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公路网已初具一定的规模,尤其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突破300万公里,达到34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水泥或沥青路,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西部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由于农村公路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要求,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农村公路的使用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管理和养护水平,正所谓三分建,七分养,可见养护是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历程迅速增加,养护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跟不上建设的步伐,导致大部分农村公路常年处于失养、失修状态,路面损毁状况严重,通行能力差,远未达到晴雨通车的要求,使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效受到制约,阻碍了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展。因此提出一种切实有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模式对于解决管养工作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基本特点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与国道、省道相比,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点。里程线路长,技术等级低。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比重60%以上,但普遍技术等级低、路况差,等外公路里程平均比重超过50%,中、低级及无路面公路里程比重平均高达70%。大多数农村公路属于非专业养护。农村公路基本是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管理,由沿线村民、农户兼职进行季节性养护或统一组织村民进行集中性养护,其养护效果不理想,公路路况差。道路技术标准低,养护成本高。农村公路基本是四级路或等外路,路面大部分未铺装,即使油化(或硬化)的农村公路,也存在缺沟少涵,有路面无路肩,公路安全隐患大,使得公路养护困难、养护成本提高。
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少且不稳定。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农村公路建成后的重点工作就是维护与管理。然而,由于管养体制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资金来源短缺以及采用过低的技术指标,导致了农村公路维护与管理的混乱,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农村公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我区基本所有的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但从其公路等级和路面结构形式来看,整个农村公路网的发展水平较低,通等级路率较低,路况较差。这主要是受到地形条件及投资限制,多数采用低技术指标,线形不规范,从而导致公路病害多,抗灾能力差。
2.2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短缺。修建农村公路的资金主要来源有交通部门的补助、地方政府、群众自筹及赞助等。而这些资金来源中地方政府与群众自筹的资金往往占极小部分,修建农村公路就有这么大的资金缺口,那么用于公路养护的资金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就会出现路修好了,却无人养护的现象。即使有专人养护,但由于劳酬、技术、政策等原因,农村公路的完好状态很难得到保证。因此,资金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一大瓶颈。
2.3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建立长效机制。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和后期养护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和标准,但农村公路就存在一些不足。多数农村公路项目未建立和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未能很好实施,工程监理制度没有真正实行。这是导致后期运营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原因。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同时各级政府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没有明确落实养护责任主体,没有建立奖惩制度,没有建立资金筹措保障体系,监管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因此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长期处于薄弱状态,而且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盲点,使得市县公路管理机构和农村公路行业管理工作上没有着力点,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4维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技术人员缺乏。由于资金等原因,当地交通部门没有足够能力购买养护机械,养护机械落后、陈旧,致使养护质量差,养护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此外,维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缺少专业化的维护队伍,队伍配置不合理,技能型人才少,甚至没有本行业的专业人才。
3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要模式分析
3.1统一性管理模式。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模式的实施过程当中,统一性的管理工作模式以农村道路公路为对象,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责交由区级、县级管理机构加以完成,对比常规意义上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而言,统一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计划处于一种有层次性、有计划性的环境当中加以落实。同时,对于统一性管理工作模式而言,其主要组成结构特点为:在交通委员会的上层领导下,下向分配包括公路局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在内的两个组织机构。公路局与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机构之间通过行业管理与技术指导的方式形成有效的沟通,共同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3.2分散性管理模式。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模式的实施过程当中,分散性管理工作模式同样以农村公路为对象,采取县级、乡级、村级共三级联合负责的组织机构模式加以管理。在该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当中,使得各方管理机构组织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分散性管理工作模式的主要组成结构特点为:在交通局的上层领导作用之下,下向设置公路局以及人民政府两个组织机构。两者之间通过行业管理以及技术指导的方式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在公路局组织机构下,下设县级公路管理站,负责对县道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而在人民政府组织机构下,下设村民委员会,使其成为村道养护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
3.3接养代管管理模式。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接养代管工作模式同样以农村公路为对象,由县养路段管理县道以及完成路面铺装作业的乡道。下一级别当中,由镇政府组织实施养护管理未完成路面铺装的乡道以及为通客车运行的村道,下一级别当中,由县养路段代管通客车运行的村道,同时沿线养护责任通过村民承包的方式加以落实。接养代管工作模式的主要组成结构特点为:在交通局的上层领导下,下向设置养路段以及镇人民政府两个组织机构。其中养路段主要负责对县道,所接养乡道,以及所代管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而镇人民政府组织机构则主要负责对未被接养乡道以及未被代管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两者之间同样是通过行业管理与技术指导的方式形成沟通。
4结束语
根据目前农村公路养护的养护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管理养护模式。该模式不仅明确了养护主体,减轻区县的养护压力;而且调动了农村群众的积极性,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质量,使农村公路得到有效地管理养护,真正使农村公路在方便群众出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保障。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养护管理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需积极革新当前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雕刻艺术论文实现其科学性以及系统性的优化提升,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作者:刘存元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路政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