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最小的精力投入、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一、熟悉教材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熟悉教材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为信息技术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步,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现象,因此在教材处理方面,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在吃透教材,弄清楚教材中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堂表现等情况,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设计出供学生讨论的有价值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中的诱导指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是否成功,而教师在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过程中就能够产生一个课堂教学的完整思路,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景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伊始,为了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单纯,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可以利用精彩、有趣的开场白引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继而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中的“插入图片”时,教师首先找来一些以前学生动手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如精美的诗配画、友谊卡片等,然后再利用广播,让学生一起欣赏他人的作品,相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被吸引过来,并对这些精美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时教师便可以相机告诉学生:“这些精美的作品是以前学生利用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Word软件中的‘插入图片’功能,只要大家学会了这些内容,也可以制作出同样精美的作品,甚至还会做得更好。”此时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被完全激发出来,并能够认真听课,从而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在选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任务难易度要适当。过于简单,学生注意力很难被集中起来;过于太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对于教材中的每一模块都设计一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大任务,然后在每一个大任务中再细分出隐含小知识点的小任务,让学生在课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这也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内容时,其主要包括五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因此,教学时可以将“要求每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设计为大任务,然后再按照五个知识点分为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就包含一个知识点。此外,为了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将自己所学到的内容用于实践,如在学习“自选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图形来设计一幅海底世界图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是孤立的,都可以找到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地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也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与探讨其他课程的能力。例如,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可以和数学中的口算训练相结合,画图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拼音输入法教学可以与拼音教学相结合等。通过整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充分展示,强化作品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优良与否,教师都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对待,给学生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可以设置一个展示学生作品的环节,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在教学理念上,更应该在教学行动上帮助每位孩子打牢学习基础,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杨超 单位:贵州省江口县怒溪镇怒溪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