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正规高血压药物疗法,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控制和患者自愿性的运动。试验组患者则采用综合性健康教育措施:(1)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2]。采用健康讲座、宣教小册子等形式教授患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常见并发症,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形成、发展和治疗方式,了解自身在高血压治疗中所处的位置。健康讲座每月至少1次,宣教小册子每年更新1版,要紧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修订教育内容。(2)药物指导[3]。指导患者正确应用降压药物,内容包括让患者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老年人大多需要联合用药,并容易由于各种原因停药,因此要让患者明白药物的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停药带来的危害等,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的用药习惯。(3)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高蛋白、低脂、低盐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运动强度以患者微出汗为宜;同时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3餐准时,注意控制体质量。(4)心理教育。大多高血压患者在刚得知自己患病时心理会较为紧张,精神压力大,但药物治疗对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效果不大[4]。因此要安排患者进行简短的交谈,劝慰患者只要处理得当,高血压并不可怕。每次谈话时间约40min,视患者情况谈话2~3次。同时可每季组织一场病友会,让高血压患者们相互交流,分享彼此治疗生活中的点滴。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以综合评判综合性健康教育的效果[5]。
2结果
2.1血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BP与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SBP与DB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前两组患者吸烟、饮酒、盐分摄入过多、蔬果摄入不足和不定时测量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吸烟、盐分摄入过多、蔬果摄入不足和不定时测量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饮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各种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6]。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血压的治疗方案逐渐完善,控制高血压的药物也越来越多,因此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也有较大的进步[7]。但是,高血压在我国的防治形势却并不乐观: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较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尚未普及,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的控制不够重视,导致高血压在我国有高发生率、低知晓率和低控制率等特点[8]。由此可见,高血压的控制必须深入社区,到达老年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和高血压相关的健康教育。本研究采用针对性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将血压控制在参考范围。而控制血压的关键在于规律而科学地应用高血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我院平均每2个月在社区举行关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讲座,讲授有关高血压的各项知识,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危害以及高血压是可以被科学控制的,从而树立科学控制高血压的观念。此外,对患者进行高血压药物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科学用药方法,防止其擅自加减药、停药,及时处理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9]。患者高血压的形成常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药物治疗虽然可控制患者血压,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常会降低降压效果。因此,针对患者高血压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教育,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时测量血压、戒烟限酒,旨在从各方面消除可能引发或者加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从而提高高血压控制的效果。在得知患病后,患者会经历一段心理波动期:一方面担心高血压可能引发各种严重疾病,另一方面又担心疾病的治疗会造成经济负担。而在服药治疗后,又可能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控制高血压给生活带来不便等原因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绪[10]。因此,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患者了解高血压虽暂无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高血压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血压的控制程度明显提高,SBP与DBP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另外,通过健康教育,试验组患者中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和定时监测血压的人数也显著增加。表明当患者对高血压知识充分了解后,能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从患者自身出发增强高血压控制效果。本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均属于简单有效,具备前人实践经验的举措。加上在临床研究工作中的体会发现,只要坚持推广,步骤得当,是具有较高可重复性,适合在其他社区中推广应用。综上所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了解、掌握科学用药方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和保持积极心态,对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邹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