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观察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沈阳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HCMV感染新生儿40例。对有多脏器损害者予以注射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次5mg/kg,12h1次,连用14d,之后予以单剂量7.5mg/(kg•d),连用4周。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可单一或多脏器损害,其中多脏器损害(受累器官达2个或2个以上)29例,占72.5%。其中治愈10例(34.5%),明显好转13例(44.8%),好转5例(17.2%),无效1例(3.5%)。结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孕妇产前检查及新生儿筛查,减少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效果满意。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脏器损伤;更昔洛韦;婴儿,新生

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为双链DNA病毒,分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人类是HCMV的特异性宿主,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新生儿HCMV感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之一,据报道约感染全世界1%的活产婴儿[1]。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到侵袭,因此感染率较高[2-3],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HCMV感染是一个较陌生的名词,对HCMV感染认知和关注极低。目前对新生儿HCMV感染致肝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均有报道[4-6]。本文分析本院新生儿收治的CMV感染的患儿,探讨其临床特点,提高人们重视,预防及减少其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沈阳市妇婴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HCMV感染新生儿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出生14d以内14例,14~28d26例;足月儿34例,早产儿6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组2012年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标准[7]。血液、尿液HCMVDNA>1×103(尿液取晨尿,连续3次,其中1次阳性即可)或血清中HCMV-IgM抗体阳性。

1.3纳入标准

(1)符合HCMV感染的诊断标准;(2)年龄0~28d;(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

其他病毒感染者及溶血症、遗传代谢性疾病者。

1.5治疗方法

对有多脏器损害者予以注射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每次5mg/kg,12h1次,连用14d,之后予以单剂量7.5mg/(kg•d),连用4周。同时辅以保肝利胆、清热化痰及营养对症支持治疗,保护心、肝、肺、肾等脏器。

1.6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临床表现、体征、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恢复正常;(2)明显好转:临床表现、体征、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4项中有1项异常;(3)好转: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好转,但不显著;(4)无效:经治疗后病情未发生变化或加重[8]。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可单一或多脏器损害,其中多脏器损害(受累器官达2个或2个以上)29例,占72.5%。病理性黄疸31例(77.5%),肝大30例(75.0%),脾大4例(10.0%),呼吸急促、吐沫或肺部啰音14例(35.0%),发热12例(30.05%),腹泻2例(5.0%),出血点3例(7.5%),皮疹3例(7.5%),惊厥2例(5.0%)。

2.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淋巴细胞>70%5例(12.5%),血小板计数<150×1095例(12.5%),镜下血尿2例(5.0%),谷丙转氨酶>40IU/L18例(45.0%),肌酸激酶同工酶>50IU/L6例(15.0%),肺纹理增粗多发小斑片阴影9例(22.5%),耳声发射听力筛查未通过7例(17.5%)。

2.3治疗转归

治愈10例(34.5%),明显好转13例(44.8%),好转5例(17.2%),无效1例(3.5%)。

2.4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皮疹3例,呕吐2例,经停用更昔洛韦3~10d或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水平,不良反应消失。

3讨论

HCMV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一旦感染将持续终生。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病毒可长期潜伏存在于体内,呈潜伏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HCMV从潜伏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大量繁殖引起继发感染。出生14d内证实有HCMV感染为先天性感染,本研究中有14例患儿约占1/3发生于生后14d内为先天性感染,其余为围生期及生后感染。Chou等[9]根据HCMVgB基因的酶切片段的不同,将HCMV分为4个gB基因型,近些年一些研究提示不同gB基因型的HCMV毒株与HCMV感染后不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关系。生后感染主要经水平传播获得,可以通过吸吮排毒的母乳,接触活动性感染母亲的体液,例如唾液、尿液、宫颈分泌物等获得,也可以通过家庭其他人员传播。住院患者可通过医源性途径传播。所以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加强孕妇产前的检查预防新生儿HCMV感染。降低孕期阳转率可以减少新生儿HCMV先天感染的发生,并可对新生儿进行筛查,如尿液的HCMVDNA检测。预防措施包括经常洗手,育龄妇女减少与6岁以下儿童密切接触。孕前检查HCMV抗体阴性者,接种疫苗可防止在孕期发生原发性感染(如HCMV超免疫球蛋白的接种)[10]。据资料报道仅10%的先天性感染的新生儿出现临床症状,且随访中10%~20%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4-5,11]。结合本研究出现症状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有症状患儿多有多脏器功能损害,最常见表现为肝脏损害、肺部炎症和全身中毒表现,严重者可致听力及神经系统发生损伤。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肝脾大,转氨酶异常升高。基于以上原因,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儿,并应加强孕妇产前的检查预防新生儿HCMV感染,对已感染者定期临床随访,及时干预,改善预后。更昔洛韦是广谱抗DNA病毒药物,是第一种治疗HCMV感染的有效药物。更昔洛韦亦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HCMV感染的药物。它是人工合成的无环核苷类似物,结构与鸟嘌呤相似,需经过磷酸化而发挥抗病毒活性。而HCMV的UL97基因编码产物可作为一种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发挥作用使更昔洛韦磷酸化,更昔洛韦的三磷酸盐形式可竞争抑制HCMV的UL97基因编码的DNA聚合酶来抑制病毒DNA合成,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还可直接渗入病毒DNA而减缓其延伸,从而抑制病毒复制[6,12]。相关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有一定的副反应,它不仅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变化,还对消化系统有一定刺激,导致恶心、呕吐,有少数患儿可发热、有皮疹等[8]。本组治疗后有轻度不良反应,但经停药及对症处置后不良反应消失,证明了更昔洛韦用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综上所述,HCM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应早期诊断及治疗HCMV感染。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宣教,尽量避免孕期发生原发性HCMV感染;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及新生儿筛查,减少先天性HCMV感染的发生。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HCMV感染效果满意,安全性较高。

作者:于芳 李彤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80444.html

    相关专题:中国金融危机应对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上一篇: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人文教育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