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关于农民继续教育的实施对策

摘要:农民的继续教育关乎到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但是现有的继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挫伤了农民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文章以非农业转移的视角看如何以当地经济特色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新型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和全员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关键词:非农业转移视角;农民;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6)02-039-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较之以往,在农业人口的继续教育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政策,各地也纷纷进行了不同形式探索,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农业人口的教育培训既要注重制度性、系统性,又要有区域特色,与区域经济相结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性企业弃城还乡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业转移人口将越来越多,非农业转移的农民劳动者素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加强农民相应的教育培训,不但能满足农民提升自身及家庭生活品质的需求,而且对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参加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看

一是缺乏对当地农民需求、地方经济、传统手工艺等的调查与了解,课程设置完全由培训机构单方设计,致使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对较差;二是培训的方法单一,虽然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不再是“黑板上养猪”,但是多数仍然采用讲座形式,一个PPT教案从头讲到尾,即使课程内有操作,也是教师简单演示,学生观摩而已;三是由于缺乏专门部门的管理,培训方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有些培训只是流于形式,培训质量不高;四是由于缺乏教育经费,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差,培训设施严重匮乏,许多培训只有一间教室一个投影设备,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五是适用的培训教材凤毛麟角,虽然市面上也有为数不多的培训教材,但是教材质量不高,教材的编写缺乏调查研究,多数可用性、针对性较差,对农民的指导性差。

(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

一方面,很多农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产生了“培训无用论”的观点:一是基于前述原因,课程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不高,人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农村中专班上,甚至出现了家中老人代替上课的现象;二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乡镇企业吸纳了部分农民剩余劳动力,这些地方的农民实现了劳动力的就近非农业转移,但是企业中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在权衡旷工的损失与旷课的损失后,一些农民选择放弃国家资助或老人代上课;三是上完培训课后,除了可能有一纸文凭,对其今后的生产生活没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的经济也无明显增长。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培训结束后,生产中的问题得不到任何帮扶,社会待遇也不会提高。对于非农业转移的农民来说,由于培训内容不深入,没有技能训练,对其工作没有明显帮助,并且服务的企业对于参不参加培训没有任何要求,不仅不会提升福利待遇,旷工还要扣除工资和奖金。另一方面,由于培训资金较少,许多地方一个县区只有一个培训点,而农村人口居住相对比较疏散,致使许多农民由于路途遥远,只能放弃培训机会。

(三)从制度层面来看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还不成熟,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缺乏系统性。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各界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对各教育机构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对教学内容缺乏审核,对教学质量缺乏监控,使得农民的培训教学相对比较松散,课程针对性较差。由于全社会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对农业人口的继续教育宣传和引导不够,农民接受继续教育与否,对自身利益没有明显影响,致使很多人外出打工而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非农业转移视角下农民继续教育实施对策

一些地方企业,正在遭遇或即将遭遇由于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的企业发展瓶颈。如果农村人口的继续教育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些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必将成为用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加大农民人力资本的投入,改变其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全员参与的新型农民继续教育体系

1.完善教育制度法规,保障和规范农民继续教育的推行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保障农民继续教育的有序推行。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多方筹措农民继续教育资金,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与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开发适用于农村人口的招工就业信息平台,企业在通过平台发布缺工信息、岗位要求等;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各级政府按区域统计农民的留守情况、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培训的内容、就业信息等;建立农村继续教育教师信息库,录入优秀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等相关信息。一方面,为用工单位招工,帮助农民及时接受继续教育和及时就业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了解农民的继续教育现状、教育方向、制定继续教育政策提供参考资料。为了适应农民终身学习的要求,国家应在现有教育制度下,开设农民继续教育中专班、大专班、本科班等,教育内容应符合当地的经济特点,教学形式灵活,同时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培训,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培训班,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民的学习。建立被广泛认可的资格证书和学位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认体系。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口继续教育机构的审核和评估,引导教育机构脚踏实地地对不同地区经济进行市场调查,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就业和劳动力的非农转移。2.引导企业承担非农业转移的农民继续教育的责任“教育,为实现其日益增多的义务,需要其他机构的帮助,尤其是需要那些必须雇佣受过训练的工人机构的帮助”,国家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加入农村继续教育的行列。乡镇企业可以将本企业的员工培训和非农转移的农民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在工业内部训练”的目的,帮助农民提升技术技能,强化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在工作和学习中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通过教育培训既能稳定员工队伍,又能提升员工素质,并给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后备技术工人。参与企业培训的员工需要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相同条件下,企业要优先解决参加培训的农民的工作,企业也应把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或培训作为工资调整和职称晋升、岗位调换的条件之一。3.引导教育机构和培训教师重视农民的继续教育利用政策引导职业院校和教师投入到农民的继续教育中来,与政府、企业一同开发课程,负责理论知识、文化修养、企业标准解读、工艺单分析等,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院校信息和教师特长,选择授课教师。可将是否参与农民的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或可置换条件。国家应加强对教学的督导和考核,积极听取农民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给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实用性和适用性。对于农民培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民教育、关注农民继续教育的氛围。4.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非农转移的继续教育学习通过经济的补偿、典型榜样的影响、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农村人口重视继续教育,如参加继续教育的农村人口在培训期间,国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取得资格证书的,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跟踪帮扶,帮助他们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创业项目,分析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帮助规避风险。培育一批而不是个别典型,是让农民觉得“跳一跳”都能摸到的典型。

(二)以当地经济特色为基础,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从事农民培训的教育机构,要携手对当地的地方经济及发展趋势做深入调研,如各县乡工业、手工业的分布,经营的品种等;对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就业意向做充分的调查,并进行分类汇总,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进行就近非农业转移。对于即将到当地工业企业就业或已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农民,企业应与教育机构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借鉴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进行农民的培养,每周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教给学徒实用技能、动作技巧、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小部分时间由教育机构派出教师到企业授课。在学习期间,企业支付学徒学生计件工资,同时国家给予学徒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消除农民担心学习而耽误家庭正常收入的顾忌。教师(包括企业中带学徒的师傅)授课费用,由教育经费承担,增强企业技术能手带学徒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对于不能到企业就业的农民,教育机构和政府可以带领农民寻找合适的项目,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的来源可以是政府或教育机构开发的;或是当地企业提供的;或是同农民一起积极发掘当地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继承,引导农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无论何种来源的新项目,都应在前一学期,由下学期的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考察、论证,政府负责部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教师要做出项目规划,设计下学期的课程教学方案;评估有争议的项目,教师可以就问题反复调查研究,修改项目规划,直到完善为止,或放弃项目寻求开发新的项目或改变教学方案。鼓励农民自己或组队开发新项目,教师带领农民进行可行性分析,完善项目开发计划。对于具备可行性的确定项目,当地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扶,逐步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体会到学习的好处、知识的力量。在教学过程即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教给农民项目开发的方法,产品设计的方法,制作的工艺技术,产品定位、产品营销、团队合作与管理的方法,诚信经营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社会公序良德和文明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课程开发模式

以往用以农村人口培训的课程设置,大多数都是由教育机构独立开发设计的,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甚至有些不同职业的培训课程几乎都相同,致使课程的指向性和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此种情况,建议课程开发要实现全员参与,可以由当地专门负责农民继续教育的政府部门主持,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教育机构的教师、企业能手、行业协会的专家、农民的代表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这种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既能保证课程设置的实用性、针对性,符合当地的经济特色、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自身的特点的需要,又能使政府和学员深入课程设计过程,提供课程及项目开发的宝贵意见,给予后期项目实施的支持和政策性指导,也给政府制定农民继续教育政策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课程开发前期,课程开发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相应职业的人群进行关于学习目标或期待的教学目标的深入调查,团队应在国家关于农民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整理、研讨、分析团队中所有成员调查的结果,最终制定出当地不同职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团队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结合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对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等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如纺织服装类的专业,以培养农民知识、技能类的课程为主,适当添加服饰及色彩搭配;形象设计类的课程,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能力;适当添加市场营销类的课程,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开发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一方面,为创业做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农民进而影响农村家庭正确看待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课程开发组不仅要开发出系列课程,还要给出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以供后期教师授课作为参考。对于课程设置,每年都应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修正或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四)严格教师考核制度,提升教学质量

因为农民继续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宽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创业指导经验。所以,建议不论院校推荐的教师还是企业的技术能手即企业的师傅,都要有严格的考核方案。被聘用的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参加由课程开发团队关于当地农民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农民的特点特长的培训,加强教师对课程及授课对象的认识和了解,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便在授课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提升课程教学的亲民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使教师能够及时修正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伴随农民职业成长

对于农村人口的教育培训,不能止于教育,而应通过建立完备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农民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职业,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建立农民创业帮扶中心,帮助农民在项目开展中了解规则,遵守规则,尊重知识和技能。由此,非农业转移的农村人口伴随着自己职业的成长,不断学习,最终实现农民的终身教育,使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谷小明.欧洲农民培训[N].市场报,2006-03-01.

[2]吕德宏,李平女.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调查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

[3]杜妍妍,姜长云.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5(7).

[4]“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代发医学论文(35).

[5]梁东红.不能忽视农民的继续教育[J].河北农业科技,2006(7).

[6]叶凤刚.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继续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08(5).

作者:李芳 吕淑婧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关于农民继续教育的实施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94611.html

    相关专题:文化整合 小说月报电子版


    上一篇:知识经济下娱乐节目编辑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