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恰当的建议,旨在为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意见建议
尽管大多数事业单位已经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已经加以实行,但是很多单位的内控制度实施效果其实并不理想。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念、组织结构设置及制衡、常规风险识别及评估、部门之间沟通有效性等方面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具体的缺陷给出现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
1.我国事业单位的文化较为落后,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内控管理理念。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的文化氛围往往是被动化形成的,有些事业单位虽然已经设立较长时间,但是其文化氛围依然较为滞后,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员工不积极地投身于单位的日常运营中去,也不致力于花精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导致整个单位内部逐渐形成一种固有的、长久的懒散、落后、消极的文化,严重地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使得事业单位无法有效地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2.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内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政治以及经济事业的发展步伐日渐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内容中也将市场化提上了日程。但是,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依然维持着旧有的模式,滞后的机构设置模式不能够适应市场化的发展步伐,必然会产生工作效率低下、机构设置累赘成本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展开。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委员会并不具备必要的独立性,没有配备合理的岗位人员,导致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内部其他被审计部门之间因密切关系而产生审计风险,难以展开具体的监督控制活动。3.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识别及评估的能力不足。风险评估贯穿于内部控制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则是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环节,是事业单位具体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依据。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没有建立起应有的风险意识,甚至是会计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准则变化的风险识别机制,可见风险管理部门应有的职能均没有得到发挥。这些事业单位更多的是将控制的重点放在了事后管理上,忽视了对事前、事中风险的预测和管理,以至于在风险最终降临的时候,事业单位毫无准备,根本无法做好充分的措施来应对风险。4.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各个部门之间沟通效率较低。事业单位的运营环境较为简单,并不像一般经营性企业那样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就可以忽略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目前较多的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没有恰当地识别、核算并记录全部的经济业务,甚至没有严格地在财务报表中将经济业务进行列示;没有与单位内部的管理层或者普通员工建立有效、广阔的信息沟通渠道,也没有建立恰当的投诉机制以及举报人的人身保护制度,这都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5.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形成有效地部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内部监督系统,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监督是指以保证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实现为前提,通过评价以及实时分析内部控制活动的进行情况,来发现并纠正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错误,及时地将这些风险点报告给管理层,帮助管理层就如何改善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提供宝贵的可参考意见。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监督对于内部控制活动整体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统一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这就使得监督和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监督机制更多地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在运行功能上相互平行,妨碍了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二、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重视并加强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都出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被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整体战略目标是否可以得到实现。本文所指的控制环境通常是指包括全体员工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文化氛围等,也包括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态度和接纳度等。事业单位的控制环境对于内部控制活动的约束与影响往往是无形的,但是却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作为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有意识地引导本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向单位上下全体员工强调遵守道德操守以及企业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统一全员的思想与行动,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推动内部控制活动在单位内部的有效实施,使内部控制能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2.加强组织结构的建设,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目标需要依靠组织中的具体个人来实现,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合理地设置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将分散的个人力量凝聚在一起,尽可能地减少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带来的治理成本。为实现优化组织机构的目的,各事业单位都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设置内部各个机构岗位,尽可能地缩减不必要的管理层级,避免出现低效率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正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是评价、监督、检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故事业单位在设置组织机构时要充分考虑到为内部审计机构相关活动的展开提供便利。内审部门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监督自己单位的业务活动。事业单位还需要配备具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以此来保证其专业性,将内部审计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水平。3.提高风险识别及评估能力,重视风险评估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风险识别及评估能力,重视风险评估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意味着各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应全面、客观地对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风险评估活动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对于单位内部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管理风格、业务复杂程度等变化,应当及时进行风险重估。4.对于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地进行分离控制。事业单位在设置工作岗位时,应当严格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明确相应岗位的权限与职责,对于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政策,避免出现同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日趋地完善与成熟,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也在逐渐地发生转变,但是单位内部控制相对来说依旧较为滞后与薄弱。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防范财务风险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事业单位保障其资产完整性、实现其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正因如此,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文生.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导报,2016年第20期.[2]黄卫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智富时代,2016年第10期.
作者:吴永辉
第二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措施
摘要:在现行的社会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各个单位内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设计缺陷、单位各阶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薄弱、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缺失等,因此从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节点上加强并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问题;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控、约束、规划和评价的措施的总称。它对于保障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评价则是事业单位内部为了检验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及效果而制定的一项内部管理制度,它是指导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运行及完善的指挥棒,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的评价,及时发现相关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完善,进而达到以评促建目标的实现,推进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内部控制评价意识薄弱,评价能力不足。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忽视了内部控制评价对发展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推动作用,他们认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无关,因而难以发挥表率作用在整个单位内部形成整体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其次,各单位基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更加薄弱甚至缺失。他们认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仅仅只是单位领导层的事务,与他们个人无关,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职务即可,无必要也无义务参与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最后,单位内部领导层及基层人员薄弱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导致他们忽略了对自己内部控制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得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及运行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进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及运行机制不完善。(2)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存在设计缺陷。其一,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单一,一般仅仅局限于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例如对财务报表内容进行审计,评估资金风险等,但是缺少对单位整体运营管理能力进行宏观评价的配套制度;其二,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责任划分未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几个不同部门不同职责的岗位集中于同一个员工手中,导致无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容易滋生徇私舞弊行为,阻碍了内部控制评价作用的真正发挥;其三,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流于形式化,执行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单位的下级部门并不知悉该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使之成为一纸空文。同时,有的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通常是一成不变的,并未随着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而变化,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3)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运行机制。第一,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单位在选拔相应人才时缺乏相应的选拔机制,导致单位职工专业素养或者职业道德低下,不能适应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职责发展的需要,浑水摸鱼甚至利用自己的职权损害单位合法权益。同时,单位缺乏对相应人员定期培训的培养机制,一些单位人员由于缺乏对国家关于内部控制规范文件以及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理解,导致难以适应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的运行及发展;第二,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程序缺乏系统性,未能规定统一的评价流程,同时评价方式较为古板,未能采用电算化形式以便高效准确地运行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第三,单位的内控评价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仅有事后内控评价,缺少事前的防范评价及事中的跟踪评价,进而导致单位内控评价机制未能完整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阻碍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第四,单位内部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未能对表现良好的评价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发挥评价机制的真正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措施
(1)强化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识,增强相关人员内控评价能力。首先应使单位内部各领导层从观念上意识到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转变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活动无关的想法,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措施并督促下级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其次,提高单位内部基层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价认识水平,转变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只与单位领导层有关的想法,强化其内部控制评价参与意识;最后,在提高单位内部各阶层人员内控评价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各阶层人员的内控评价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单位相关制度的发展运行。(2)优化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设计。其一,强化单位内控评价对象的多样性,从单一的财务管理活动评价转变为对单位的各项经营管理环节进行评价,从宏观上对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分析以发挥单位内控评价制度的真正作用;其二,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岗位责任划分应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相同的人员担任以达到各岗位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促进单位内控制度的顺利开展;其三,应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仅需要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应措施具体明确,能够根据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适时予以相应调整以便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求下级部门应严格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加强对下级部门执行情况的监督,并追究执行力度不够的部门的责任。(3)设立科学规范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运行机制。第一,完善单位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选拔标准,加大选拔门槛,努力选拔高素养的单位人员,避免不能适应单位内控评价需求的人员进入单位阻碍单位的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单位人员的定期培训,增强其对国家相关内控文件的理解及对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运用能力,同时应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加强其法制意识,防止徇私舞弊危害单位权益行为的发生。设立单位内控评价人员的定期考核机制,对不符合该岗位需求的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后仍不能胜任的,调任至别的岗位以防阻碍单位内控评价机制的运行;第二,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内控评价流程,详细规定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的程序机制,规定统一的评价程序,防止程序混乱引起单位内控制度的不统一阻碍单位的发展,同时还应采用电算化形式运行内控评价机制;第三,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立,注重设立事前防范及事中跟踪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资金的浪费,达到相关资产运用的最优化目标;第四,完善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奖惩机制,对单位内控评价情况进行合理的考核,对于表现良好的单位职工予以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于阻碍单位内控评价的职工则应明确追究其责任,根据情节严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以真正发挥单位内控评价制度的威慑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对于增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及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适应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事业单位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及社会效益的重要催化剂。确保了事业单位平稳发展,提升了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会计研究,2015(01).
作者:宋立琴 单位: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第三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况分析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国有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教科文卫等民生服务。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作用,为民众提供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前来说,事业单位尚缺乏一套包含业务流程控制制度、风险应对处理机制和考核评价办法的内控体系,财政部也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颁布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因此,现阶段探讨如何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意义重大,也正合时宜。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环境
1、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一是受内部业绩的影响。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一样,均为政府所属的公共机构,其性质和现实的考核机制决定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重视的是政绩和业绩,往往就忽视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特别是对非财政拨款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因为其业绩直接关系着机构能否运转和所有员工收益的高低。同时,单位内部人员对内控建设工作的参与程度较低,甚至认为内控建设工作是对其工作的不信任,且增加工作量,出现抵触心理,内控建设也是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被动开展,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缺少内外监督的影响。内部监督方面,仅有极少部分大规模的事业单位有专门内审机构和专业审计人员,而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和缺少专业人员的限制,普遍未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对收支进行审核把关。财务部门业务的局限性决定其监督内容仅仅是在资金的运用方面,对于工作流程方面的内部监督则基本缺失。外部监督方面,我国目前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依靠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由于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是作为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是一种职能补充,审计部门监督的重点往往是上级行政机关,除非有明显的问题线索,不然很少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重点关注。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主要是问题导向型,对于没有出现重大违规事项的事业单位,纪检监察部门不介入、社会不关注。正是由于内外监督不力,事业单位管理者往往对自身问题发现不了,也缺乏促使其加强内部管理的外部压力。2、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不足。防范风险是内部控制建设的最终目的,无风险意识的内控建设就只可能是为内控而内控,照搬照抄制度而已。对于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来说,其认为只要财政性资金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就行,没有其他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他们的存在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人员安置问题,这部分事业单位工作被动、业务简单、不受关注,很少有人会关心内部控制和风险问题,但往往是这种不受关注的单位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无财政拨款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来说,更是认为收入是自身创造,未使用财政资金,开支随意不受限制,无风险意识,不需要内部控制。这种对风险认识和评估不足的现象给内控建设带来困难。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度缓慢。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职能定位不明确,部分事业单位还承担了行政执法职能,而部分事业单位以经营为主,失去了公益的性质。职能定位不明确,就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作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标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让事业单位回归其公益性,服务社会。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迟迟不见实质性进展,给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推进造成阻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许多事业单位职能定位未能确定。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梳理的就是单位职能,再根据单位的职能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控制制度,并在流程中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所以说梳理单位职能是内控建设最基础工作,如果单位职能定位都未能确定,内控建设就无从说起。一个事业单位最终的定位可能是承担行政职能,也可能是承担事业的公益职能,又或者是变成企业承担经营风险,三种职能需要完全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同时,事业单位管理者由于单位职能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方向的不明朗性,使其对内控建设工作只能是敷衍,没有积极性。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
1、组织和管理机构不健全,未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内控建设工作不是一项临时性的、一次性的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并使制度得到长期有效执行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控的作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应该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立和部门协调配合上得到保障,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才能是实质性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也明确要求设置内控职能部门或确定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控建设工作,但大部分事业单位未成立内控职能部门,未对内控制度的建设进行总体的领导部署。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部门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完整;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内控建设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一项临时性任务,交由财务会计部门或内审部门加强管理就算完成任务。2、内控制度体系不完善。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年就颁布了,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内控体系,并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将内控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审批决策、具体执行和事后监督的全流程,实现全面控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真正按照规范执行,仅仅是将一些现成的内部管理、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廉政风险防控等制度进行整理汇编,未全面梳理各自单位职能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未查找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也未根据各项风险的性质制定防控方法。更未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实际,贯穿于全部管理和业务流程,并对内部控制建设情况、执行情况和风险应对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内控体系,致使大量的风险在控制之外。3、内控制度有效性不足,执行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开展了内控建设,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是得到有效执行的少之又少。一是未切合自身实际,照搬照抄。许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照搬照抄上级部门或企业内控制度的情况,制定的制度办法未能与自身职能有效融合,仅为完成工作任务,造成制度执行困难或无法执行。二是未做到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我国许多的单位由于受制于工作人员有限,一个人经常身兼好几个岗位,特别是在一些不相容岗位上(如审批岗和经办岗),如果未做到相互分离、相互监督制约,就很容易产生风险。三是缺少对内控制度考评和问责机制。内控建设是一个建立制度、执行制度、评价和问责、完善制度的循环过程,没有评价和问责机制,内控制度的执行就得不到监督,不能对现有的内控制度进行检测,就不能对下一环节完善制度提供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中要求对内控建设实施进行评价,但由于普遍缺乏内审机构和内控组织管理机构,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对其建立制度和内部各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开展考评和问责。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
相比企业,事业单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和公共性,其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内控的目标是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真实、保证国有资源得到高效使用,为社会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着重于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方面。
(一)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源,是事业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并实现目标的基础,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只要资产控制到位,就可以防范大部分的风险。一是要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制定贯穿于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存货、耗材等从购进、领用和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并在各个关键环节查找出风险点。二是要全面梳理资产管理岗位,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授权控制等内部控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力范围、上下级关系、AB角等,强化各个资产管理岗位之间的制衡作用,并通过定期轮岗和强制休假的方式对岗位履职情况进行检测。
(二)预算管理
在预算编制控制上,要加强事先对各个预算项目的把关和专家评审工作,建立预算编制的审核把关机制,确保单位预算真实和规范,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预算执行控制上,要强化事中监管,确保按照批复的预算进行开支,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同时,要加强预决算的信息公开力度,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情况进行公开,接受单位内部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将有限的国家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作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方法
(一)加强单位层面内控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内控组织领导机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作用,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控运行和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内控体系的正常运行。一是内控组织领导机构要负责牵头拟订单位层面的内控制度,审核单位内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二是内控组织领导机构要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力和任务,督促内部各部门各岗位认真贯彻执行单位内控制度,严格按照相应的内控制度程序和要求办理各项经济业务;三是内控组织领导机构要组织对内控制度有效性和内部各部门执行内控制度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和问责,对内部各部门存在的内控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处理。2、完善内控制度体系。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尚不完善的现状,需要构建一套内容全面、配套完整、有效管用的内控体系,并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一是制定业务流程控制制度。对单位所有的业务进行流程梳理、岗位责任界定、查找风险和防控措施,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各项业务流程制度。二是建立风险事件应对机制。对发生风险事件时如何报告、如何降低危害、如何弥补漏洞等进行明确,使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三是建立内控检查机制。组织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对内部各部门内控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内部风险事件应对及处理情况、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进行检查。四是建立内控评价机制。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内控体系建设的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自身检测评价,对内部各部门内控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单位不断修改完善制度体系。五是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对发生风险事件和内控执行不力的部门和职工进行责任追究,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促进内部各部门增强内控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二)加强业务层面内控体系建设
1、内部会计控制。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薄弱,容易发生风险,而单位财务会计又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息息相关,事业单位内控重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均为财务会计职责范畴。所以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建设要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开始,一方面要将会计相关岗位明确分工,尤其是出纳与记账人员、资产保管与使用人员进行分离,权责明确,相互监督制约;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严格的审批和管理制度,应用授权控制的方法,对资产采购、预算管理等授权的方式、权限和责任进行明确。2、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内部审计监督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和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和有效进行反馈,能够反映内控制度运行的具体情况,是一种再控制。所以事业单位应积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内部审计监督,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内部各部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和既有内控制度的缺陷,逐步完善防控措施,促进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3、信息化控制。一是将制定业务流程制度固化在单位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中,通过授权控制和流程控制防范业务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常态化和内部信息的公开、共享,使审批、执行、监督相互制约。二是建设内控信息平台,通过信息采集、风险预警等技术手段,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及时发现业务流程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三)借鉴企业经验开展内控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均在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容全面,包含了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组织机构控制、采购控制、生产管理控制、销售管理控制、质量管理控制、岗位管理控制等。相比企业,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在摸索之中,相关制度体系也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建立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时,借鉴制度相对成熟、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内控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文
第四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通过审计工作,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主要有:倒逼事业单位内部规范;确保事业单位合规运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进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依据和标准,推动完善预算管理;加强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管控制度。
关键词: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合规性管理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联性分析
在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中,内部控制是运用专门方法,正确防范并遏制非我与损我,主动保护并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随着对审计的深入认识,审计工作的职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向如何促进管理履行职责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审计工作在审计本级预算执行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预算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已经超越了以资金资产管理和财政收支为主线的传统思路,开始涉及经济活动的规范和效果测评。审计职能的转变,既有助于明确职能框架、业务活动、指标体系,又能兼顾执行偏差和容忍极限。审计既是内部管控的渠道和方式,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比现有认识更为深广。审计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内部既是资产管理、资金收支审核、清理方式,也是权力监督、规范管理的手段,还可以是绩效评估的重要方式;从宏观角度,是政府评估、衡量和监督事业单位履行公众委托责任的方式。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内部控制框架。COSO指出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完成使命和减少经营风险,把内部控制细分为经营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可靠和守法合规三个目标,建立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活动五个要素。美国OMB(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早在2004年的通告中,已经将COSO框架适用到政府的内部控制中。而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一直处在探索中。我国事业单位的目标宗旨、组织结构、业务活动和监督性质与美国有明显差异,审计工作仍可以追求COSO框架的理念,借用COSO框架的先进手段和方式,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审计模式。
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健全的事业单位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对事业单位管理层进行制约是强化管理部门廉洁,防止权力腐败、权力滥用的重点。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防止权力滥用。从实际业绩出发,来制订和调整业务运行机制,并设计规范高效的程序。这就要求从责任审计、效率审计和风险防范的角度对组织结构及管控模式进行规范和完善,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部门的权力制衡机制。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分为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事业单位治理思路是在效率、效益、风险和规范的目标下,明确领导机构决策程序和权力、组织机构的职能与协作、执行机构的业务流程三个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运行机制,监督机构合理、适度地进行监控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各部门的责任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可以从工作流程角度进行设计,以预算为起点和主线、预算执行为重点,梳理不同种类的流程风险,在各个流程风险高发的关节点进行重点监控,建立风险关节点权责统一、落实到人的制度。2.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新的《预算法》强化了国家综合治理的预算管理。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将预算管理作为单位求效益、避风险、强规范的核心制度。内部管控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行预算管理、强化规范进行资金掌控、防范风险进行资金使用为核心,建立起科学严格财务预算编制制度、决策审批制度、使用合规审查制度。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服务的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确保预算编制上的科学、精确、细化、及时和规范。其次,集合决策部门、需求部门、监督部门共同论证预算批复的使用,坚持预算的全面性和刚性,把预算批复落实到实际,避免权利对资金预算的不当干预。然后,在预算执行上,要求各部门定期汇报,提高预算执行的公开性、透明性,避免预算编制和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最后,要有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的评价。3.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政府及事业单位把公共受托的责任信息公开化、规范化。在治理体系现代下的要求下,政府及事业单位内部管控更强调行政权力制衡和对经济调节的功能。事业单位应该厘清内部管理管控的地位和作用,规范权力运行和经济业务信息披露,实现公开透明,构筑国家综合治理体系中的微观基础。同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综合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加强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的联动效应和同化效用,将国家宏观控制与公开后的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推动形成不断提升国家综合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三、审计工作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优化
良好的审计工作,以及由此形成的优质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树立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现代经济社会下,审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高事业单位披露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与政府、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审计角度来规划设计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优化路径,具有现实性和必然性。1.审计工作倒逼事业单位内部规范我国的事业单位本质是受托于公众从事公共类事业的机构,受政府宏观管理和公众监督。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保证公共服务效率,其职能履行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为了避免权利滥用、公共资源浪费,事业单位无论是外部行为还是内部管理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严格约束,具有明显的外部规制特点。合规性目标甚至是某些事业单位管理的首要目标。内部控制首先要确保事业单位行为的合规性,避免行政职权滥用,忠实于受托责任。通过审计工作,依据相关规定审查资金管控和使用的权利划分、使用程序、责任分配,有助于督促事业单位完善内部建设、形成合规机制。2.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强化事业单位内控质量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节约社会资源、增加资源产效为目标,通过事前科学计划、事中执行监督和事后效果评价,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目标。相比于企业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应当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业务,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内部控制应该从预算管理的不同阶段入手,形成合理的流程,并作为预算绩效、行政效能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和标准。3.审计工作完善事业单位风险管理与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明确要求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法律执行也不够严格,在公共权力垄断且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单位滥用公共权利、徇私舞弊等现象仍然存在。审计工作要充分采用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部控制方法,以风险为导向,在组织层级的宏观风险和业务层级的微观风险两方面,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在组织层面的内控,要体现内控的环境,重点包括内部管控机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业务层面则要求各项业务合法合规,将内部控制各要素内嵌在各个业务流程。刘永泽、张亮认为,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的缺陷,将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通过审计工作,加强风险的评估和防范,避免权力滥用、管理不当和技术错误,采取合理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内部控制不仅有科学的制度和流程,还要注重人力资源、正直诚信、社会责任、价值观等软环境的培育。审计工作,不仅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权力运行、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质量,还有助于推动形成事业单位的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
作者:陈碧辉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探讨
摘要:公路事业单位是交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重点就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强本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加强资金支付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等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内部控制
引言
公路事业单位承担着一定的建设施工任务。近年来,公路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公共行政体制还不健全,内部财政体制还不完善,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一、我国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公路事业单位的职工多是内部职工子弟,或者是通过内部关系招录的人员,这是我国公路事业单位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县级以下公路事业单位的工作地点往往非常偏远,这就使专业人才招聘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从正规院校毕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一般会选择在城市工作,地方公路事业单位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而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必须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在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按照会计工作制度的相关要求,认真规范地做好收入和支出核算与统计。财务工作需要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反映出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公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往往比较复杂,既包括经费预算核算,又包括经营收益的核算、统计及入账,而我国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难以保障。2.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公路事业单位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对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缺乏认识,导致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多公路事业单位都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财务会计工作不扎实。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部分,加强对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增强资产管理的实效性。公路事业单位通常都配备很多专业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属于单位的固定资产,涉及的资金数额往往比较大。公路事业单位对这些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往往不到位,加强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在很多公路事业单位中,对设备和物品采购监管不到位,这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公路事业单位承担着繁重的公路养护任务,因此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和养护物资,在长期的工作中,很多设备和物资会出现闲置的情况,长期的不使用就造成一定的浪费问题,也容易导致发生自然毁损的现象,给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公路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及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政府行政编制为基础,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公路事业单位加快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公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过去的财务预算编制太过于简单化,预算管理主要是以保职工工资和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费用为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靠政府财政拨款难以保障相关费用的支出,我国的车辆超限超载现象普遍存在,而很多公路管理单位在超限超载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就导致路面的损坏情况非常严重,因此需要的公路养护修建费用大大超出预期。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单位和资金使用单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不及时,预算编制单位的工作不能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导致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预算结果往往出现较大的偏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二、加强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1.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靠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公路事业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首先需要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才,单位领导应该对财务会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这项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要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会计工作机构,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工作制度,配齐配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为扎实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由于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公路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可以通过专业的会计代理机构,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水平,通过引进专业的财务技术支持,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捷径。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本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制度,结合本单位财务工作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会计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2.加强本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公路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并按照既定的制度要求,严格落实岗位工作职责。在日常工作中,要实行岗位分离制,加强财务资产工作管理工作。要明确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安排专人负责该项业务,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统计,要做到认真细致,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进行资产登记、存储、维护、使用和管理,对淘汰的旧设备和增置的新设备,要及时登记入账,加强资产的动态管理,确保单位资产帐目全面准确。对存储的设备和物资,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注意对设备物资的检查维护。在单位采购新设备和物资时,要进行公开阳光操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采购,并加强对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另外,对采购回来的设备和物资,要进行检查和验收,防止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使用。3.对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要对公路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合理编制,在财务部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同时也让其他部门参与进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进一步加强对年度预算的执行工作,对于公共性的开支,可以实行定额预算,并加强管理工作。要无条件执行刚性预算,确保预算工作的有效落实。对预算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可以通过适时调整预算,确保预算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适度完善预算可以保证预算的科学性。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充满了变数和诸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各级公路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不断夯实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现经济管理论文代信息技术,加快工作效率,变季度汇总为月度或旬报制度,提升公路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结语
各级公路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辖下的公共管理部门,是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单位。各级公路事业单位具有多项职责,主要负责国省干线的养护管理任务,也承担公路施工、抢险、大修等责任,在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还具有建设单位的性质和任务。公路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两大项。加强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红霞.预算管理模式下关于加强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第3期.
[2]马先成.对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J].会计师,2011年第4期.
作者:王海鹏
相关专题:天津市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