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协同创新视野下学术能力发展研究

1引言

随着国际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文件,突出强调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任务。培养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英语专业研究生而言,就是要提高她们的学术创新能力,推进学术研究。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知道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着眼于新环境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不仅具有时代的紧迫性,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于协同创新,这里所指的和我们普遍认为的研究型大学同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不太一致。本文为了研究方便,将高校内部研究生、导师这两个要素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称为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这些要素之间的合作或者制约关系都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以及实现这两个要素的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

2导师负责制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即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以及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秦惠民,1994)。导师负责制源自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牛津大学几百年来能够久盛不衰的原因就是一直秉承着“导师制”下的教书育人方式。牛津大学的导师始终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目的,时刻关注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经常和学生互动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不仅是指导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大学生依其专攻,随指定导师研究,课业品性均由导师负其全责。”(裘克安,1986)。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导师负责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生教育最为普遍的培养模式。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学术年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2006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以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长效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陈颖,2009)。我们从“导师负责制”的字面意义来看,这个“导师”,应该是“个体”意义上的老师,而不是“集体”意义上的“导师组”。事实上,导师负责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明确了导师的权利和责任,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使研究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实行导师责任制以后,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得到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从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开题答辩、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这一系列的培养过程研究生导师必须亲自参与并指导,这样,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培养环节都因导师的参与和指导而有了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导师负责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其发展变化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3学术能力

学术能力是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要素之一。具体而言,学术,在古代中国是指追寻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在现代则包括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从学术一词的词源来看,“academic”来自“academy”,意思是“学院的”。而“academy”则来自拉丁文“aca⁃demia”,这个词其实来自于地名“Akademeia”。这个地方位于古代雅典的外围,那里的学校因柏拉图而闻名。延伸开来,Ac⁃ademia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在这个意义上通常译为学术。能力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或者达成一个目的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它是一种完全内化于个体中的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它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从学术和能力的释义来看跟学问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并且包含了研究学问的方法,更关注到了实践的层面。然而,由于对学术能力的理解不同,对学术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业内学者尚未达成一致。国外学者对于学术能力的界定基本上包括学术表现和学术技能两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学术能力就是获得新技能、融合新信息、构建新概念的能力(Richards&Nunan,2000)。也有学者提出学术能力包括学术研究时所体现的批判能力,具体表现在阅读、写作、解决问题和研究等方面(Diperna&Elliot,1999)。然而国内学者一般把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结合起来。比如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涵盖思辨、实践、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具体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力等(肖川、胡乐乐,2006)。就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而言,一方面考虑到英语的语言性、人文性等学科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研究生作为成年学习者,其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等认知情感的整体发展需求。鉴于此,学术能力应该包括语言认知习得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认为学术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形成学术感,这是一种内化了的学术能力(王雪梅,2007,2009,2013)。综合以上研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知识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这三种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4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导师负责制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

在协同创新的视野下,协同与单纯的合作不同,它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是某个元素对另外一个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各元素之间进行协调,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的共同发展。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这种协同的结果是其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内部各要素能够很好地配合、实现了有效协同,则系统内部的多种力量便能聚合在一起,产生大于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其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这种状态便认为是协同效应。相反地,如果各个要素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协同,那么这个系统必然会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其整体性功能也难以发挥而终至瓦解。在高校内部,研究生、导师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协同主要体现在两要素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达到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这一目标。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们都是具备正高级职称的硕士生导师。首先作为教师,他们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做到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其次,他们又是科研的指导者,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领路人,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切实起到引领作用等。在我国,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人格力、教学观以及学术力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影响最大。学术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随着专业理论知识的累积,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增强,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都会受到导师的影响。

在前文阐述了导师负责制以及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内涵之上,本文认为协同创新视野下的导师负责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课程教学上。导师的教学观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地接受,人的观念和见解的形成不能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研究生导师不同于本科老师,不需要灌输式的教育和简单的知识传递,需要的是引导式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导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不仅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语言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内在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是缺一不可的,二者的结合对于个体的学习行为会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外语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教师所营造的教室环境和气氛有显著正相关。相对而言,外在动机有助于一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内在动机却有助于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兴趣的可持续性,从而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其次,在课外沟通指导上。在很多研究生眼中,导师都是学校中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扮演着科学研究引路人的重要角色。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认为行为习得主要通过直接经验或者观察模仿学习,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强调行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影响。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自己的导师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导师完全可以与研究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关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人格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他们逐渐进入研究状态,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意识和兴趣,并指导他们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确定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最后,在论文指导上。

研究生培养是从学习到创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论文撰写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从论文选题、开题答辩、论文修改等过程都需要研究生导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学术力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起重要作用。学术力是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素养,这是导师之所以成为导师的必要条件,是导师的立身之本。导师只有占有了自己专长的学科和领域,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术指导。外语专业研究生在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引下,在研究生教育宏观环境的激励下,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创新意识。在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从学术的范畴还是教育的范畴,对研究生本人及其导师都是一次成长,一次全新的经历。虽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导师负责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随着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导师数量的不足,导致研究生与导师数量比例失调。由于导师精力分散,或者指导有偏差,致使导师对研究生缺乏有效指导。然而,要严格实行导师负责制,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需要切实搞好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本文综合各项研究结果建议要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改善: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实行导师动态管理制度;鼓励师生互动。具体而言,所选导师必须具备一定职称,教学经验,以及学术成果等;为了避免已被选定为研究生导师的老师,一劳永逸,打破终身制,要使其经常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了避免研究生选择导师扎堆,出现个别导师由于所带学生过多而顾不过来,而有些导师门下无人的现象,可以在选导师之前增加学生与导师的联系,让学生对导师的人格、学术等方面了解以后再相互做出选择。只有选择了合格的导师,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才可能得到发展。

5结语

在国际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全球化竞争加剧的形势,国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都把学术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及思辨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才能使学生能够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其学术竞争力,使他们终生受益。本文从导师负责制这一外部因海南职称素来分析导师对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推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献出绵薄之力。

作者:张炼 王艳淑 单位:贵州大学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协同创新视野下学术能力发展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93742.html

    相关专题:发表论文需要多少钱 会计电算化专业


    上一篇:财经商贸创新发展释解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