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多年来,在中国进出口大宗商品(主要包括能源、矿产、大宗农产品)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现象,定价权的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被悄然掠夺。2004年的“大豆风波”,是中国大宗农产品缺乏定价权的经典案例,直接后果是当年中国大豆榨油企业全行业亏损并被外资兼并,长远隐患是中国大豆产业链被侵蚀,农民缺乏种植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快速减少,产业前景堪忧。多种粮食作物、牲畜养殖周期性地陷入“多了砍,少了赶”的怪圈,在供应的大幅波动中,反复出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玉米疯”、“倒奶卖牛”等现象,种植养殖户利益受损,消费者也难获益。“两头哭,中间笑”,梗阻的供应渠道使部分节点和炒作资金获取大利,不均衡的利益分配为农民日后的种植选择埋下隐患。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棉花价格跌去一大半,巨额财政资金暗吃苦头,这些都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一、文献综述

1.粮食安全研究

1992年,我国政府将粮食安全界定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早期的粮食安全立足于“口粮安全”和“数量充足”。此后相当长时间,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成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马晓河等认为,由于资源的约束、耕地非农化、水土污染压力、粮食生产结构性的矛盾、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下降以及科技支撑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1]。鉴于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限制以及部分农产品生产的比较劣势,李国祥等认为进口粮食是必然趋势,也是变相利用国外水土资源,而只要把主粮自给率控制在95%以上,就不会影响粮食安全[2]。周力等认为由于中国农业要素禀赋以及关联产业的传导机制,外资深度介入中国农业粮源、加工和物流,控制产业链上游,导致中国农业竞争力下降,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3]。笔者认为,把主粮自给率控制在95%以上,只是保证不会饿肚子的低水平粮食安全[4]。考虑人们粮食消费的价值比例,进口的都是高价值产品,加上大豆和玉米的低自给率,目前自给的价值比例远低于95%是肯定的。而且,这个趋势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存在,这对于粮食安全、外贸平衡和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是要及早重视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主要风险也从耕地面积减少变成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粮价大幅低于国内粮价以及农业竞争力不足。

2.定价权、期货市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最早关于定价权的界定来自于MichaelPor-ter,他认为定价权是在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的供应商和购买者决定价格的能力,并认为定价能力与定价方的实力成正比[5]。国内一批学者认为定价权不仅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因素,还取决于期货市场、买卖双方垄断、储备量、进出口来源地、政府服务等。笔者揭示ABCD国际粮食集团(指美国的ADM、嘉吉、邦吉、法国的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掌控定价权的原因在于:全产业链及各环节间利益传导通畅,保证某些暂时不盈利的环节也能存续,超大规模、机械化、高补贴和转基因技术等。他们更大的秘密在于实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连通和转换,有时甚至是快速而迅猛的转换,从而获取巨大利益。如2004年的“大豆风波”,他们先低价抢占他国市场,谋取垄断地位,再抬高价格渔利。在粮食价格下跌周期,除了出售种子、农资及食品加工的利润,恐怕更多靠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资本食利[4]。陈锡文撰文说,每次中国去国际市场购买农产品,卖方听说中国人要来,马上就涨价。等到你用高价把订单签完后,那价格就跌下来了[6]。水皮回顾,2008年当中石油和中石化相信高盛关于油价将涨到200美元/桶的研究,开始进场储油时,油价炒作的使命就结束了,下跌就开始。中国就是华尔街炒家的对手盘,对手盘进场,我全抛给你,所以价格一路下来了[7]。期货是美国人20世纪的重大发明,“金融美元+石油美元+贸易美元”是美国经济称雄的重要武器,也是世界经济大幅波动的根源,粮食越来越具备金融投资属性,有“粮食石油化”、“粮食金融化”的倾向。何蒲明等通过“蛛网模型”研究揭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于其他产品[8]。粮价波动会最终造成产量波动,而且粮价波动大于产量波动,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损失,所以,我国的食物安全政策要着力保证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安全。

3.我国粮食储备政策研究

关于我国粮食储备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关于政策目标。主要涉及四种政策目标:①发挥“蓄水池”功能,熨平粮食产需缺口;②寻找粮食安全目标最大化和储备规模最小化之间的平衡;③稳定价格和稳定收入;④涵盖了以上三种。第二,关于储备规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确定的标准是17%~18%。研究者基于波动指数法、多目标规划法、粮食生产周期性、成本效率模型等对储备规模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量化标准和动态调整依据[9]。第三,关于粮食储备体系。吕新业等研究了农户储粮和企业储粮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国家粮食储备一起对粮食市场的复杂调节作用[10]。第四,关于粮食储备运行机制。李全根指出中储粮体系存在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吞吐机制不灵活、轮换机制不健全、内外贸体制分离等问题[11]。现行的粮食储备调节存在库存大、成本高、储备体系不健全、调控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完善吞吐机制,健全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的运行机制。他提出创新粮食储备功能和运作机制,库市结合,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粮食进出口调控中心,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储备粮的保值增值,降低粮食安全的政策成本,提高效益[11]。武全建议中央储备粮借助期货市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12]。

4.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及供应链研究

农业产业组织的构建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最大的差距所在,是目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汪爱娥等分析了我国较为典型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有的称为专业市场带动型、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及其他模式),分析了这些模式在稳定性、参与主体的收益及违约冲动方面的差异[13]。这些农业产业组织在解决农户超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积极作用。张煜等提出了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5T模型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14]。罗叶通过对四川20个粮食主产县的实证调研,发现在普遍存在的“农户+龙头企业+个体户”的市场结构中,缺乏稳定的产业链合作机制,粮食订单履约率仅为30%~50%,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从微观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15]。毛运意用“市场格局-价格陷阱-政府管制”范式揭示我国粮食市场“分散生产-集中流通-分散消费”的市场结构形成动因及生产、流通环节之间的内在工作机理,该范式认为环节之间的有效规模差异导致粮食市场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政府通过控制流通领域,发挥数量和价格双重调控机制,可以克服“价格陷阱”[16]。近年来政府在推进合作社与超市、社区对接以及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平台和设施建设并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一旦面临冲击,必然带来供应的波动和价格的波动。政府应该复制口粮生产落实到田块地头的经验,发挥中国政府短期行政效率高的优势,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并以法律和监管保障实施,为市场需求的主要粮食、肉禽蛋奶、生鲜食品等建立稳定的生产保障,这是稳定供应和稳定价格的重要措施,也可以保障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民生。

5.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

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吴连翠等认为,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即使提高补贴标准,也难以弥补成本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户的种粮选择取决于种粮的土地边际与非种粮就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比较,较大规模种粮户倾向于增加播种面积,较小规模农户则相反。粮食产量连续增长背后是我国相关财政支出逐年加大[17]。李勇等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出会处于高位并呈增长态势,有必要降低政策成本[18]。李成贵具体分析了美国和欧盟对农民补贴的类型、操作标准和差异,强调美欧都没有取消价格支持和市场稳定政策,建议我国构建一个由直接补贴、价格支持和生产补贴等构成的补贴政策体系[19]。粮食安全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但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由于在国际市场缺乏定价权,中国的经济损失巨大,现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低于国内,国内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应从哪个环节寻找突破口?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红利拐点已现,但中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老百姓对于国外特色优质食品的需求将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长中。从贸易均衡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中国农产品又将在哪些方面加快提升竞争力?这都是研究者亟待跟进的研究内容。

二、趋势分析

1.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第一,中国禀赋各异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美食文化,使舌尖上的中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尤其在华人社会,美食市场潜力巨大。第二,各级政府尤其中央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第三,已经开展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可以助力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农民市场意识有所提高,三农问题有所改善,以特色种植和休闲旅游等为内容的农业服务业开始起步。

2.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第一,农产品供应波动、价格波动体现出供应链脆弱,“倒奶卖牛”等现象不断。第二,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竞争力低。第三,农民是最弱势群体,这个环节降低成本潜力小。第四,我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第五,国际粮价大幅低于国内粮价,国际经济又进入动荡期。

3.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第一,由于国际粮食集团已经深度介入我国农业产业链部分环节,可能在部分脆弱环节率先突破,从而给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带来侵蚀。第二,国际粮价大幅低于国内粮价,价格的堰塞湖一旦崩溃会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带来很大损失。第三,国内粮食安全理念陈旧,农业发展方式亟需调整。第四,国内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大幅提高,但国内农产品(食品)质量管理、监督和农产品(食品)营销、品牌建设等能力落后。

4.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第一,一方面以竞争对手为目标,组建全产业链集团,通过粮食储备机制创新,将巨量的钱、粮和改革红利相结合,既避险又牟利;另一方面政府牵头市场化操作,优化供应链,通过粮食储备机制创新和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这个政策组合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农产品生产,保障绝大部分农民和城市普通市民的基本民生。第二,防范生产过剩同时进口大幅增加,影响经济安全和人民币国际化;防范国际金融经济动荡叠加国内供应和价格波动,通过订单农业化解日益加剧的资源消耗和生态危机。第三,继续提高农民市场意识,有序有度地推进农业服务业,差异化开发农业资源和宣传美食文化,输出过剩产品。第四,化解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工业革命之后,农业发展相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相对弱势,如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强,较多受自然和气象条件的限制,技术创新的推广困难,高端劳动力缺乏,等等。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禀赋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居中等,这也决定了与南美等农业禀赋优异的国家地区相比,我们处于相对劣势。但与非洲等国家地区相比,我们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有可能在整体不具备定价权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率先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国际区域市场争夺定价权。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内生因素主要来自于扭曲的供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不足、资源环境承载濒临极限、农民增收困难等,这些因素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极为艰难。而外在风险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几乎全部低于国内市场,有些品种的幅度还较大,而且美元即将加息,进入为期数年的强势周期,这对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粮价又将面临长期向下的压力。在贸易国际化、自由化程度已经很高的中国市场,国际市场的压力将传递、渗透到国内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哪些环节,压力会持续多久等,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风险化解的对策

1.供应链优化

供应链优化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政府引导、市场化操作,要求农民、农业合作社与收购商、超市等签订严谨合同,以代替目前普遍存在的口头约定和简单文字合约,这种口头约定和简单文字合约一旦违约,无法作为维权的有力依据。严谨合同对农民和生产者,既是收入保障,也是按质量生产的约束,对收购商、超市也是双向约束。严谨合同最重要的细节在价格确定上,价格形成机制不能过于刚性,应该根据市场变化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环节如农资价格指数的变化、农业用工价格的变化、CPI的变化以及适度的利润等指标,形成一个由这些占比各异的指数因子组成的浮动价格形成机制。严谨合同应该保证需求量的八成左右,其他两成左右将由市场调节,同时,这部分市场调节的需求也给予按合同生产者竞争压力。再考虑到农产品生产容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和产量波动较大等因素,因此,保留一部分市场调节是必要的,尤其是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基本品种应该建立这种按需生产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要求批发市场和超市等环节建立农产品品种、数量等数据信息,借助现在高效的信息联网平台,迅速地帮助供应端和需求端建立联系。而且,人们的消费习惯有依赖性,通过这些历史数据还可以预测第二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需求,以便进行生产合同的安排等。有了这样相对稳定的供应,就能保障相对稳定的价格,也能保障中国大部分农民和大部分消费者最基本的民生。

2.粮食储备机制创新

粮食储备机制创新,是指对我国目前僵化、功能碎片化、效率低下的粮食储备机制进行改革。向我们最大的威胁———ABCD国际粮食集团学习,组建全产业链、大规模的粮食集团,并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传导,使得在某些时间段不盈利的环节也能存续,由它们承接粮食储备功能,并打通内外贸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决定库存吞吐时机,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巨量的钱、粮和改革红利的结合。这种粮食集团有能力承受国际粮价大幅的波动,在大幅波动的国际市场和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这种粮食集团有财力和一流人才,充分借力期货市场的多种避险功能和牟利机制,同时,伺机争夺具备比较优势的区域国际市场的定价权,输出我国过剩的农产品。当然,这种粮食集团也要解决种粮农户卖粮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并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效益。通过粮食储备机制创新,组建融巨大资本和一流人才于一体的跨国粮食集团,相对具备较大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潜力。而且,由于拥有巨量的粮食实物和进出口权,在期货市场和国际贸易中能够运作的空间就更加广阔,避险工具也更加多样。它们再与供应链优化进行政策组合,产生1+1>2的组合效果,退可保国内粮食供应和社会的稳定,保障民生,进可在全球化中获取利益。

3.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化解

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具备禀赋各异的农业资源和几千年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逢年过节乃至平常日子,红火的餐饮场景昭示着舌尖上的中国盛景。现如今,中国农产品(食品)凸显严重的安全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不良商家追求暴利造假售假,如用便宜的鸭肉、老鼠肉造假成“羊肉”,用添加二氧化硫的水浸泡冬笋,使其显得新鲜白嫩等;二是片面追求产量和缺乏规范的种植技术带来的问题,比如给西瓜注射膨大剂,在种植中大量播撒化肥农药等带来的食品不安全因素;三是在分散的农民面对大市场大企业的市场失灵中,农民作出的“弱者的反抗”,如“三聚氰胺事件”中一部分农民由于企业一再压低收购价格,他们为了养家糊口而造假等。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首先是保障农民最基本的利益,相关部门应协助农民与收购商、超市签订严谨的合同。其次是学习欧洲、日本农产品供应的经验,建立以短程本地市场为主体、大供应链作补充的供应体系,尤其是生鲜蔬菜类,这样一方面缩短运输路程,有助生鲜蔬菜保鲜并降低物流成本,也更便于对食品安全进行严密监控。第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严格的生产技术规范,以扭转目前混乱无序无规的局面,如大量低端的生产既不能产生效益,还严重消耗资源污染生态,应该刹车!第四是我国食品安全危机化解需要形象重塑、品牌建设、服务跟进和政府监管多管齐下,通过严厉的惩处、严格的农产品(食品)生产管理、良好的市场宣传和适当的顾客导向,重新打造我国农产品(食品)的良好形象和市场美誉度,只有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我国农业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化解,前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后面一条必须先建立一个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稳定的体系才能进行,否则正好给那些热钱和不法者提供浑水摸鱼赚取大利的机会,而让农民和消费者吃苦头。在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博弈中,我们短期只能采取守势,先扎牢自己的篱笆,把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漏洞堵好,夯实薄弱环节,让国内供应链宏观、中观、微观渠道反应通畅,这乡镇经济期刊样才能将国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冲击在各环节和各层次分散消化,再伺机争夺具备比较优势的国际区域市场定价权,从而实现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只有农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

作者:石秀华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65671.html

    相关专题:关于水产养殖的论文 中国老区基金会


    上一篇:皮影戏剧本语言论述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