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线+兴趣”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原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指导下,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本着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嫁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总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同时也要强调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和文化基础,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总体设计
职业院校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到: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留得住,就必须保证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真正能学到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按照“底线+兴趣”的基本思路,根据学情校情,局部突破,形成特色。先有一个整体的全校性的全面规划框架,即顶层设计。阐明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工作过程及预期主要成果。这里,一方面要防止照搬学科式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防止走极端,将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为技能培训。我们抓住两个层次,四个阶段来逐步实施。1.两个层次即宏观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微观上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宏观上我们从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主要成果体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及其序化,教学内容、主干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即把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当中。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专业特点,编写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不同特色的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教学实习大纲。把每门课程要完成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当中,并确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要求,并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2.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的制定上。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和培养对象的岗位群相关的行业企业的调查,收集网上的有关资料和企业的培训教材,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体系,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需求。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其能力要求,论证完成这些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实现的途径。由此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其序化,构建课程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因材施教的方案,即明确“底线+兴趣”中,哪些是底线部分,即基本的达标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哪些是兴趣部分,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由此确定课程的细化标准,确定教学大纲的总体框架;由细化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形成基本的教学模块,重构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第二阶段主要体现在方案实施和滚动修改上。依据第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试验推广,在教学运行中,特别是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对企业需求变化继续深入调研,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对培养目标进行再次定位,对课程体系提出修改意见,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滚动修改、补充、完善。第三阶段主要是依据方案,编写配套教材。在课程体系日臻完善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模式。如食品加工专业,按照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则按照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编写,机电一体化专业则按照工作任务系统化的模式编写,经济管理专业则依据情境教学模式编写,形成了具有我们学校个性特色的配套教材。第四阶段要重点抓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新的教育教学设计驾驭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要求。因此,必须有和此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团队。而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当然,这几个阶段的工作,会有一些交叉,但总体上,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任务和不同的成果要求。
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体系开发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文化课全面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确实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作为“底线”要求,课程标准体系开发要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体系,并分解到学年、学期的阶段性目标,落实到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去,同时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处理好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与核心技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并序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构建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3.坚持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科学化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将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有机结合。实施相应的“双证书”制度,4.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主动争取有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和高管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把专业发展走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设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坚持不懈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结合生产、经营和服务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作为“兴趣”的要求实施。5.坚持可行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课程标准体系开发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及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一定要有可行性。可行性是方案实施的基础,也是保障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可行性的基础就是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离开学生的实际基础,那一切只能是口号和空谈。各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综合职业能力分析中确定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以及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应用频度和难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并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此作为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的依据。而将兴趣作为拔高和培养品牌学生的依据,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开发范畴。
四、“底线+兴趣”
课程体系方案的审定与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课程设计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课程设计是对各科教学内容所规定的统一要求,是编制教材、教师教学、监督、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设计编制必须体现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学生实际,有高度的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须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审定后实施。在具体实施中,每年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滚动修改一次,未经批准,各系部不得随意改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我们认为,可行性是职业院校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考虑,离开了可行性,一切将变得毫无山西职称意义。
作者:王黎 陈红丽 顿新兴 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