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低工资提升至30港元/小时后,部分行业再次遭遇“用工荒”,尤以建筑业和餐饮业为甚。日薪1800元港元的混凝土工种,月薪4.8万元包场洗碗工,这些低门槛高待遇的工作,为何难以招到人手?
基建项目持续212人奇缺
2013年12月,国际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万宝华)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香港2014年第一季净就业预计增加14%,企业招聘意欲较去年同期上升2%。
在受访的809名香港雇主中,18%未来三个月将增加人手,表示缩减人手的只有4%,77%表示未有调整计划。
报告指出,受访的六个行业雇主均表示期望在今年增加员工人数。其中,采矿及建筑业是招聘意欲最强烈的行业,展望指数增长16%。
为什么建筑业今年招聘意愿这么强烈?万宝华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徐玉珊解释,香港铁路、公共房屋等项目持续展开,建筑业人手短缺现象严重,雇主需要技术水平高及经验丰富的人手,但“业内32万注册地盘工人中,约四成已到达55岁或以上年龄,而年青人却对入行却步,加剧了建筑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的确,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港府大力推动的基建工程上马,未来数年,每年政府基建工程的开支逾700亿,预计创造职位2.5万个,其中专业工种逾7000个。而截至2013年底,香港实际在地盘工作的注册建造业工人15万,建造专业工种工人10万,近一半年龄在50岁以上。
香港建筑工人薪酬可谓水涨船高,根据香港建造业总工会预计,今年全港将有20多万工友可获加薪。其中混凝土工种加薪幅度最高达20%,日薪1800元。
最近,香港大学电话访问500名15至24岁青少年,了解他们对建造业的就业欲望,发现71%青年人看好香港建造业,认为未来十年的工作前景会比较理想,原因包括“薪酬高”、“多工作机会”、“有培训”和“容易入行”等。不过,近八成青少年表示“从未考虑入行”,认为“工作辛苦”、“工作危险”、“社会地位低微”、“晋升机会少”。
餐饮业高薪请人洗碗
与建筑业类似,香港餐饮、零售等行业同样遭遇长期人手不足的尴尬局面。不少快餐店及便利店,都在店铺外张贴招聘启事。在香港劳工处就业服务网页上,餐饮业近一个月内的职位空缺数目高达4900个,当中洗碗及清洁工最缺人,有逾1000个招聘广告。
2013年末,在香港社交网络转发最多的一条新闻,是一家“银龙粉面茶餐厅”,在招聘广告上列出“洗碗包场:4.8万元,无任何入职要求”,令港人感叹:“考不上公务员,大可去洗碗”,“做金融才俊,不如去洗碗”……
据业内人士分析,“洗碗包场”一个人难以完成,很可能需要两三人。以4.8万港元/月的包场价格,若由三人完成,每人月薪实为1.6万港元,与过去只有几千元的月薪有天壤之别。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薪水也只是香港就业市场的中等水平。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12年香港30~39岁男性和女性就业人士的月薪中位数,分别为1.6万和1.5万港元。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香港目前餐饮从业人员空缺近3万个职位,其中有60%是洗碗、清洁等工作。
香港餐饮业缺人情况这一年来不断恶化,原因是工作时间长达十余小时,休息时间少。有餐厅老板叹息,“最坏打算是自己洗”。
现在,甚至连厨师等职位也闹起人才荒。某饮食集团执行董事透露,目前开给厨艺学院毕业生的入职薪酬已达13万港元,超过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两年后月薪大多可超过2万,做到总厨年薪可过百万。
经营三间酒楼的名荟酒家饮食集团董事副总经理黄浩升表示,餐饮业薪金已经比市面高,洗碗工时薪已高达50港元,才能勉强请到人。但是,单靠高薪请人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酒楼推出更多兼职服务员职位,期望吸纳区内家庭主妇每天帮工数小时,以减轻人手压力。
黄家和认为,市场的劳动力价格承受能力有限,而低端劳动市场劳工短缺的趋势,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为此餐饮业商家不妨使用洗碗机等自动化设备代替部分人工。不过,由于机械化前期投入很高,大部分餐饮商家很少会这样做。
本地劳动力结构错配
不光是建筑业、餐饮业,还有运输行业等亦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如全港有逾50家分店的凯施饼店,近日开出1.3万港元聘请货车司机。虽然薪酬不太高,但该工作包午餐及套房住宿,单身者可以省去上万港元的房租,市民大赞福利一流。中港第一大快递公司顺丰速运招聘司机兼收派件员,也开出“保证月入1.8万”、“货车司机1.7~1.9万”等优厚条件,还提供“专车接送”、医疗保障甚至子女教育滓贴等福利。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劳动力市场在2013年10月至12月持续紧张,总就业人数攀升至376万人的新高;失业人数减少至11万人,为2012年底以来最低水平。
中原人力资源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周绮萍表示,出台最低工资令许多快餐连锁餐厅的基层劳动者工资大幅提升,但在工资差不多的情况下,基层劳动者宁愿从事一些不需要重体力的工作,比如www.ctmidamateur.com保安员、大厦清洁员等。
为此,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周永新提出,劳力错配是引致香港劳工短缺的主因之一。若劳工短缺持续发展,势必对香港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直接打击。
此外,香港本土劳动力的老龄化,也是部分行业“用工荒”的一大原因。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8年,香港本土55岁以上的劳动力供应人数,预计由2010年的45.28万人增加到67.28万人,占本土整体劳动力供应比例从13.2%上升到18.8%;比较而言,55岁以下本土劳动力可能由297万人下降到291万人,占比从86.8%下降到81.2%。
面对“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作”的现象,港府人口政策咨询文件亦提出“释放人口潜力”,鼓励家庭妇女投入劳动市场,及推动新来港人士、残疾人士及少数族裔人士成为劳动人口。
“香港应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系教授赵其琨指出,通过弹性工作时间、缩短工作距离等方式,家庭主妇每天可以工作三至四小时。
当然,亦有人提出引进劳工。港府数据显示,在2012年底,香港只有2415名输入工人,占总劳动人口的0.1%,大部分为安老院舍护理人员及农务工人。同期,新加坡从外地输入的低技术工人占总劳动人口的28%。
当然,引进外劳也会带来一些社会争议,周永新认为,香港在引入外劳前,应考虑好外劳的工作期限,并解决其食宿、生活问题。他提出,外劳只能救急,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社会对这些工种的看法,才能从根本解决行业缺人的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应把精力投放至新移民和年轻人,通过适当培训,让他们更符合香港的用工需要。
相关专题: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 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