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摘要:深度剖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存状况及体系内阻碍创新的内生障碍因素,探索了新形势下怎样通过创新改革激活体系要素,提高体系运行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提升体系各创新要素的有效运作为着眼点,从实际工作入手,提出了新形势下激活创新要素,消除创新内生障碍,加强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希望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创新要素;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转型升级;人才短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层出不穷,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日新月异,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党中央和国务院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企业只有抢抓机遇,顺势而为,通过改革激活创新要素,建设适应新形势变化、运转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企业迫于外部形势的压力及内部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必须走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道路,否则会被时代淘汰,被市场抛弃。生产力的进步势必要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人、财、物、机制等内外创新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新形势下,一方面,技术进步和技术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改革创新陈旧的体系要素,适应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外部创新环境的巨大变化也迫切要求体系内创新元素的改革创新,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内部创新要素的有效性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和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关键。改革激活创新因素,建成运转高效,适合新形势变化的创新体系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相适应的物质基础和体系保障。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2.1企业技术中心呈现不均衡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十多年来,中国众多企业致力于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小型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企业规划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安全生产、技术消化等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猛增到1154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逐年强势递增。2015年,我国106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体系健全、运行高效,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强劲,企业经济效益显著。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中小微企业迅速崛起,虽然在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投入方面远远不及大型企业,但是先进的创新思维、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拥有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活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占据越来越多的社会贡献率。中国国有企业虽建有较完善的技术中心,拥有较充足的人员、设备、资金等资源配置,较完善的机制组织体系保障,获得较多的国家扶持,但是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市场体制和知识经济的强势进入,传统产能的淘汰,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市场导向弱化,机构冗赘,运行机制死板、低效等弊端将面临市场考验和挑战。2.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阻碍因素2.2.1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是体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特、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受到国家各种资源的支持及金融系统的青睐,创新投入有保障,而对于中小微企业,由于整体创新能力弱,创新环境欠佳,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差,尽管国家出台诸多利好中小微企业财税、金融、信贷政策,但是,尤其对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实际操作难度仍旧障碍重重。加之近几年,中国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技术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创新投入需求和压力均加大,我国企业创新投入更显不足。2.2.2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现象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人才,尤其是高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的现象。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精尖技术人才,而中国高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偏少,难以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及科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保障,已成为目前企业人才匮乏的瓶颈。对于二三线和边远城市,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现象更为突出,对于有些企业,还存在技术人员数量多,但质量不足等诸多问题。2.2.3创新激励机制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主体获取创新的预期收益是促使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根本原动力。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健全完善与否,不仅对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能否顺利进行。不少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增长,不重视激励创新工作,在分配上忽视技术创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份额,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或者不能公平、公正地体现创新劳动贡献的大小。在工作中不注重创新环境建设,工作激励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尽管许多企业对技术创新人员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但由于奖励的力度有限或者没有实施科学、公平、合理的奖励,还是不能有效激励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众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巨大障碍。2.2.4产学研合作不力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分割的局面,导致科研实力和成果高度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侧重于工程化应用,缺乏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近几年,众多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占据技术制高点,克服科研能力薄弱的创新发展短板,越加重视产学研平台建设。但是由于高校并不擅长工程化技术研究领域,技术、专业和人才对接难度大,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间组织和平台尚未发挥功能或因运行效率不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更多的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或未形成技术战略规划,仅止步于和高校、科研院所单项的科研开发协议,没有展开后续技术延伸开发,企业仍旧缺乏发展后劲。国家为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体系项目,但是由于企业和高校的研发方向的悬殊和高校成果评价制度等原因,项目建设成效低,形式多于实际产生的效果。2.2.5企业科技信息资源严重匮乏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信息化快速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及突破越来越依赖于情报信息的供给,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竞争情报、市场信息、政策信息产生迫切需求。而要获取精准的情报信息,犹如大海捞针,需要企业建立情报服务体系,需要硬件服务平台,需要获取情报的渠道和手段,需要拥有专业团队,需要高投入。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服务平台由于成本高昂,主要集中在专业情报机构,院校、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政府,对外信息服务费用昂贵。众多中小型企业一方面不重视情报工作,不设立情报部门;另一方面不具备资金优势,无力购置硬件平台。有些大中型企业已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也设立了情报部门,但是,普遍更多地集中在翻译工作上,缺乏情报研究分析能力,不能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3改革创新激活体系要素,提高运行效率

3.1建立外部创新环境分析和应对机制等建立外部创新环境研究分析和应对机制以及风险识别机制,科学制订公司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行很大程度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条件的影响,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市场消费需求、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竞争对手(标杆企业)动向等。近几年,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蚕食传统市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宏观创新氛围浓厚,不管是规模,还是速度和程度,这些外部创新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冲击越来越大。企业应高度重视外部创新因素的变化,注重培养具有技术、市场、管理等知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设立专业部门,或专人,或设置相关职能,及时捕捉外部创新环境的变化情况,研究分析这些变化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建立风险识别机制,运用FMEA等各种风险管理方法,系统识别风险类型、等级及其潜在诱导因素,制订应对措施,规避防范不利因素,同时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有利条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企业领导应充分发挥战略眼光,未雨绸缪,在分析本企业现有创新情况以及征集从下而上战略构想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对涉及未知领域,应咨询专业机构,最终制定出科学的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尽可能提高科技创新决策有效性,实现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可控性,指领公司健康、持续发展。3.2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3.2.1构建新形势下情报信息平台情报工作不仅是产品论证阶段的必要手段和程序,还可提供大量文献资料,使开发工作建立在现有成果之上展开,一方面可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为技术人员提供研究开发思路,规避技术市场专利风险,形成有效开发。企业应高度重视科技情报工作,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业部门,情报人员配置应倾向于技术人员,加强人员培训,将情报环节工作和人员融入研发过程,建立涉及专业行业情报信息软硬件系统,构建专业情报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合作渠道,按照研发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搜集、分析情报信息,为科研开发提供解决方案等技术情报专题服务,为决策者提供竞争情报分析。目前,由于建立情报网数据库的高额投入,很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数据库集成创新,自建只容纳所在专业行业的小型数据库,或可联系专业情报机构,达成情报供给的近远期合作,不断积累信息查询渠道和平台。3.2.2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随着当今社会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预研阶段设置专利壁垒,防范市场风险,抢占市场独占权,对于企业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及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犯成为必然的选择。企业需建立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设立专门机构或设专人,制订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和制度,注重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产业化,有效管理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输出和引进,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活动,加强商标运用,创建企业品牌,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建立专利管理流程,将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到企业各环节,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防止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3.2.3创建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了突破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瓶颈,企业应广泛吸收优化配置外部科技资源,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针对不同的项目,制订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为了避免出现合作效果不佳的现象,企业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通过“科化网”等网络渠道,或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需求院校、专业和教师实现项目精准对接。②企业可根据项目合作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综合考量确定合作方式,或技术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创建技术创新联盟等。深度挖据与教师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建立长期战略合作,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办厂等方式,实现教师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双方共赢,共同促进企业快速持续发展。这样,企业可以得到高校人才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可以解决企业一直处在低层次研发的难题。③企业可积极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政府项目,大力展开与高校在资源和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加大合作约束和考核力度,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标,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健康发展。3.3构建组织系统和运行体系以市场拉动机制为核心构建组织系统和运行体系,通过管理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成效。大中型企业普遍设立并建设以技术中心为龙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和协同配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技术中心应依靠市场拉动项目,确定目标定位,以确定目标带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中心的建立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重点体现设计和市场两大职能的定位和高效运行,通过创新业务流程设计和不断优化,简化冗余中间环节,缩短研发和市场的距离,保障设计和市场开发有效顺畅对接。建立以科研项目管理为基础的产品经理/总师负责制是适合企业实际,效果良好的管理运行模式。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结合部门职能管理,突出扁平化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原则,组成产品系列为主线,研发团队为核心,融入各管理职能人员的项目实施团队,通过项目计划、经费、团队、考核激励管理工作,落实科学的责权利机制。企业实施产品经理/总师负责制,按照产品线要延伸和拓宽,覆盖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有效将市场调研、立项论证、设计开发、工艺保障、生产交付、质量控制,市场交付、售后服务各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做到优生优育,实现新产品立项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研发人员与客户的零距离、研发进度和市场交付的零距离。3.4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一套以人为本,多种方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求,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到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各项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最佳效果。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企业应以创新效益为基准兼顾成果的先进性、复杂性等,分类、分层按照不同权重建立公正、严谨的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公开、统一,但分类、分层的标准验收和评价创新项目是激励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机制。②企业根据公开、公正的项目成果评价结果,用科学的测算方法计算出个人的贡献率,制订项目奖励办法,按照贡献率实施奖励,实现公平竞争、公平取酬。公正、公平、公开的创新环境是激励持续热情的关键因素。③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采取多种方式,从物质、成就、环境和能力等方面激励科技人员。对于上市或未上市股份制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或技术骨干持有内部股份激励等方式,通过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实现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捆绑。这种激励方式由于满足了员工的多方面需求,因此可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企业还可制订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专利奖励制度、边际效应奖励制度、新产品开发激励制度等,使科研人员的总体收入与市场接轨,与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挂钩。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工作技能,为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渠道,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奋发向上、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和创新环境,为他们创造宽容、信任、责任心、进取的工作环境等,都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不断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和奇迹。3.5加大企业投资力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企业投资力度,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是实现技术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要解决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首先,企业领导人要增强创新意识,主动决策增加科技投入,始终保证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递增。企业应不断寻求、优化创新项目,用富有前景优势和高回报的项目吸引争取国家地方政策资助及投资机构的支持。企业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寻求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吸引外资增加对技术进步的投入,落实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贷款,争取政府优惠财税政策、并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争取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支持等。企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短缺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存在的瓶颈,对于地处三、四线城市,不具备地域、行业和集团优势的企业更为严重。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就需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①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对于高精尖技术人才,要不拘一格招用,尽量满足招用人的需求,用较高的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新规划、诚意等吸引并留用人才。②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观念,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渠道和机制。建立博士后(院士)工作站或技术创新联盟,利用平台借用外脑,也可利用委托开发项目,帮助企业弥补企业的人才匮乏;可根据项目对接情况,外聘专家顾问,兼职录用,合作开发项目,吸纳外来高级人才技术入股或合作办厂,形成利益捆绑,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及企业的持续发展。③挖掘企业现有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企业应实施职业生涯设计,为技术人员提供向上发展空间和渠道;应制订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计划,可开办企业学院,也可送国外深造、送高校培训、攻读学位等。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拜师学艺、随时随地研讨、大胆启用年轻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机制等实现技术人员快速成长。

4结束语

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发达国家比较,且对照创新发展要求和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体系创新要素缺乏活力,运行效率不高,体系不健全仍旧是体系建设的瓶颈。以上从技术创新规划决策、研究开发服务、组织运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投入、人力资源保障6个创新要素入手,探索激活创新要素,提升运行效率,加强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以科学的决策机制从源头规避创新风险,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成效,以市场拉动机制构建组织体系,以创新需求吸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衡量创新成果,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为核心,形成体系内外创新要素的创新协同效应。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苦练内功的过程,体系保持健康有序,运行高效,会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形成免疫,不受外部条件的干扰和侵害,同时在高效体系下展开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获得优势,取得良好效果。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练好内功,充分发挥体系要素的原动力和不竭动力,才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健康、跨越、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周肇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构建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1-2.

[2]威君.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J].现代冶金,2011(5):53-54.

作者:周春辉 单位: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43506.html

    相关专题:代写初中作文 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网络环境分析
    下一篇:机械重工行业网络营销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