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急症抢救的护理7篇

第一篇

1方法

1.1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可预见性干预,具体操作为:①由于急诊抢救室一般具有数量较多的患者,特别是夜间护理繁忙,管理很难到位,因此应该切实加强护士夜班排版,依据护理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等组成一个个抢救团队,每个抢救团队里面均包括主管护师、主班护士、助理护士,同时使他们各自的分工明确花,定岗定位,将各个级别的护理人员和医生合作的协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更快、更合理地服务患者。②依据常规护理抢救程序,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用自己的方式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的主诉及其家属的代诉进行认真的倾听,对呼吸、心跳骤停等各种急症危象进行及时的处理,并迅速给予患者心肺复苏术治疗,将静脉通道建立起来,并加强对患者的给氧、持续心电监护等;③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在心理上鼓励支持患者,从而将患者的各种心理障碍有效排除掉,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的各项治疗和干预工作;④对抢救设备物质进行正确的应用和科学的管理,同时对抢救药物进行合理、精确的使用;⑤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有效培训,使其对各项干预抢救流程进行熟练的记忆和掌握。每月1次将护理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及模拟演练,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干预行为更为规范化[2~7]。1.2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急诊抢救室常规干预,遵循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对相关干预记录进行详细填写[8];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分别为(16.6±3.4)min和(25.8±9.2)min,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6%和68%。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抢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表1)。

3讨论

3.1可预见性干预概述可预见性干预是临床护理人员依据事物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推理和预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的措施和方法,充分体现出了思维的能动性。在质疑和探究的同时进行深化认知是预见性干预的核心。在执行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运用可预见性干预,就极有可能促进干预质量的显著提升。在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干预中,预见性干预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3.2可预见性干预在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干预中的有效性危重症患者抢救是急诊抢救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工作的关键是抢救干预,它在对患者的抢救中贯穿始终,对抢救的成功与失败产生直接的影响[9]。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的抢救对医院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见性干预应运而生,它有利于督促护理人员对各种危重症的相关知识和抢救技术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关心患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10]。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培养并提升自身的沉着、机敏等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对临床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积累工作经验,正确运用预见性干预,从而更好地完成抢救任务。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抢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充分说明了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推行可预见性干预极为有效,能够显著缩短对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孙欣 单位: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

第二篇

1方法

1.1院内抢救1.1.1急救措施:患者入院后,要立即开启绿色通道,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症状。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吸氧、镇静等护理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降颅压、先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并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多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给予患者一般性的药物治疗,加强抗感染、维持电(水)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以及营养脑细胞等治疗[3]。1.1.2护理干预:待患者手术治疗后,给予患者综合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治疗,主要包括有:体位护理,生命体征(包括瞳孔、意识、呼吸、血压、心率等)观察,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心理干预,安全护理、特殊药物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4]。1.2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统计显示,经过抢救护理治疗,57例脑出血患者中,病情恢复良好(显效)的有24例(约占42.11%),病情出现好转(有效)的有16例(约占28.07%),病情无明显改善的有9例(约占15.79%)。其中,植物人状态患者6例,死亡3例,并发脑积水患者1例。经过临床治疗护理干预后,有48例患者(约84.21%)病愈出院。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临床急危重症,具有发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致死率高等特点。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发展脑出血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是发性脑损害以及脑部血肿的不断扩大[5]。因此,必须要加强对脑出血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从而有效遏制病情发展,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临床研究显示,本次选取的57例脑出血患者在经过科学、有效的综合性急诊抢救护理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4.21%(48/57),其中,显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16例,无效患者9例。死亡3例,且有6例患者呈植物人状态。由此可见,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急诊抢救护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从而更好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张惠娜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船塘中心卫生院

第三篇

1资料与方法

1.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氧疗、祛痰、平喘、解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通气机采用为工作模式S/T,吸气起始压力从6mmH2O开始逐渐上调,吸气压力12~18mmH2O;呼气压力4~8mmH2O,以患者舒适度做参考,呼吸频率保持14~16次/min,呼吸机氧浓度为35%~45%。患者每日通气时间最少6h,严重者可全天进行通气治疗。1.2 观察指标 ①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h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PaO2、PaCO2三项指标;②哮喘缓解判断标准[2]:a.患者自觉气喘症状缓解;b.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少;c.血气相关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同时具备以上3条则视为哮喘缓解。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以(x-±s)或[n(%)]形式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试验组17例患者通气治疗时间在1~5d,平均(2.0±1.3)d,其中有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而终止呼吸机通气治疗,其余16例均成功脱机,待病情好转后出院;对照组15例患者中有9例经常规治疗好转后出院,有6例在治疗3d后病情无改善或加重,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后明显好转。2.2 哮喘缓解情况 试验组17例患者经治疗12h后有11例患者哮喘症状得以缓解,缓解率为64.71%(11/17);对照组15例患者经12h后仅7例得以缓解,缓解率为46.67%(7/15);组间缓解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5866,P<0.05)。2.3 治疗前后血气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pH、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两组患者pH、PaO2、PaCO2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是进行性的气道炎性反应加重,导致骤发急性窒息性支气管痉挛及气道内广泛的黏液栓形成[3],最终引起患者呼吸衰竭,使患者低氧血症、CO2潴留、酸中毒进一步加重[4],单纯的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研究采用常规治疗结合无创机械通气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发现同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在哮喘症状缓解、血气指标改善(pH、PaO2、PaCO2)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的患者,作者分析其原因认为:①通气可扩张支气管,促进肺泡通气、降低气道阻力,可通过抵消内源性PEEP来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力学异常;②机械通气带来的持续气道正压可促进肺泡氧向血液弥散,纠正患者低氧、呼吸困难症状;③有效的通气可减少呼吸做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5];④通气可使已萎陷的肺泡再度充分扩张,并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⑤无创通气保留了气道防御功能,因此减少了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性;⑥通气可有效改善肺的顺应性。因此,针对重症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特别是已经有气道痉挛症状出现或生命体征明显改变时建议应及时果断地采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为进一步对症治疗及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到宝贵时间。

作者:叶龙彪 单位:广东省陆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第四篇

1方法

1.1.1入院前急诊抢救护理:护理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需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主要包括神志是否清醒、呼吸是否通畅以及发病原因等,在患者被搬运过程中,应当指导搬运人员正确地移动患者,首先需将患者头部护住,平稳移动患者身体,使头部靠近车头,有利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记录各种临床症状。在搬运患者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应当就地抢救,切勿继续搬运。若患者在运送医院途中出现呕吐或者昏迷情况,护理人员需将口鼻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凝血块等物质清理干净,保证患者呼吸通畅。若患者出现舌根后坠和牙关紧闭情况,应当先使用开口器,将口腔内的物质清理干净,再使用舌钳。由于脑出血患者在病发后都会由于大脑供氧不足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昏迷,所以进入救护车后应及时给予吸氧,改善患者缺氧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变化,并记录各项数据,利于医护人员对病情转变的掌握。若患者出现收缩压升高和脉搏跳动低于60次/min,则可判断为颅内压升高;若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情况,则说明中枢神经受损;若患者出现失调性呼吸、叹息样呼吸等现象,则出现脑疝或脑干损伤的发生率较大;若患者出现有节律性呼吸并伴有鼾声时,则说明患者病情加重,非常危险。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可以判断病情情况,也是判断发生脑疝的重要依据。若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提示发生脑疝和脑水肿的几率较大;若患者双侧瞳孔散大,用光反射后消失,则表示病情十分危急,应立即抢救;若患者出现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则出现脑桥病变的可能性较大;若患者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则有基底节区出血,严重时会出现固定于正中位或者向病灶侧凝视。根据上述情况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患者进行脱水治疗,注射250ml的20%甘露醇,严重患者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地塞米松,剂量控制在5~10mg。1.1.2入院后急诊抢救护理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若患者的血压上升速度较快,脉搏跳动次数减少,瞳孔出现异常,则发生脑疝的危险性最大,应做好各项治疗措施;若血压突然下降则可能出现髓功能衰竭现象;患者颅内压的情况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呕吐,通常情况下,颅内压升高者都会并发呕吐症状,护理人员需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性质,并将口鼻内的异物清理干净。针对因呼吸衰弱进行给氧的患者,应调整好吸氧流量,控制在2~4L/min,特殊情况可行气管插管,必须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的供氧状态,减轻脑水肿。检查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和滴速是否正确,从而有效降低颅内压,预防形成脑疝。一般情况下,脱水剂都选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滴速保持在110~130滴/min[2],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滴注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心悸等情况。若患者心功能不全,则需降低滴速,若为高龄脑出血患者在进行脱水治疗中注射剂量需降低一半。针对出血量较大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并且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后,情绪容易出现躁动,会引发再出血或者持续性出血情况,因此,需耐心详细地向其讲解手术的作用、方法、效果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尽量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争取最大的手术配合,在确定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2结果

本组108例患者抢救成功78例,致残6例,死亡24例,抢救成功率72.22%。

3讨论

脑出血(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比较危险的脑部疾病,其主要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是由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等引起,常因情绪激动、用力等因素诱发,因此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快速,主要表现为肢体偏瘫、意识障碍以及失语等神经系统等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的一种,位居老年人死亡的三种疾病之首[3]。据相关研究资料证实,脑出血患者给予进行早期急救,可以减少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对临床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定期对脑出血高发人群进行卫生宣教,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预防吸烟、大量饮酒、情绪剧烈波动等诱发因素的干扰,可以降低病发率。若发生剧烈的头痛、肢体活动僵硬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急诊护理人员也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全面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熟练急救技能,这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其生存质量。脑出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尤为必要,具体措施:(1)控制血压。控制血压相当于减少了一大部分的脑出血可能性,因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因素就是高血压,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并调整降血压药物的剂量,长期坚持监测血压,血压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伤,又可避免血压过低导致的脑灌注不足,在饮食上限制盐的摄入量、降低血脂、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2)保持心情舒畅。因为高血压常由饮食、生活改变、社会环境、精神冲突等环境因素引起,保持心情舒畅是十分必要的,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时间比正常人长,自主神经活动、精神紧张以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3)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午睡习惯者尤应坚持),打麻将、观看电视和上网、打桥牌、跳舞、爬山、竞走、打保龄球等文体活动要保证适度和适量,保持大便通畅和勿使劲搬抬重物。(4)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安全。必须忌暴饮暴食、酗酒劝酒和抽烟、高糖高脂食物,同时不宜进食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饮料,因为一时饮酒、进食或抽烟过量而导致脑出血发病的实例常常发生。(5)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一旦突然发生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更加明显严重,突发一侧肢体或脸面、舌部短暂性发麻,乏力或活动欠灵活、突发嘴角流水和漏气、舌头发硬、吐字不清、咬字不准,突发血压持续升高不降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通过急诊抢救治疗和护理的240例脑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率达到71.25%。本文结果显示,108例患者抢救成功78例,致残6例,死亡24例,抢救成功率72.22%,与本文结果相似,这说明了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及时给予实施适当的急诊抢救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梁瑞芳 张红英 单位: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院前急救

第五篇

1方法

1.1休克护理在创伤类型中,大出血导致休克发生率最高,医务人员应当仔细分析导致失血的因素,寻找出血部位,采用止血手段,防止大出血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进行局部压迫或者是应用止血带止血。需要建立2条静脉通道,也可以进行中心静脉插管,以便可以输入全血、药物等,测量中心静脉压。疼痛也会导致休克,发生率低于大出血,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1.2充分给氧护理人员需要强化供氧的意识,做好急救准备,快速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吸入。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气道开放的方式,具有较高的设备操作能力,以便于节省抢救时间。当患者是创伤休克时,病情严重,必须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立即清理,以便顺利输氧。当患者发生舌后坠时,需要借助口咽通气管。当患者表现出呼吸骤停的情况时,须果断采取处理措施。1.3建立静脉通道当患者创伤比较严重时,最容易发生血性休克,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液体扩容是比较可靠的抢救方式。医务人员需要考虑到患者病情,当患者有效循环量比正常标准低时,可以止血。应用静脉留置针即刻建立静脉通道,使得输血能够顺利进行,输液比较顺畅,补足血容量,患者的休克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为保证抢救的质量,输液通道必须顺畅,为成功抢救赢得时间。1.4纠正酸中毒在对酸中毒进行纠正时,需要用到碳酸氢钠,浓度为5%,还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在进行尿袋留置时,刻度必须精密,间隔1h,记录1次尿量。当患者创伤部位是胸部时,医务人员所需要采取的方式是胸腔闭式引流,并注意对引流液进行观察。当患者创伤部位是消化道时,则需减小胃肠道的压力[2]。1.5心理疏导在多数情况下,严重创伤发生比较突然,患者突然受到刺激,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冲击,容易恐惧、紧张。对于患者和家属,护理人员应当做好沟通工作,并告知抢救的方式,向他们解释抢救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减缓患者紧张的心理,增加配合程度。护理人员也可以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技术娴熟、姿态稳重、态度从容、仪表整洁,取得患者的信任,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44.2±17.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0.0±21.5)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7,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多项生命体征,明确患者的病因,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对于病情的诊断必须迅速,为抢救赢得时间。在进行补液、输血时,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剂量充足,但应避免超量,以免出现不良后果。对于急救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特征,治疗剂量充足,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为治疗赢得时间。若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根据其临床症状,依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给予纠正,防止出现反方向的治疗[3]。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语气需要保持平缓,防止出现争执,影响到抢救的进行。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扎实地掌握急救操作技术,如胃肠减压等,熟练地进行操作,缩短急救时间[4]。急救结束后,需要进行整理,做好清洁工作,物品需要放到原来的位置,便于后续使用,严格核对急救药物,防止药品用错,影响患者的病情。本文结果显示,进行急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抢救的平均时间较短,抢救成功率为98.0%,护理满意度为94.0%,急救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病死率较低。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时间,积极进行救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王林果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第三医院

第六篇

1切口的护理

术后不要乱动,更不要随意揭开覆盖切口的纱布,用手去触摸或用水去清洗切口。严格保持切口干燥最为重要。如一旦自己不小心弄湿或污染了纱布,应请求医护人员及时更换,以预防切口感染化脓。

2早期活动

局部麻醉下的一般性腹部手术,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开始活动。大手术后的患者,第二日便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或帮助下,做深呼吸运动和四肢的伸屈等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如无禁忌者,第二天便可以逐渐坐起,并在搀扶下离床走动,时间可慢慢延长。陪护者可敲打患者背部,同时瞩其用力咳嗽,以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有利于胃肠道和膀胱等功能的迅速恢复。

3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1)发热:正常情况下,术后2-3天内,可有低热,体温可在38℃以下,称之为术后吸收热,对此不必紧张,属于正常术后反应热。若体温持续在38℃以上不退,则应注意可能存在感染的可能,要特别注意伤口、尿路或肺部感染。(2)切口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开始疼痛,一天内达到高峰,约持续2-3天可自行缓解。若手术后4~5天切口仍然感觉疼痛并且逐渐加重时,应积极配合医师寻找原因。(3)恶心、呕吐:手术后的恶心、呕吐是麻醉恢复过程中常见的反应,也可能是麻醉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引起。随着麻醉药和镇痛药作用的消失,恶心和呕吐即可减轻或停止。若频繁的呕吐则应想到能否有胃扩张、肠梗阻。(4)呃逆:手术后发生呃逆多为暂时性的,大多数患者可自行消失,若有非常顽固、连续不断的呃逆,可能是存在膈下感染,应进一步检查。(5)排尿困难:多发生于肛门直肠和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少数患者可能由于不习惯于卧床排尿引起。如病情允许时,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改变姿势后排尿,也可于下腹部膀胱区进行热敷或按摩,以促进排尿。一般措施无效时,应该给予导尿,并留置导尿管。

4为了减轻患者术后痛苦,减少并发症,术后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全麻腹部手术后的护理谈谈一些看法。(1)加强术后呼吸功能锻炼:对于上腹部大手术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以便术后能尽快学会和应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①深呼吸运动。鼓励患者在术前练习深而慢的吸气,②有效咳嗽训练。③胸式呼吸训练。用腹带绑住病人腹部,松紧适宜,以制造术后生理状态,提高患者有效的胸式呼吸,以代偿因术后切口疼痛引起的腹式呼吸。(2)注意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六小时内,因患者尚未完全清醒,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肺部罗音等。(3)及时给予吸氧:由于麻醉和手术刺激反应,使患者通气、换气功能下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缺氧,因此全麻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必须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肺功能不全,行上腹部手术,术后氧疗时间应适当延长,停止时采取间断过渡法直至完全停止。(4)采取早期半卧位是腹部手术后最佳的治疗体位:特别对于上腹部手术患者,可防止膈下感染。(5)止痛:以减少疼痛刺激反应在大手术或危重患者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刺激呼吸次数代偿性增加,而长时间的呼吸功能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6)保持呼吸道通畅: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分泌物通常较多,在患者未完全清醒之前,要防止窒息,对大手术患者,床边应该准备吸引器,及时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醒后,因患者无力咳嗽咳痰,必须采用辅助的方式: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辅以雾化吸入,静脉给予化痰药物。对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如手术当天咳嗽泡沫样痰并且较多、心率增快时,要特别注意心力衰竭衰发生,并且需监测中心静脉压。(7)有效地控制感染:术后要注意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特别是上腹部大手术,要防止膈下积液和膈下脓肿发生,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和引起肺内感染。上腹部手术患者偶尔可能会发生顽固性膈肌痉挛,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可采用针灸、镇静剂等,否则对呼吸功能影响是很大的。同时,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促进腹部和肺部炎症消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何新 单位:吉林省扶余县医院普外科

第七篇

1资料与方法

1.1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1.1.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首先要结合医院急诊抢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的风险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对急救器材、药物的管理和记录,培训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技能和操作,同时注重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对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患者家属做好记录,总结发生此类情况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改正。1.1.2制定规章制度:为了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和行为,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急救过程中的风险发生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在抢救室的护理规范,危重病人的转科,常规抢救护理的规范流程等。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使得护理人员更加规范化,护理工作更加有序进行。1.1.3专科培训: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应对抢救室病人时快速对病情进行评估的能力而实行专科培训,有利于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同时制定针对病情的专项护理。培训需要切实有效,确保每一位抢救室的护理人员都能完全掌握方法。1.1.4增强护患沟通:抢救室的医疗纠纷往往就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很好地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而造成的,因此加强护患沟通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在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平和,有耐心地进行解释,及时告知家属患者的抢救进展。1.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有96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占64%,对比对照组的48%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在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护士质量检查合格率比较: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检查合格情况见下表2,观察组护士在灭菌操作效果的合格人数为29人,占96.7%;护理文件书写合格人数为28人,占93.3%;护理基础考试的合格人数为29人,占96.7%;护理操作水平合格的人数为28人,占93.3%。对照组则分别为22(73.3%);24(80.0%);22(73.3%);26(86.7%)。观察组护士在无菌操作、护理文件书写、基础考试和操作水平方面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抢救室是医院的最前线科室,来就诊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并且广泛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及各种病种,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况都很复杂,因此在这样紧急的抢救环境中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也会相应增高,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缺少在发生危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和意识,不能冷静地去处理突发状况,这样很容易造成医疗纠纷和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但是急诊抢救室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又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和与患者沟通的水平,这对于护理人员本身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急诊室实施风险管理模式目的在于让护理人员及时分析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通过风险管理模式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提高责任代发医学论文意识,对每一位病人负责,重视对患者病情的记录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护理工作。而在制定风险管理模式本身时也需要结合医院急诊室的实际情况,改善医疗纠纷发生的情况,为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创造更好的医疗护理环境。本次研究的结果如上所示,在急诊抢救室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后,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达到了96%,明显高于未实施风险管理模式的对照组,同时在护理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方面,观察组护士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实施风险管理模式提高了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模式对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有重要影响,提高了临床抢救的护理水平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德玉 王小鹏 李林飞 彭月航 沈毅 涂天勤 王婷婷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急症抢救的护理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67278.html

    相关专题:肉类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药学


    上一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