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单向度延伸的影响进行探索。随着网络文化向学校德育的不断延伸,学校德育产生了诸多变化。研究网络文化境域下学校德育创新需要确立新的理论研究基点与实践探索起点。网络文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在正确认识学生道德生存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实施,对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延伸做出正确且及时的回应。
关键词: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网络道德生存
互联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巨大的“实验”,每分钟都有数百万的人在网上创造和消费难以计数的内容。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状结构,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也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其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可见,网络文化已经广泛影响到学生群体,向学校德育不断延伸,成为影响学校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德育与信息化生存
1.学校德育的时代划分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笔者将文化发展史划分为传统文化阶段和网络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笔者将学校德育划分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和网络文化境域下的学校德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阶段的学校德育虽有质的不同,但在实际存在状态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时空界线。将其加以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集中深化,并不存在特殊的文化本体论意味。
2.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学校德育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把学习者的思想封闭在一个既定的思维框架内来组织教育教学。在这个框架内,内容是既定的,方法是单一的,价值倾向是确定的,学习者只有被动认同,没有主动建构。学习者如果想获得肯定和成绩,必须从这个框架内找到逻辑支点和材料基点。虽然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实质上并没有出现质的、革命性的改革创新,充其量只是给既定框架增加了些许灵活性和有限空间。
3.学生网络道德生存的出现
网络文化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指出:一个因网络而变可能的全球竞赛场,让多重形式的合作,知识和工作的分享,不再有时间差,不必在乎地理和距离,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也不必在乎语言,这是史上仅见的。对学生群体来说,学生的触网程度、触网倾向与触网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学生网络道德生存与现实道德生存呈现出同时并立、互相交融、彼此影响的发展态势。
4.信息化生存与学校德育
学生网络道德生存是一种信息化生存、数字化存在。在网络文化境域中,信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内容海量化,而且信息的辐射传播呈现裂变化特征,信息数量空前增加。同时,信息的自组织机制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加、不确定性增强,信息风险加大,信息的分析、辨别、选择难度直线上升,信息消费成本空前增加。对学生来说,在网络文化境域中学习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点的获取与信息的增加。有一句在网民中广泛流传的流行语足以说明现在获取知识的简便:“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相应的,信息整合与加工的能力成为学生急需提高的短板,“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比如说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此外,信息存在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信息表达的自由性都给学生的道德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总之,在网络文化境域中,学生现实道德生存的诸种要素发挥作用的条件、方式、程度、影响力均已被消解,把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完全移植到网络生活中去已成为不合时宜的选择。学生现实道德生存、网络道德生存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成为研究网络文化境遇下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研究基点与实践探索起点。
二、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延伸与拓展
1.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缓慢推进
网络文化时代学校德育的传统模式遭遇到巨大的挑战,虽然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新课改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但不可否认,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模式。而且传统学校德育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并不需要过多地使用网络和数字资源,考试得高分的核心要求仍然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看书做题。北师大余胜泉教授不无郁闷地说:教育信息化相对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各个行业,是严重滞后的,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银行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就不能开门,但是学校没有计算机还照样上课。此外,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德育却没有对这种影响做出及时且适当的回应,其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2.碎片化学习的出现
传统学校德育模式下道德知识是高度结构化的,承载知识的书籍根据该学科内在逻辑将一个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高度体系化、结构化的特点。与此相反,网络学习却是以另一种结构方式进行,它是通过一种超级链接形式将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连接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且这个网状结构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断更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网络学习中学生面临诸多选择,选择的依据并不只有体系结构,兴趣、动机、需要等主观因素往往成为重要的选择动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得到信息或知识往往只是一个片段或碎片,学习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趋势,完整的、体系化的学习越来越稀少。为了应对网络文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趋势,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有意识地把原来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化整为零,创造了一系列新事物,如微课、慕课、微视频、电子书包等。这些新生事物使传统德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不断缩小,但是要说是已经彻底颠覆传统德育模式却是言之尚早。
3.学生网络道德生存与学校德育
学生网络道德生存对学校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日益成为学校德育需要解决和应对的重要课题。一些学校主动对学生网络道德生存状况进行了研究和介入,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好的方法与思路,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也包括一些著名学者和权威期刊。比如说,有一些学者认为:“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二是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这种观点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厘清学生网络道德生存、现实道德生存以及两者相互作用这三者之间的界限与分隔,只是机械地对网络文化境域下的学校德育进行任意切割与分析,当然,其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是单薄且片面的。网络文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在厘清学生网络道德生存、现实道德生存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实施。这不仅需要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原有要素的继承发展,也要融入网络文化时代的新因素,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进行变革创新。总之,随着网络文化向学校德育的缓慢延伸,传统学校德育模式产生了诸多变化,碎片化学习日渐成为新常态,学生网络道德生存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文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应该在正确认识学生道德生存状况的基础上系统实施,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对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延伸作出正确且及时的回应。
作者:吕明 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