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黑格尔派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关联

一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这种观点可与亚里士多德之后斯多葛派、怀疑派和伊壁鸠鲁派哲学等主体性哲学的兴起相比拟。鲍威尔等人认为斯多葛派、怀疑派和伊壁鸠鲁派哲学所蕴涵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罗马帝国统治相对立;而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自由个体的自我意识”成为黑格尔实体化的绝对精神的对立物,因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笔记中论述了黑格尔哲学之后的哲学氛围。他宣称,黑格尔之后哲学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现在黑格尔哲学正是这样。”①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正是由于它的完整性和普遍性,从而具有非现实性;哲学在黑格尔这里分裂了,它成了现实世界的对立物。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这个哲学的能动性也表现得支离破碎,自相矛盾;哲学的普遍性变成个别意识的主观形式,而哲学的生命就在于这些主观形式之中。”②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三派哲学是自我意识的哲学,是体现自我意识概念的哲学史阶段。“自我意识对自身的纯粹关系,就是所有这几派哲学的原则。”③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力图为自我意识的自由特性作出论证,他集中考察了伊壁鸠鲁哲学,并通过对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分析与比较,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他指出:伊壁鸠鲁认为所有表象都是客观现实的,但同时由于他希望保持意志自由,从而否认了世界受永恒规律的支配,这样似乎否定了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怀疑表象的真实性,认为世界受必然性支配。于是,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实际上从属于伦理学。伊壁鸠鲁不是照搬了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而是把自由性观念引入了原子运动———他把原子理解为具有自由和独立精神的本质的元素,其表现就是脱离直线的倾斜运动。伊壁鸠鲁把一个人类意志起作用的富有生气的自然界加到德谟克利特的受机械规律支配的单调沉闷的自然界上。至此,马克思从伊壁鸠鲁哲学中概括出自由哲学之特性:其一,人类精神的绝对自主性把人从一切超验对象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其二,“自由个体的自我意识”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超越“总体哲学”体系的道路。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较为明显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理性自由观。青年黑格尔派指出黑格尔哲学将绝对精神实体化事实上就是将理性宗教化,因而应该把理性的活的灵魂从沉闷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由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批判作用。但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做法还只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上进行变革,因为黑格尔哲学本身是建立在“实体即主体”前提之下的:“主体性、观念性是消除各种形式存在物的绝对的火焰,是思辨的环节……”④。而鲍威尔强调,“实体只不过是瞬息即逝的火焰,而自我意识则在这火焰中焚除了自己身的有限性和局限性。”⑤

青年黑格尔派将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去实体化,却又将之形式化、绝对化。它在抛弃黑格尔作为实体的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在实体化这一神秘模式中所包含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事实上,黑格尔早就批判过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三派哲学的独断性,他指出“这种哲学的原则不是客观的,而是独断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求满足的要求上面的。这样主体就成了应该被关系的东西,主体为自己寻求了一条自由的原则,不动心的原则。”⑥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也批判了伊壁鸠鲁哲学的独断性,他指出,伊壁鸠鲁把自由变成单个自我意识的象征,认为个人自我意识只有摆脱世界才能获得自由,因而他所说的自由是抽象的、虚幻的,脱离了有限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精神是批判体系哲学脱离现实而自我封闭所导致的非批判性。他指出,“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事实,———这是一条心理学的规律。……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正是批判从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而从观念上衡量特殊的现实。……当哲学作为意志反对现象的世界的时候,体系便被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这就是说,它成了世界的一个方面,于是世界的另一个方面就与它相对立。哲学的体系同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哲学体系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所鼓舞,同其余方面就进入了紧张的关系,它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及关门主义被打破了,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转向外部的吞噬的火焰,于是就得出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⑦

在这里,马克思表达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基本相同的出发点,即强调哲学的实践是理论的,理论是哲学世界化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青年黑格尔派则将自我意识绝对化,赋予主体与客体极端对立的形式,然而它在不知不觉中却走向了黑格尔的老路———它让自我意识担当世界历史的主体,主张自我意识的发展决定物质世界的发展,这样它又再现了黑格尔关于自然界是精神自我异化的观点。

二反对理性的抽象性和自我封闭性,强调理性对现实世界的干预,这是马克思自确立道德自由观以来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刚刚涉足哲学批判的时候,他跟随时代潮流选择自由个体的自我意识作为理论批判的依据,这一选择归根到底是由其批判现实的目的所决定的。面对德国的等级制度,他从激进主义立场对之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指出“自我意识是人在纯思维中和自身的平等,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⑧将“自我意识”书写在革命的旗帜上这是时代的需求:“德国的破坏性批判,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对现实的人进行考察以前,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来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有的东西。”⑨

马克思走出书斋加入到民主主义斗争的行列,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着自己的思考。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经从宗教批判这一间接的政治斗争进入直接政治斗争的第一线。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论证了自我意识的自由发展是理性的灵魂,在对现实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吸取并借鉴了黑格尔的法哲学,试图为这一内在自由的实现寻求外在的形式。与黑格尔一样,马克思认为国家和法律是自由的定在,他指出:“以前的法哲学家根据诸如功名心、善交际等本能,或者甚至根据理性来看待国家;最新哲学根据整体的思想而构成自己对国家的看法。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在。”⑩

马克思总结了法作为自由之保障的普遍本质:“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是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的圣经。”然而,马克思在现实中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与理性国家的观点相背离。每一阶层都有特定的立场,自由不是被看作一切理性的人的自然权利,而是成了特定阶层的特权。

马克思对其政治批判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反思,发现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只能局限于宗教批判的狭隘之中,一旦超出宗教批判的领域而进入到现实的政治批判就可以看到,它根本不能触及现实的社会关系,因而依然不能走出哲学的自闭性。另外,现实中各个阶级和阶层作为特殊的存在彼此分裂乃至对立,因而作为理想社会形式的理性国家难以与现实社会的内容统一起来,“应有”与“现有”之间依然存有矛盾。自我意识哲学以及作为其“母体”的黑格尔哲学皆是从主观出发的哲学。自我意识哲学直接拒绝客观,黑格尔哲学虽然强调主客观的统一,但是将之运用于现实批判即可发现主观并未把握到客观中真实存在着的矛盾。因此,马克思一改此前从主观出发批判现实的道路,决定从客观的实现中发现矛盾的真实根源。为此,他投入到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并开始为全面描述客观现实搜集资料,这便促使了马克思理性思辨的产生与发展,他认为以往从主观出发研究现实的方法必然会陷入歧途。

三在批判“母体”黑格尔哲学的主观性之际,费尔巴哈陆续发表了批判基督教和黑格尔哲学的一系列著作,他的人本唯物主义观点成为当时打破哲学精神主观自闭的惊雷,为处于思想转变中的马克思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这时,费尔巴哈哲学成为马克思整理现实素材的理论依据。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对象是宗教唯心主义。他指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理性神学”,它是宗教思辨的最高形式,因此蕴涵着一切宗教唯心主义的秘密。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无非就是人的本质的启示和表达,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式。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哲学的最高命题。费尔巴哈集中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根基和母体———黑格尔哲学,他从对自我意识实体化的批判引申到对自我意识主体化的批判,对于布鲁诺•鲍威尔将自我意识概括为人的本质的观点,他指出:“人才是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用“类”这一概念对人的本质做出概括,他指出类是个体的统一性所在,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的类本质中。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人作为主体时时有其相对应的对象,对象就是人的公开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证明。

人的类本质在对象性的直观中得以确证,如此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普遍与个别、本质和存在达到统一。费尔巴哈的结论是:“人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人的本质是普遍的和无限的。”瑏瑤费尔巴哈哲学促使马克思转向到唯物主义的立场,费尔巴哈指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在的,马克思以之为引导进而在他所逐渐积累起来的现实素材中去发现自在的真正根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确立唯物主义立场的宣言书,此书通过分析实际的社会政治关系,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黑格尔通过说明现实是观念的展开,因此是理性的,来竭力调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马克思已发现理想和现实在社会生活中的对立,他指出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建立在与经验现实不一致的主观概念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秘密给予如下揭示:“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目的是要超出这两个领域的理想性而成为自为的无限的精神。”

黑格尔把理念变成了自在自为的主体,而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的内部活动,这是一种“头足倒置”。黑格尔用理性国家抹杀自由的个体,他将普鲁士国家看成是理性国家的实现。与黑格尔相对立,马克思指出在普鲁士君主制度,人民只不过是政治制度的附属物。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和市民社会处于分离的状态,君主制度和等级制度成为缝合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的必需。马克思认为政治自在性即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将以上观点进行了具体地阐释,他从政治哲学角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错误,从而为新哲学的产生开辟道路。布鲁诺•鲍威尔政治观点的错误集中表现在:它仅仅是通过把政治领域从宗教影响中解放出来来解决社会问题。鲍威尔对英法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采取了无批判接受的态度。马克思认可鲍威尔对基督教国家的批判,但批评他没有质疑政治国家本身,因此,他认为鲍威尔政治哲学依然没能超出异化的境地。他指出,政治解放,因为它要通过国家的中介,所以仍然是抽象的、间接的、部分的。马克思对政治国家所造成的异化进行了描述,他说,“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瑏瑦在鲍威尔的视野中,他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分离视为本然状态。黑格尔派哲学自绝于现实,它将自我意识与世界的差别只看成是现象的差别。于是,自我意识哲学进入到政治经济领域就显示出将现实问题变成思辨问题的局限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一直以来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考做出了总结;在《博士论文》中将“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理论理想变成了手中的理论武器,进而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进行了哲学观清算。首先,对于“实践派”,马克思指出,“实践派”提出否定哲学的正当要求,然而却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它并不能实现这个要求,因为它采取了扭过头去,背朝现实的态度。马克思提出“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瑏瑧其次,对于理论态度,以布鲁诺•鲍威尔哲学为代表,“它认为目前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这个世界的批判的斗争,而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它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纳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瑏瑨于是,马克思提出: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即在哲学实现自身的同时,消灭“作为哲学”的哲学:“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及其实践能力的证明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联系……”马克思以上的结论,证明他在哲学观上已经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最高结论,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和核心理念引入其哲学体系,从人的生存的整体维度去探讨人的社会实践。瑐瑠于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哲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由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由理论批判转向革命实践的宣言,在马克思的视野中,革命实践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综合,革命表现为对世界进行批判地改造。革命的实践造就了高远的视野,在革命的陕西职称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自在意味着“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黑格尔派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关联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274567.html

    相关专题:统筹城乡发展 城市与减灾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民法”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