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教育模式,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策划社会实践主题,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的动力保障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维模式是为了能够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转变教育思维能够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欠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与职业化,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弥补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短板。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主系列教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使之成为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把教学变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教学的自然延伸。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联系和发展自身所学的专业特点,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实践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和选题上积极参与,努力尝试将老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依托老师的科研课题组建相应的社会实践团队。同时,大学生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把老师科研、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老师要做到从一般性号召到实质性指导,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所需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此来带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
2创建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实现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实现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
结合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过整合并广泛利用社会各界力量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创建涵盖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与之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达到了解新事物,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大学生可以在这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自我,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实践基地里,教育方法不在拘泥于课堂,可以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教育方法,进行正面教育,传递正能量,充分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3坚持发挥专业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专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做好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结合的关键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立足于特色,将重点放在突出专业特点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上,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各类服务性的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选择与目的。要在保证方案的设计、教师的指导、团队的创建、服务的开展等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能力提升。实践能不断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处理事务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得到迅速提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在实践内容上,低年级学生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感恩意识和三观教育;高年级学生以助教、助研、助管为主要方式,下到实践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毕业班学生的社会实践应充分考虑面临就业这一现实,积极进行见习就业和就业实训,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应制定不同的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的实践活动方案,以给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和指导,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取得满意的效果。
4构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依靠专业特色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的有效方式
专业实践教育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于发展须依托于专业知识学习体系与人格培育体系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两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实践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并且目标一致,因此构建大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由专业老师予以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专业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印证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返课堂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养成。目前专业老师大多数是挂名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微乎其微,把社会实践指导与老师所研究的课题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专业老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同时增强了实践的效果,也督促学生合理选题、深入科研和实践一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
5及时认真总结交流和评价激励社会实践活动,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进行总结交流和评价激励。首先,要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通过实践成果展、总结交流会、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扩大实践成果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营造学生关注和热衷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做好树立典范工作,通过表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取得一定效果的团队,鼓励更多同学思考如何把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紧密衔接,如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相关科研课题等;三是,要做好总结工作,通过每一阶段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分析、评价和研究,以了解每一阶段的实践活动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达到了什么结论或效果,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积累了哪些经验等,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社会实践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社会实践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和自身优势,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印证所学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团队协能力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经过精心策划地,充分准备并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难从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加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成为快速取得成功的人。
作者:郭政文 那森巴雅尔 叶德成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