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及建设模式,本文以河北省新民居建设为例,介绍其发展思路、方法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对其他地区新民居建设有所借鉴,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城镇一体化;新民居建设;经济效益;问题;对策
新民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建设新民居,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住宅的建设水平,改善村庄的环境面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的乡风。
一、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主要做法
实施农村新民居建设,以新建改造农民新居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1.高标准规划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是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基础。编制完善县域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根据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特色经济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中心镇、中心村的区位、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新民居建设形式和搬迁时序,引导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向规划区集中。编制示范村建设规划,统筹兼顾农村实际情况,切实做到“长远与近期结合、生活和生产兼顾”。要强化“规划即法”理念,加强对农村规划落实的监督管理,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不允许走形变样。2.实施分类指导在新民居建设中,探索总结出整村迁建、滚动改建和改旧提升等几种创建模式。要在充分考虑各村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因村制宜,科学选定新民居建设模式,原则上是环县城示范村要以高层为主、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以二层为主、工业发达初具小城镇雏形的以高层和二层结合为主。另外,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新建住宅按照有关法规法律进行严格审批,按村统一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要求样式进行建设。3.抓好建设改造示范典型新民居建设模式选定后,制定新民居建设改造方案,既要兼顾特色,又要经济适用。要根据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新建或改造思路。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型,避免千村一面、千户一型,满足不同村庄、不同收入阶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力争通过建设,使新民居达到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等要求,使民居告别过去功能缺失、设施不全、拆了盖、盖了拆的历史。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鼓励建制镇建设住宅小区和多层住宅,实现向农村新型社区转变。
二、新民居建设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新民居充分利用了村庄原有的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来进行建设,建设用地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同时,把新民居建设与土地整理有机结合,通过治理“空心村”、盘活闲置土地,利用大量的闲散土地,形成拆旧建新项目区,使村民住房相对集中,节约了大量土地,也增加了土地储备,实现土地增值和收益最大化。2.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新民居居住舒适、功能完善、经济适用、节能环保。通过新民居建设,全面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旧风貌和陈规陋习,让农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让群众从根本上得到了实惠,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感。3.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新民居建设注重立足村庄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依据各村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因村制宜,积极打造产业新村和样板村,促进了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新民居建设,可以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优化村庄承载功能,促进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是制约新民居建设的关键因素由于新民居建设中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巨大,旧村拆迁、土地复垦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补偿农民,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资金还远远不够。另外,不少村缺少第三产业的支撑,由于农民思想不够解放,打工经济收入不高,购买新居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新民居建设的进程。2.新民居建设与当前生产生活方式还不太适应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因为农业生产收益率低,村集体收入薄弱,农民和集体承担新民居建设和维护费用的能力有限,他们心里更希望通过产业发展而带来更多的收入,通过增加收入来追求更好的生活。如果村庄没有产业支撑,村集体没有致富途径,农民没有土地以外更多的收入,在搬进新居生活成本加重的情况下,反而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违背了新民居建设的初衷。3.用地难是阻碍新民居建设的主要问题虽然省里出台了用地意见,但多数县市村庄周边都是基本农田,实际运用起来操作性差,手续繁琐,制约了新民居建设的开展。4.一些村对新民居建设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干部缺乏自力更生建设新民居的思想基础,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机制不活。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村民对旧房拆迁、改造、异地新建存在着思想顾虑,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展。
四、深入推进新民居建设的建议
1.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农民是新民居建设的主体,新民居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农民的意愿,照顾农民的感受,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搞强迫命令、包办代替。要因地制宜,不能不顾实际搞大拆大建,增加农民群众的负担。也不能盲目攀比,好高骛远,随意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农民的建设和居住成本。
2.破解新民居建设用地难题
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来进行新民居建设。对确需占用农地的,采取周转用地的办法,允许按照规定要求实行先占后补,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引导农户向城镇集中,向中心村集中,把新民居建设与土地整理有机结合,形成建新拆旧项目区。比如,河北一些县市区采取了以周转地的形式,通过先期征用30~50亩周转地,分批进行建设,通过建新拆旧,按1:1.2的比例复耕后,可以节余出大量土地。据测算,村庄经过新民居建设后,可以节余出原村庄1/3以上的土地,每个村子通过建新拆旧可以节余出150~200亩地,省国土资源厅针对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县城建设、中心镇建设的土地指标,可以用农村的用地指标来置换,土地出让后,再返还一定比例的出让金用于新民居建设,起到城镇“反哺”农村的作用。因此,新民居建设土地受益存在的潜在效益很大。
3.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整合好政策性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集中使用”的原则,把有限的涉农资金捆绑起来整合使用,向新民居建设倾斜。二是用好金融信贷资金。信用联社、农发行等金融部门要根据上级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简便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吸引社会资金。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新民居建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筛选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垫资承建新民居建设改造工程。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探索“一事一议”、农民投劳等方法途径,不断扩大资金来源。
4.做大做强农村产业
新民居不单是盖房,而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新民居建设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缺少了产业支撑,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新民居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既要立足实际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又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更具带动性的工业产业。这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充分吸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致富,使整个村庄焕发生机与活力,给新民居增添新魅力和吸引力。总之,新民居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各有关部门主管领导要高度重视,部门之间要协作配合,宣传引导、资金投入、督导检查都要及时到位,才能取得建设实效,打造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农村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冯雪.新民居建设探析[J].河北学刊,2014,(3):220-222.
[2]刘斯佳.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民居建设的探讨[J].财政研究,2014,(5):79-81.
[3]李小健.城乡统筹发展视域下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J].职业时空,2012,(11):47-50.
[4]王余丁,张素罗,孙天雨.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动力与障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的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6):5-9.
[5]康爱荣,康嘉,杨淑娥.我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模式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1,(6):234-236.
作者:李金宝 单位:安丘市房产管理中心
相关专题:课程体系构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