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BL教学模式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了半个多世纪,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项目)为导向,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符合我国高校转型的发展要求和课程特点、教学需要,建议从PBL教学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支撑、交流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及考核方式改革、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实施PBL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字:PBL教学模式;文化产业管理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6)02-0142-04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1944年JohnDewey的《民主与教育》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的医学教育最早应用,[1]随后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广泛应用于美国和英国医学院,[2]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目前应用于医药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物理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3-4]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问题(项目)为导向,设立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老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和扩展知识点,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5]、交流合作等多方面应用性技能[6]。PBL教学方法在不同国家和领域的实施步骤略有不同,但基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为学生呈现预先制订的PBL方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与课题相关知识点的联想及整理工作———将学生分组,建立团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小组充分利用资源,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内容和结论进行整理及展示———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的评价)。[7]PBL教学方法在10余年的推广和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创造了“人人求知、人人善问、人人动手”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普遍问题: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负荷加重;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较难,大学管理层和支援体系不足等。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吸取经验,扬长避短,有序展开。该文以石家庄学院为例,探讨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特点及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引入和应用PBL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原因有三:第一,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二、三类高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石家庄学院属于新建本科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第二,文化产业管理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科生的一门基础平台课程,需要支撑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宽泛,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刚入校不久的一年级新生来讲,单靠课堂讲解来理解和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原理和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没信心,继而产生学习热情降低、动力缺乏、探究精神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引进和推行来改变当前的现实问题。第三,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本科教学中,“教学+笔记+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流。首先,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固化。学生为了应试,大部分课内时间只是听讲和记笔记,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涉猎仅限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固化内容,难以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成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被束缚。其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自身学习多立足于教材和文献,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在课堂上所应用的案例大多是为了引出新知识点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实践基础与实际价值,学生很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动手能力弱。
三、文化产业管理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应遵循“紧跟学科前沿,贴近企业实际,完善体系内容,改革教材教法”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改革原则。[9]
(一)调整适合PBL教学的教学思路和大纲
目前石家庄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为4个学分,64个课时,平均每周课内学习时间为4课时。结合石家庄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确定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推行和应用PBL教学模式的计划:教师讲授课时为1课时/周,答疑、总结1学时/周,其余为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学时。大体可安排如下:周一第一课由教师对上一个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个任务,周二至周五为学生小组PBL项目学习时间,周三或周四的课堂3个学时为小组指导老师答疑时间。[10]
(二)做好适合PBL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交给学生,老师主要发挥导向性、帮助性的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设立—解决—延伸”的学习过程。在理论学习时,教师针对专题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讨沦。例如,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知识点,为该课程设立8至12个项目(Task),每个项目的标准学习周期为1周,可根据任务的繁简程度适当调整时间。其次,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的空间。把学生分成有课程老师指导的8至10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查找资料—信息交流—群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最后,做好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工作。课程各个章节项目完成后,开会总结并发表成果,以便于鼓励学生并及时调整和控制进程。
(三)做好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支撑
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通过外部渠道获取大量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和资源的匮乏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首先,精心挑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和优秀参考书。学生研习文化产业课程,提高对文化产业管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主要依靠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广泛阅读,所以课程组教师应仔细筛选和提供国内外知名教材和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之需。其次,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在国内属于新兴学科,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不多,需要课程组积极编写有特色的教材、案例集和问题库。教学案例大体分为“了解型”“启发型”和“策划型”三大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思考案例中的现象,倡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应总结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企业调研实践等多种方式编制有特色的、有现实意义的、适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文化产业管理学案例集和问题库。再次,建立充足的习题库。习题集的使用便于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最后,积极设立教育教学改革基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
(四)构建促进PBL教学改革的外部条件和交流平台
PBL教学模式的完成还需要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及仪器等因素,需要给学生配备可供全天候利用的活动室、会议室、白板、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设备和硬件环境。首先,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应用于课堂,开放文化产业专业实验室。其次,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多家资源丰富的学术网站和资源库,拓宽学生查询资料的渠道。再次,实现精品课网站建设和教学资源同步,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测试。最后,利用社交软件构建师生网络沟通平台。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和软件,建立相应的小圈子和小群组,实现群成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资源共享,使课前和课后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和有效。
(五)建立和稳定课程PBL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是PBL教学要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结构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该模式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有指导及咨询能力,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心和爱心。因此有必要根据学校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从人员数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从业履历等着手,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首先,多途径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让老师掌握PBL的真正含义和意义、实施、评价过程。[11]其次,成立课外学习、指导小组。由课程组教师、班级辅导老师和学生会合作,在课外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参加课外实践,保证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最后,吸纳和引进督导专家和外援人员。当学生小组提出的问题超出专业教师的知识范畴时,可咨询校内外专家或企业相关人员,让他们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去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六)完备PBL相关政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石家庄学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20%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死记硬背上,关注于学生出勤率却忽视了课堂积极性。所以,课程考核方式应打破传统试卷考试,应展示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比如增加项目综述的撰写和展示,实行项目得分累加等方式,其成绩评价由个人评价(笔试、教师的评价、进度发表会上的评价、组内的相互评价等)和小组评价(成果的评价、课程组评价、项目运营方的评价等)组成,比例各占50%。其次,应改变现行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教师绩效考核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科研为主,这种针对教师的定量监督和评估方式会掣肘于教师对PBL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最后,学校管理层应给予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积极性和有序性。
(七)增设PBL教学辅助性的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配合性地增设一些调研、访谈、实习等课外实践性环节,例如,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讲授完毕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研和了解河北省、石家庄本土文化企业的招聘计划、人才需求标准和就业现状;在讲授“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时,安排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研不同规模和性质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的组织结构类型、优劣点等。这些辅助性的践行环节既可提升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和知识理解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得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
四、结语
PBL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导向问题的提出、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等。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PBL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适应高校转型要求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举措。首先要基于课程实际将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相结合,改进教学思路和大纲,改变课堂教学环节和模式。其次转变教师和学生以往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自主学习。再次要做好教学条件支撑,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源,让师生在课堂内外都有自由交流的平台。最后做好课程团队建设和实践环节的落实。PBL教学模式在文化产业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实践和探索阶段,也许会受到教师意识转变、学生素质偏低、实践安全难保证和项目设计水平偏低等方面的制约,但教学改革工作的每一次推进、总结和调整都将是有意义的尝试,将会为其他高校、其他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赵冰 单位: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