不仅新的目标市场建不起来,旧有的消费群也迅速流失。这充分说明了“出新”的重要。要激活戏剧市场,可以考虑以大剧种带动地方小剧种。依靠各剧种旗帜性人物,抢救各剧种的频临灭绝的传统剧目,完善经典剧目、创作新鲜剧目。只有不断在继承中创新,戏剧才可以走出困境。
二、文艺生产者要善于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和可诱导性。文艺生产者为了广泛、持久地占领市场,就要善于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那种追时媚俗的生产行为是没有前途的滞后行为。文艺生产者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文艺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呈多元化、审美化、娱乐化和追求高品位的趋势。所以文艺生产者要建立市场研究机制,大力设计、开发面向不同消费者群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佳作。按照需求层次,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广大目标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文艺生产者要做好诚实的推销工作。文艺市场营销需要推销自己,但要货真价实,不能搞虚假炒作。一些文艺生产者,为了票房、收视率,不惜重金拉关系、做虚高广告、搞名人效应,结果使自己失信于民。比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前,编导者极尽煽情炒作之能事。及至消费之后,广大地震亲历者连呼“上当!”电影表现的不是“唐山”地震,而是局外人主观臆造的矫情之作(。请看笔者《地震亲历者感受电影:唐山大地震》发表在2011.7期《名作欣赏》)虽然赚足了票房和眼泪,却暴露了生产者创作力的匮乏,创作思想的贫弱。对《唐山大地震》许多媒体跟风献好,正反应了文艺营销中诚信的失落和有锐气的文艺批评的失语。所以能否实事求是地推销自己,是对营销者诚信品质的考验。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艺生产也要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文艺生产经营面临的新课题。文艺走向市场的实践历程,证明了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实现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靠保证。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建立,关键在于提高文艺队伍的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素质。
作者: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