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和谐世界”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悉,也是中国努力承担起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的表现。和平发展是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但是随着新世纪的来到,全球总体上保持稳定,国际政治中并没有出现世人期待的积极变化。相反,局部冲突加剧,边界纠纷不断,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义务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措施遏制上述消极现象的滋长。胡锦涛主席这一新主张的提出是,可以说是缓解上述世界矛盾紧张状态的一种新尝试。建设和谐世界,既是我国的一贯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外交水平的提高。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它是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时期的发扬光大,也是90年代后期中国谋求共赢思路和“新安全观”理念的延续和深化。2004年是中国新外交的起步年,2005年开始是中国新外交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在此充分地发挥了外交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努力使外交与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自己的外交战略思维水平,改善了国际交往能力。由此,和谐世界的新主张应运而生了。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战略,是我国政府对内执政理念的自然延伸。在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出了“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更关注怎样科学、有效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更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理念实质上体现了中共执理念的升华的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力的提高。“和谐”一词,既是党中央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促进和平发展的着眼点,又是中国对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的有机统一,也是中国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内外兼顾所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密不可分。可以说,和谐世界新主张是中国政府对内执政哲学在外交上的自然延伸。尊重多样性原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与理论基础。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具有踏实的理论基石和深厚的哲学渊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个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进一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述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同样,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也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贵和”精神以及“中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它们被视为事物的根本法则。如“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遵循“和谐”,则天地万物便获得秩序,顺利长育。如“礼之用,和为贵”,则说明任何社会须以一定的规范和法律制度来保证,而社会规范又须以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为目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正是体现了这一精神———要建立和谐的世界,须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如《论语•季氏》中提出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认为一国只有遵循公平原则,内政方面保持均衡和谐,社会才能有凝聚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社会安定和睦了,外交上才能“安无倾”。一个“和”字,贯通天下。
二“、和谐世界”的内涵
要了解“和谐世界”的内涵,须先把握“和谐”与“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即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是指各种事物的协调、统一、合作与融合;“谐“,即相合也,有协调、无冲突之意,是指多种事物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果说一事物是和谐的,它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差异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是由多方面的、有差异的因素构成的。只有一种因素构成的事物不存在的。②均衡性原则。事物内部的这些有差异的因素要按适当的比例和秩序达到一定的均衡,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③互补性原则。事物内部各要素须是相补的,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只有遵循以上三原则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是和谐的。
和谐作为事物协调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追求。而作为一个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和谐社会”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具体地说,“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这一十分复杂的系统中,矛盾双方或多方能在统一体中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能够实现良性的转化和融合。一个称得上是和谐的社会是这样的:它总体上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态势;它是一个文明、法治、有序、融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要求政治和谐、经济和谐与文化和谐。有了前两个概念作为基石,我们进一步推进,来挖掘一下“和谐世界“新主张的具体含义:它强调尊重多样性,保持多样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存在的必要性;它强调加强不同区域、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它强调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存的价值,要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它强调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合作,重点是发展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同时发达国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要相互扶持,大家才能都走得更远;它强调努力谋求共赢,寻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以上三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其实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时间方面,它们的提出是依次进行、逐步推进的;内涵方面,后者都是在前者概念基础上发展来的,并且后者比前者的含义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了。其实,我们在提出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三位一体”。它们不断地、频繁地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和讲话中,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三“、和谐世界”主张的意义
首先,胡锦涛主席这次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倡议,将成为我国未来一、二十年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也将成为我国各项涉外工作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国未来的外交事业的发展。它必将带来各国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文明多样性,全球政治多极化的新局面。其次,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对外战略一直持有疑虑,中国越发展,可能外部世界就越紧张。如果和谐世界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将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有建设性的良好国际形象。最后,和谐世界观点既代表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的期望,也表达了中国把自身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谋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立场。和谐世界的思想把中国带进了国际社会,同时也一定会把中国影响力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和谐世界的提法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这也是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它必将带领中国和世界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