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对其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丰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理论。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笔者利用CNKI,通过关键词文献索引的办法搜索大量资料,经分类统计梳理得出真正涉及到区域(含两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文献共有60篇,其中期刊论文48篇,硕士论文12篇。从区域来看:东部34篇、中部18篇、西部8篇;从行政级别来看:省级32、市级26篇、县级及以下2篇。东、中、西部以及省、市、县都有研究者涉足。从研究来看,人们的关注的重点还是在省、市两级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也有研究者放在县级以下,也有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越快的地方,人们给予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专业设置调整来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人才支撑的希望越强烈。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判断标准及主要观点
第一,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比关系判断标准的研究。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比的角度差异较大。曹晔(2009),曹茂甲、曹晔(2009),梁燕、曹晔(2010),朱明苑、曹晔(2012),赵珑、宋庭凤等(2014),卢曼萍、许璟(2017)等研究者采用三大产业相关布点数、三大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布点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二者适应性。还有的研究者在这个基础上,在区域类分地区分别分析二者的适应性。王苗、张力跃(2013)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全国中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中职学校分产业类学科招生数目、分产业类教师数、分产业类生教比、分产业类专业点等几个方面比重来分析二者的适应性。刘泽双,高柱(2015)通过构建二者协调性评价模型,通过数理统计,来分析二者的适应性。代绍庆、蒙维洋(2015)运用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等指标来分析嘉兴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的协调性。研究者们在分析二者适应性判断标准的科学道路上作出了探索,努力追求二者的一致性。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主要观点研究。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研究者们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的维度上提出以下主要代表性观点:(1)专业设置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做到指导与调控。(2)专业设置需要突出各个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与特色。(3)专业设置需要加强与企业联动。(4)专业设置需要做好中高职衔接。(5)专业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做好新专业建设。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中职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与调控研究。郑君梅(2012)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时,指出河北省政府要为中等职业学校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搭建平台,使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黄金玉(2013)指出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马党库(2014)分析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时,指出以区域产业为基础,加强政府对专业设置的调控。张鑫、魏娜(2014)分析云南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时,指出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是一个公共领域,是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可以由市场调节,但是还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才能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工作。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重优势与特色研究。王勇、卢长娥(2012)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区域内的支柱产业,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品牌形象,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陶红、王玉婷(2013)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采取差异化办学,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赵珑、宋庭凤等(2014)指出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建设重点专业,突出特色专业。优势与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徐莉亚(2016)指出为了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强特色专业与潜力专业建设,构建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各个中等职业学校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享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重与企业合作研究。肖红(2010)指出专业设置要广泛征求企业界人士的意见,提高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水平。郑君梅(2012)指出实施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马建富(2014)指出构建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需要激发企业全面参与、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内驱力,共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就业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满足适合市场人才的需求。第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注意中高职衔接研究。曹晔(2009)分析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现状时,指出河北省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的比较多。王辉(2010)分析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时,指出对口升学在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所占比重较大。马旋(2011)分析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现状时,指出对口升学仍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前,中职与高职专业设置衔接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不足
综观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宏观性研究,少微观性分析。不少研究者只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宏观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缺乏对专业设置本身进一步分析研究,这样就不可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有更深入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较多的就是一个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情况,而对一个市、县、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较少关注。第二,多本体性研究,少相关性沟通。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调研较少,特别是对于企业的调研。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专业设置也属于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就会涉及到多利益相关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时,关注这些利益主体,不能局限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两个主体本身,需要以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相关影响因素。第三,多现实性解决,少预测性关注。现有的研究者只侧重于现实当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而对未来的可能性关注不够,以致出现对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重复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前瞻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未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第一,研究主题继续聚焦,深化细化具体的研究对象,积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基础。研究者们会继续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保持足够的关注热情,在研究对象上不仅注重一个省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更会注重市、县及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深化细化具体的研究对象。第二,研究方法继续综合,立足区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增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研究方法不仅利用现有的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更注重定量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调查研究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更细致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相关利益主体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科学性。第三,研究视角继续多元,加强理论探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学术水平。目前的研究者们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去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突破单一的视角,还要学会运用多视角审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理论研究将会继续深入,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曼萍,许璟.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2):163-166.
[2]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3]马建富.构建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96-201.
[4]王苗,张力跃.中职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结构适应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8-11.
[5]朱明苑,曹晔.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2(34):15-22.
发表论文 贵州职称 [6]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作者:厉开选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