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北京德胜尚城项目为例,从环境、城市肌理、空间、细部处理等方面,探讨了传统肌理限定下新建筑的设计方法,总结了德胜尚城建筑设计的成功经验,为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老城区,建筑设计,城市肌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处于老旧城区或者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项目,新建项目不可避免的要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作出回应。通过对周边类似项目考察后发现许多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并未统筹考虑其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没有对旧有城市肌理作出有效回应,导致建成的项目往往无法恰当的融入城市,无法与历史街区其他的建筑和谐共生。一般而言我们对处理此类建筑的态度归纳起来可以用继承与变化两个词来形容,继承意味着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变化从某种意义则可以理解成一定的创新。笔者认为新项目的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其中的单一方面,应该从整个地区的宏观层面入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演绎传统街区所蕴含的传统精神,用充满隐喻而又以人为本的设计来唤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城市记忆,用宜人的空间环境来打造多彩的城市空间。北京德胜尚城项目正是处理此类矛盾的典范,以传统中国式的设计手法为灵魂,却并不盲目照搬传统元素,通过摒弃新中式建筑中固有的形式主义,通过熟练运用富于细节的现代建筑材料,在北二环德胜门外这样一处历史敏感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建筑资源。笔者曾经多次到访现场并实地调研,希望在下文以此为例谈谈传统肌理限定下新建筑创作设计中如何适应老城区的若干心得体会。
2多角度的设计分析
2.1从环境分析入手确定设计目标
项目位于北京德胜国际南侧,南临冰窖口胡同,东邻城市快速路德胜门外大街,靠近地铁二号线积水潭站,用地与周边城市功能区联系便捷,地上为七座独栋板式办公楼组合成的建筑群,地上建筑面积约4.6万m2。谈到对用地环境的分析不得不提到经过调研发现基地原址为具有老北京传统历史风貌的老城区,胡同街道密布,基地内部保留古树,周边的建筑形态较为复杂,高度参差不齐,且多数建筑并未考虑与原有城市肌理的关系,由此可见设计师一开始就肩负着恢复旧城肌理唤醒城市记忆的责任。本基地最显著的特色是与北京现存仅有的几座古城楼之一的德胜门距离仅200余米,与北海、钟鼓楼等历史名胜古迹也相距不远,诸多的历史元素的汇聚为设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是我们面对项目的时候必须面对的,由此可见从环境入手分析便于我们确定合理的设计目标,为接下来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2从城市肌理入手推敲建筑形态
建筑的存在是以与周边环境发生的联系为基础的,建筑单体成群构成了街区,街区有序组织构成了城市。城市肌理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通过图1,对比今天与建国前北京城区典型的城市肌理,我们不难发现,老北京的城市是由均质的、高密度的、水平发展为主的建筑组成。建筑之间由墙围合成院落,由院落组合成胡同街巷,整体是一种网状的富有生命力的肌理形态。建国后到今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那种家家四合院,户户垂杨柳的老北京几乎已经荡然无存。德胜尚城在设计过程中试图沿用这样的城市结构特点,将一个完整的体块打碎,形成七个形体关系相互关联耦合的子单位。这样做并不是简单纯粹从体块来满足城市肌理,而是一种对邻里关系的重新构建,如一条斜街代表一条胡同,一栋办公楼就代表一个院落,这种基于传统肌理的重构给建筑的使用者一种回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使用者的生活,勾起一丝丝的北京印象。对我们而言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非常重视对城市肌理的分析,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有属于自己的印记,千篇一律照搬而来的方式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破坏原有城市格局。
2.3从传统空间入手打造宜人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就是内向化院落空间的组织。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密不可分,院落式空间有诸多优点,无论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分析都有其合理性。对一处传统肌理限定下的区域在进行设计时应该不仅仅从形式上来模仿传统事物,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精髓,从建筑空间入手整合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院落文化,就是德胜尚城在设计中所追求的更高意义上的“传统化”。德胜尚城为我们在平常设计中追求继承传统理念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努力从空间的角度去借鉴传统,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不仅仅限于形式的模仿,不容易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这点对于我们许多设计人员来说的确是值得学习的。一条斜街串联起七个庭院,楼与楼营造出新的庭院空间,胡同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交往、休闲、停留。整体空间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同时外部空间又依据不同属性分为胡同空间、街道空间、庭院空间、屋顶空间等具体空间形态。院落空间按围合不同又分为全围合与半围合。整个空间以一条斜街作为骨架,向两侧生长延伸,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良好的办公体验,也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处回忆城市的精神场所。
2.4从细节对比入手烘托建筑氛围
一座建筑的成功离不开细节的烘托,丰富的细节处理能让建筑充满生命力。处于传统城市肌理中的建筑物更离不开细节。目前许多类似项目在处理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形似,照搬传统建筑元素,建筑符号,这种抄袭甚至是不顾及建筑物尺度的模仿,建成后的建筑物往往被称为假古董,更无法达到唤醒城市记忆的目的。如图2所示,反观德胜尚城整座建筑造型朴素简洁,充满细节丰富的灰空间处理,注重传统与现代元素符号的对比,细腻的灰白色调的面砖贴面同粗糙的旧砖石,干净挺拔的边角线与柔美的传统屋顶,玻璃、钢等现代建筑材料与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各种对比手法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建筑风格。同样对我们而言,细节处理是此类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推敲的方面,以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为例,细节之一就体现在旧砖石拼接的墙面之中,这种粗糙的材质直观的呈现在参观者的视线之中,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起到了传承文化的历史作用。
3对今后设计总结的若干应对策略
德胜尚城,以尊重历史环境和保存城市记忆为设计的两大出发点,沿袭旧有的城市肌理,打破现有常规密度的局限,为北京带来崭新的中式庭院办公新体验。在未来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从城市大的区域入手,明确设计目标,理清设计思路,推敲符合特定环境特定肌理的建筑形态;同时摒弃形式主义的表面化处理手法,从更深层次的空间角度去发掘传统内涵,打造特色空间;学习运用对比的处理手法表现丰富的建筑细节,掌握不同材质的不同特性,不同材料的不同视觉感受;同时作为建筑从业者要加强学习,以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感来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为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俊宴,谭瑛,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9(12):87-92.
[2]马琰.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肌理研究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周浪浪.旧城肌理及修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梁旭.旧街区更新中群构建筑模式空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刘爱华,崔恺,张广源.当现代遇见历史———北京德胜尚城[J规模经济论文].世界建筑,2006(2):140-147.
[6]周畅,崔恺,邓东,等.建筑师的城市视角———一次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对话[J].建筑学报,2006(8):46-52.
作者:张旭腾 肖国艺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