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资源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1参与组织和撰写《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1.1背景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过去由于人口有限,生活水平低下,年均消耗资源量一般都小于资源(可更新资源)本身生长的速度,因而人类社会与资源的矛盾并不突出,当然也不必要把资源作为一门学科从事专题研究。所以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目录中,没有资源科学的学科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资源消耗迅速攀升,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出现稀缺,同时引起生态与环境恶化,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严酷的现实和严峻的未来,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走过的道路,并总结提出人类社会今后应遵循的新模式,即走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研究资源已成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资源科学已成为本世纪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学科。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总量大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但人均资源量偏少,加上过去这方面的工作薄弱,因此资源问题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更重视资源研究。为此,1992年国家计委决定在全国开展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的工作。1993年新年伊始,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司长方磊给当时综考会主任、学会副会长石玉林写信。信中写道:“去年经计委领导批准,由我们共同编著的《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要在今年内完成。”组织和撰写的工作量很大,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综考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组织撰写工作。

1.2目的与组织工作

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房维中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有关部门和地区都曾作过多次不同深度的考察研究工作,也搞过各种资源和国土开发规划,资料比较丰富,但分散在各部门、各地区,利用困难,至今缺乏一部集各部门、各地区、各类资源为一体的自然资源专著。有鉴于此,经国家计委批准,由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区)市计委、国土部门,并通过他们组织大批专家、教授和业务工作者编著了这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各级领导决策,编制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和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依据和参考。我们相信,《丛书》的出版将对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学会的主要任务除了积极配合总编委会工作,同时要组织会员承担丛书综合卷的编撰任务。综考会主任石玉林主持综合卷编委会工作。编委会主编有孙鸿烈、杨邦杰、石玉林、佟庆绵、陈传友、何希吾等,编委由31名专家组成(以下按编写章节顺序排列):石玉林、霍明远、李立贤、段志德、杨邦杰、陈百明、陈传友、李杰新、郎一环、沈镭、姚建华、李继由、李飞、沈长江、苏大学、李荣生、张荣祖、朱太平、杨金森、宋力夫、刘兴土、黄让堂、何希吾、张天曾、董锁成、佘之祥、杨兴宪、程鸿、李明森、石竹筠、杜富全。此外,国家计委主持成立了《丛书》总编委会,孙鸿烈任总编委会副主任(全国共4名);石玉林、陈传友任总编委会常务编委(全国共4名);何希吾任总编委会编委(全国共42名);邓撵阳参与了总编委会部分工作。

1.3主要任务与内容

国家计委对此次编撰《丛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首要的是,摸清资源家底和开发现状;开展资源评价;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战略和对策。”根据这一要求,《丛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省(区)市、各一卷共31卷(含台湾),重点是从省(区)市资源状况出发,阐述资源态势,然后按规律划分若干资源区域,并对各区进行资源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方向;第二部分是10门类资源卷,即土地、水、矿产、气候、森林、草地、内陆水产、野生动植物、海洋、旅游资源各一卷,重点论述单项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以及整治保护举措;第三部分综合卷,旨在从全国角度,综合阐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现状,分布与演变规律。在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提出开发与节约并重、利用与保护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协调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两种资源、加强资源管理、促进科学进步等一套完整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路和对策。全文分3篇,共27章:第一篇为总论,共6章,扼要地阐述中国自然资源形成背景条件,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开发重点,资源环境的整治与保护以及资源管理;第二篇为资源篇,共11章,按11类资源分门别类地论述各类资源的特点与评价,开发利用现状与出现的主要问题,开发利用的方向,以及保护整治对策;第三篇为区域篇,共10章,按资源结构的相似性、主管部门的一致性、经济发展的观念性和行政区的完整性,把全国划分为10个资源经济区,分区论述各区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的特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

1.4社会反映与评价

全套《丛书》共42本约1500万字。参加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人员约1000多位,历经3a左右时间,于1996年全部完成,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行,圆满高质量完成了国家计委“关于组织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的通知”〔计办国地1992(433)号〕所规定的任务。《丛书》在新闻发布会上得到国家计委主任陈绵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多位领导的高度评价。1996年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主持召开了由吴传钧、卢良恕、刘东生、石元春、张新时5位院士和赵济、边秉银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审一致认为,“《丛书》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最全面系统融科学性、政策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资源科学巨著,填补了我国资源科学综合专著的空白,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丰富、体系完整、立论精深、富有创见、符合国情,在我国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人大环资委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领导汇报的《中国资源》演示图册,以《丛书》为主要资料来源。全国人大布置编撰的《中国资源报告》以及地方编写的资源方面的书籍都引用了《丛书》的数据或结论,不少省(市、区)编制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都引用了《丛书》的内容、观点与数据,不少部门用相关卷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主要教材。据此,国家计委来函综考会,写道“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学术委员会1997年2月13日公告,国家计委批准并组织编著的《丛书》,被评为国家计委科技进步特等奖,综考会孙鸿烈、石玉林、陈传友同志分别任总编委会副主任、常务编委,并为综合卷6位主编中的3位,多位同志承担了综合卷的撰稿工作。他们均为《丛书》的编著作出了贡献,总编委向他们表示祝贺”。同年,国家计委学术委员会发文〔计学字(1997)3号〕:经国家学术委员会1997年7月第9次全体会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被评为国家计委一等奖。主要获奖人为:国家计委的房维中、方磊、杨邦杰、佟庆绵和综考会的石玉林、陈传友。

2主持撰写《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2.1背景

199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全面、系统、概括地介绍了科学知识和基本事实,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领域,共74卷,7.79万个条目,计1.26亿字。大家在学习和查阅大百科全书的时候,发现很难找到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热点科学———资源科学的一些前沿内容。尽快补充和完善资源科学的内容,以便人们深入认识、全面了解以至妥善解决我国目前出现的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是读者和资源领域专家的共同意愿。我国是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久远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资源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基本查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分布规律,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为国家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远景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深入研究资源科学,国家有关部委成立了资源司(局、委员会),一些大专院校也成立资源学院(系、研究所)。与此同时,一批综合、高质量的资源研究成果问世,资源科学研究以其固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借助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已具备条件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促进我国乃至世界资源科学的发展。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科协和原综考会的直接领导下,联合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农业部农业区划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水科院水资源所、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撰写了《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2.2目的与组织工作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旨在从理论上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人民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经验和教训,提炼出一套完整的指导国内外生产实践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我国资源科学的理论水平,指导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科学在我国早日建立,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搞好编撰工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孙鸿烈院士亲自主持撰写工作,并以他为主任成立总编委会,副主任石玉林、赵世洞、张巧玲、沈龙海,执行常务编委陈传友、汪锦城、赵振荣、李伟芬,常务编委王世中、史培军、刘纪远、许新宣、李文华、李世奎、李毓堂、宋原生、杨生、杨邦杰、何贤杰、汪松、周荣汉、武素功、胡鞍钢、郭来喜、程鸿、戴儒光,委员王炳勋、王慧炯、刘安国、刘钟龄、朱鹤健、宋乃公、张兰生、张经纬、陈树勋、郑仁城、郑度、周启仁、贺伟程、封志明、赵松乔、夏训诚、陶敏、崔海亭、韩湘玲、蒋有绪。由于工作量大、参与部门多,在总编委下设19个分支编委会(受篇幅所限,未列出)。

2.3主要任务与内容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分上下册,共19个分支学科,2587个条目,约327万字,配图1670张,彩片769张,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资源科学的成就与进步。该书包括总论、通论和分论三部分:总论主要阐明了资源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资源的内涵,自然资源的属性、分类,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世界和我国重大资源事件等12个方面,共100多个条目约15万字;通论则从综合资源学的角度,主要论述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即资源地学、资源生态学、资源信息学、资源经济学、资源法学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大成果与学科展望,共计400多个条目约70万字;分论则从部门资源学研究出发,阐述了各类资源的形成、演化、评价及其开发、利用和管理。全书在总论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阐述了19个分支学科的学科地位和科学内涵,提出了资源科学研究的框架体系和核心内容,为建立和完善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学科基础。编委会开展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海量的词条中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此次要求的资源科学核心、热点词条,是非常困难的。正由于有了全体编委的努力、奉献和创造性的工作,才有这本学术巨著呈现给大家。

2.4社会反映与评价

2000年12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了《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专家评审鉴定会。评审专家由刘东生、吴传钧、陈述彭、刘昌明、石元春院士和唐咸正、李秀彬、张文尝、吕国平等专家组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①《全书》是一项由全国100多个单位近600名专家学者用了5a时间完成的宏伟系统工程。该书由19个分支学科构成,内容广泛丰富,是长期以来调查勘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资源实践的总结和资源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系统反映了国内外资源科学的成就和进步。②《全书》在我国首次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了资源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特点,以及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的学科定位,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资源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从理论的高度,科学、系统地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③《全书》集资源考察、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于一身,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为一体,为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树立了又一个范例,为资源研究和管理提供了一部大型的工具书。④《全书》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释义准确,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综上所述,评审委员会认为,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书获得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和山东省1999—2000年优秀图书奖。《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资源科学的巨著和工具书,是我国广大的资源科学工作者对世界资源科学研究的一大贡献。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和教训,全面反映了国内外资源科学的成就和进步。在我国首次从资源科学的角度,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了资源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特点,以及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的学科定位,是资源科学理论的总结,为资源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标志着我国资源科学前进的里程碑。

3主持撰写《资源科学》专著

3.1背景

20世纪中叶以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兴起。资源科学就是在这种综合与交叉的科学潮流推动下,特别是在资源与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与发展问题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下,形成的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交叉发展的一个横向学科领域,旨在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探讨资源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很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还会存在。在我国资源科学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是对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总结,《中国资源百科全书》是我国资源科技工作者,通过在实践总结基础上的理论提高。两者为我国创建资源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加快资源科学研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才能有效地解决或缓解这对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从1998年开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在中国科协、原综考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领导下,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四届理事长石玉林院士的主持下,组织撰写《资源科学》专著。

3.2目的与组织工作

学会致力于撰写《资源科学》专著,就是要在短期内集中时间,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资源科学》分科普本和学术本两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协的安排,21世纪初完成由科协主席周光召主持的《21世纪学科发展丛书》。《资源科学》科普本为其中之一。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资源科学的了解,以及增强全民资源意识,更好地为开发、利用、保护、节约资源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高、完成《资源科学》学术专著,其目的是为资源生产、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服务。为了完成上述两本专著,学会组成了编委会:科普本题目为《资源———资财之源》,主编石玉林、陈传友,委员吕国平、沈长江、沈镭、李飞、李世奎、何贤杰、封志明、容洞谷。学术专著《资源科学》,主编石玉林,副主编陈传友、何贤杰、容洞谷、沈长江,编委(按章节顺序排列):石玉林、容洞谷、沈长江、何贤杰、刘纪远、薛平、成升魁、唐咸正、孙九林、何建邦、谷树忠、封志明、陈传友、李世奎、李飞、吴风峻、郎一环、王良信、尹泽生、张敦富、沈镭。

3.3主要任务与内容

科普本《资源———资财之源》于2001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共分5章,重点是阐述社会关注的资源热点问题,即资源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特征、资源分类与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资源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全球及区域资源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资源形势及战略选择。下篇为分论,共分5章,即土地资源学、水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矿产资源学。重点是分析、介绍和阐述各单项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特性、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和重点,共21万字,印发3000册。《资源科学》学术专著在讨论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资源学、部门资源学、区域资源学,并阐述了“三维”框架的设想。专著70多万字,分上、中、下3篇21章,涵盖了资源科学16门分支学科。上篇阐述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中篇主要是综合资源科学分论,重点论述正在兴起的六方面内容,即资源地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法学、资源管理学,阐述了各分支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与主要内容;下篇为专论,重点撰写部门资源学,包括各部门资源的定义及学科定位、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有关热点问题。

3.4社会反映与评价《资源科学》学术专著

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库》编辑委员会审查并资助印刷,纳入文库。徐匡迪先生在总序中指出:“他们的研究代表中国在该领域中的最高学术水平……院士的学术著作,是院士多年刻苦钻研和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这些学术著作,不仅对我国工程科技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极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对于促进年轻工程科技人才成长,造就出类拔萃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我国工程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资源科学》学术专著是我国在该领域最全面、系统的首部著作,在我国资源科学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及推动我国资源科学的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资源科学领域中的启蒙作。

4主持撰写《资源科学技术名词》

4.1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亲自领导下,全国开展了再版科学技术名词的工作。卢嘉锡院士曾在序中写道:“科技名词反映着科学研究成果,带有时代的信息,铭刻着文化观念,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作为科技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科技名词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严济慈先生也提出:“凡百工作,首重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由于资源科学没有学科位置,当然也没有科技名词公开出版。上述大量资源科技成果出现,撰写资源科技名词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原秘书长陈传友代表学会向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申请组织撰写中国资源科技名词,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议,批准并积极支持撰写《资源科学技术名词》的工作。2002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了以孙鸿烈院士为主任的全国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于2002年开始组织撰写工作。

4.2目的与组织工作

资源科学方面的专著与论文大量出现以后,科学名词就成为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的科技名词,无疑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错误的科技名词会影响科学事业的进步。正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钱三强教授也指出,“科学名词术语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人类在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时产生和发展了各种科技名词术语,作为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会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从2002年开始启动撰写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工作。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资助与支持。根据工作要求,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批准成立“资源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资源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副主任:石玉林、陈传友、孙九林、王浩、刘纪远、崔岩、史培军、何贤杰、成升魁、李晶宜。委员:尹泽生、吕国平、朱鹤健、关凤峻、苏大学、李飞、李世奎、吴太平、何建邦、谷树忠、汪松、沈镭、沈长江、张经纬、张敦富、陈敏建、周荣汉、郎一环、封志明、施慧中、姚治君、夏军、倪祖彬、唐咸正、容洞谷、鹿守本、董锁成、谢庭生、霍明远。由于编撰工作量大,学会组织成立21个分支编委(篇幅所限,未列出)。

4.3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共完成了包括资源科学总论、资源经济学、资源生态学、资源地学、资源管理学、资源信息学、资源法学、气候资源学、植物资源学、草地资源学、森林资源学、天然药物资源学、动物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水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区域资源学、人力资源学等21部分3339条,约54万字,文中对资源的每条名词都给出了中英文名、定义或注释。首次收入了人力资源学、资源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主要名词,使资源科技名词更全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08年10月向全国公布《资源科学技术名词》,同时指出:本书公布的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资源科学技术规范名词。4.4社会反映与评价《资源科学技术名词》第一次在我国公开出版,影响比较大,正如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指出的:“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不仅在消除社会上的名词混乱现象,保障民族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发展等方面极为重要,而且在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支撑学科发展方面也是有重要意义……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完善的名词来支撑,否则这门学科就立不起来,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可以预言,21世纪中国的经济和中国的语言文字都将对国际社会产生空前的影响。因此,在今后10到20年之间,科技名词工作就变得雕塑艺术论文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迫切……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不断前进!不仅要及时地总结这些年来取得的工作经验,更要从本质上认识这项工作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开创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新局面,做出我们这代人应当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陈传友 叶苹 单位: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资源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83020.html

    相关专题:科学小论文 金属功能材料 小木虫


    上一篇:城市展览馆工业建筑实证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