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观与幼儿园总体环境的规划设计
整体观将人所处的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既具有独特的运动发展方式,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充满生机活力。此观点反映在幼儿园总体环境的规划上,即要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功能互补。室内环境的创设考虑到室外环境中的有机因素,而室外环境则同时包含室内环境所提供的功能。当前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往往分开并行,只着眼于单片区域的设计而忽略幼儿园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室内物品繁多,堆砌在一起;装饰烦琐、颜色过于鲜艳明目;空间狭小往往难以满足幼儿单独活动的需要,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拥挤、喧闹的氛围。室外则是一些大型游戏器械、沙坑、种植或养殖区和人造及自然景观等。室外活动空间较为开阔,但相比室内而言,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单调,大型游戏器械功能单一,幼儿常常将时间用于排队等候或者闲逛,沙坑及种植养殖区在幼儿失去新鲜感之后利用率也不高。人为地将幼儿园整体环境分割成差异性过大的两片区域,对于尚无生活、学习经验的幼儿而言,是一种环境暗示。教室内的紧张氛围促使幼儿过分活泼,注意力分散;而在室外,幼儿又缺少能够调动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白白错过教育契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是成人提供各种适宜于幼儿发展的和谐环境,促使幼儿在各种环境下积极探索。我们说“生态就像一个家,家是什么?实际上,家始终不可能只是一套房子、几件家具摆设或者纯粹的人口数量总和,显然,家应该首先是一种关系复合体,蕴涵着深厚的并且难以被我们作知性认识的关系结构。”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家”。结合生态学整体观,对幼儿园环境的现状进行一些改进很有必要,在创设幼儿园总体环境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纵观全局。室内外在传统观念下的功能分离应进一步走向现代融合,如在室内放置绿色盆栽,在小型区域内设置种养殖区等,室外同样可以设置大型的仿生遮蔽区域并摆放一些休闲桌椅板凳,供老师与幼儿进行教学活动使用;在装饰风格上,室内外也应自成一体,尽量做到和谐自然。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材料的灵活利用
生态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成员的长期生存都要依赖有限的物质资源。近些年来,“可持续性”这个词高频率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可持续生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等,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有限性的逐步认识,可持续性原则已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周边环境,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小培养幼儿节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幼儿园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存在一种现象:成人常常习惯将某类物品放置在固定区域,为的是进行活动时取用方便,例如绘画用的笔和纸固定放置在抽屉里,幼儿进行绘画时教师习惯地取出笔和纸。殊不知这一举动容易造成幼儿的思维定式:只有运用笔和纸才能绘画,而事实上,沙坑里的沙粒和水池中的水结合,同样会成为一种天然的绘画材料。幼儿正处于自身经验不断生长的关键时期,概念的形成方式决定着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园活动材料的选择不能仅仅考虑功能因素,应该留给幼儿更多的探索空间,应尝试将幼儿园里分门别类的物品堆放在一起由幼儿将其重新组合与分类,在材料环境的利用上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同时,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原始性材料,原始性材料不仅环保且功能多样,如秋天的落叶收集起来可以做成装饰画,天然的石头染上颜色可以用来装饰教室。如果能用生态学眼光看待幼儿园的每一个区域,那么循环利用的观点将逐步取代原有的物质消耗观。灵活放置收集箱,并告知幼儿收集一些自己认为有用处的自然材料,那么,幼儿园整个的物质消耗就会减少很大一部分,同时又培养了幼儿的节约意识以及创造能力。
三、动态平衡观与幼儿园动静活动区域的科学划分
生态学中的动态平衡观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成员都看做是处在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的连续循环之中,这种循环是在不断改变的状态上的提升。幼儿园师幼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动静活动开展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积累生活学习经验,教师逐步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幼儿园中每日进行的动静活动的质量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当前,幼儿园动静活动区域划分不明显,大多数幼儿要么嬉戏打闹,要么是鸦雀无声。依据动态平衡论观点,幼儿园在进行动静活动分区时应考虑活动的喧闹与安静程度,将适度喧闹与适度安静的区域进行有序安排,但避免将极度喧闹和极度安静的区域混合以免幼儿之间相互干扰。如上所述,科学的活动区域划分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条件,使其能够顺应自身的心理需求状态,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或喧闹或安静的活动之中,使整个幼儿园的环境氛围处在一种相对的秩序之下。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幼儿自身的心理调试,同样有利于教师及幼儿之间的心理能量交换,如在动静活动中师幼之间或幼儿之间进行不同经验、情感、知识的传递与交换,同时,可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整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协同进化观与幼儿园创造性空间的人性设置
协同进化观认为,生态圈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演化是通过创造性的相互作用完成的,其中每个成员都享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与资源,在此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才能迸发出生命与活力。在幼儿园生态圈中,教师与幼儿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创造教育环境达到发展的目的。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创设教育环境的权利交给了教师,她们在着手布置幼儿园教育环境之前,总是以预想中的幼儿活动规律为依据,幼儿是否发生了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动作,在多大程度上发生,成为教师调整当前教育环境创设的一个及时反馈。近些年来,幼儿教师不尊重幼儿人格甚至对其打骂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教师与幼儿的不良关系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自我创造是幼儿生命力的本质体现,然而,在传统的环境创设机制下幼儿的创造性空间被忽视了。教师调整教育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与幼儿寻求自我创造所付出的努力产生了矛盾,这个过程中两种能量相互抵消、内部消耗,教师难以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教育影响,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会产生冲突与矛盾。限制幼儿改变或创造教学环境的权利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考虑师生的不同需要,在空间范围上体现出差异性,为幼儿进行单独活动专门设置一个较为隐蔽的空间,满足其自我创造感,为三五个结伴的幼儿预留较大一些的空间等。在不同的空间里有不同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单独活动的空间里可以自主摆设物件而不被干涉,但在师生集体活动时,随意挪动物品则不被允许。总之,在环境创设上应为幼儿预留自我创造的空间,保证幼儿与教师享有平等创造环境的权利,从而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幼儿园环境在多方面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园室内外的人造器具、自然景观的设计理念到幼儿园每一种使用材料的属性,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状态、区域到幼儿园师生之间的心理需求空间。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创设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结合生态学理念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进行积极反思,将有利于构建适宜于新时代发展的生态幼儿园。
作者:方彬 张玲玲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