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设计人才存在“文化断层”现象,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从创意产业、创造价值、传承文化等视角,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以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国设计注入原动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设计;培养
一、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
1.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任务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与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也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职能,守护、传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将其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一大批社会需要的创意人才。
2.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美术创作,大力发展平面、外观、工艺美术、雕塑、服装及展览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区积极创建以创新驱动的创意产业园区,各个行业、不同方面的设计人才需求巨大,需要高校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载体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全面提高未来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走向市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3.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专业内涵的有效路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必然演变成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竞争。专业内涵建设需要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注重专业文化内功的积淀,追求教育品质。这需要我们立足中国文化,借鉴国际趋势与专业知识精要,融入创造价值和设计文化,构建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文化传承创新视野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在校生人数744万余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等设计专业,但缺乏院校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与本科院校之间也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培养目标、规格与岗位相互重叠,与本土文化结合不足,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
2.课程体系重技能而轻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融入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都不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受到西方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和当代观念艺术的影响,在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各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趋同”现象,课程设置中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专业、轻通识,传统文化融入不够深入等现象。设计专业很少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各种增强人文素质修养的选修课程,没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使得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学生更难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学生创意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文化素养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部分学生绘画基础不牢固,文化基础差。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走形式,教学过程缺乏恪守职业精神道德的融入,忽略了文化思考,以及对过度包装、图形剽窃、违法广告等设计的视觉污染缺乏自我反省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职艺术设计人才文化传承创新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传承中华文化的创新理念,结合国际设计教育的经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意,提高艺术修养,在日常设计、学习中养成自觉的习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要立足中国文化,融入创意产业、创造价值,在参考国外设计院校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与岗位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中相关美学思想、设计理论的研究,适当加入文学、建筑、国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语言课程或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课程,构筑一个“厚文化”的教学理论框架,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要设立艺术基础课程外,还要设置较为宽泛的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范畴,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与医学、物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课程,或文学、音乐、电影艺术、中西文化价值评析等相关门类的课程,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商业设计实践或者国(境)外交流,以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参考文献:
[1]余雁.创意产业化发展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艺术研究,2010(1).
[2]秦崇伟.西方当代“观念艺术”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作者:曾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